济南老年人大学章丘分校文学写作班文选(总第五十六期)

百芳雅梦

<p class="ql-block"> 暑假生活</p><p class="ql-block"> 李晓红</p><p class="ql-block"> 两个月的暑假结束了,在这稍有凉意的初秋时节我们老年大学又开学了。当看到作业是《暑假生活》时,突然脑子里闪现出学生时代,每当开学时,老师有时也会让写暑假生活。那时的暑假可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刚放假我就开始赶作业,因为怕出去玩儿时,爸妈总是问:作业写完了吗?为了避免玩儿不好。我都是先把作业写完,想着就可以放心玩儿了。那个年代孩子们没有上辅导班儿的,所以写完作业,一般家长就会让玩儿了。然后我们就可以疯玩了,有时也会闯点小祸,被大人骂。但那都不会影响更不会阻止我们疯玩的决心。球场上的赛车,各种自行车,会骑的转圈儿,不太会的,年龄小点的套腿蹬也要跟着转。那时家长也不跟着,有时骑不好,摔一下爬起来继续,蹭破点皮,划破个小口子,那都不是事儿。最刺激的也就是每次都会被大人骂的,就是玩飞沙了。每到中午,那些训练的叔叔们都休息的时候。那片沙坑就成了我们的乐园,大中午那时也不嫌热。先是用沙子堆房子,堆城墙。然后就开始抓起来撒沙子,边撒边喊,风沙来了,风沙来了。遇到风大的日子,沙子就会吹到我们身上,头上。男孩子还好,女孩儿头发长,沙粒很难洗,所以每当这时,也是我们最怕回家的时候,原因不说也都懂。但就是这样,这个游戏从没被搁浅过。这些事情现在说来觉得有趣儿,好笑。可是当年,我可不敢把这些写进作文里。</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写暑假生活,想想我这个暑假,两个月转眼就过去了。我除了每周去看母亲两三次,偶尔去健身房练练瑜伽。就是买菜做饭刷手机了。总觉得天热,哪儿也不想去。不过有件事我倒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小院的北面,我找人做了一个小花池。里面种了些花。今年里面冒出了一颗瓜苗,起初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是放假前的两周,我发现的。开始发现土里钻出了一个小芽,很肥很厚,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等长出来长到一米左右的时候,我发现有点像瓜秧就拍了照片去问母亲&lt;不怕大家笑话,我没种过认不准各种瓜秧>母亲说这是方瓜,&lt;不知道别人叫什么>能长大瓜,我当时就挺高兴,天天浇水,这样长起来很快,不久就爬出老远了还分了叉。</p><p class="ql-block"> 记得放暑假的第二周我接母亲来我家,去小院坐着聊天时,母亲说这瓜秧都长这么大了,都爬到地上了,这夏天天热地上温度很高,这样趴在地上,他不结瓜的,得搭架。得到指导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就开始动工了,正好外面还有之前装修房子,留下的木棍,我又找来绳子截成一段一段的,还准备了铁丝,因为天气热也怕蚊子咬,每天上午干一会儿,这样忙了两天,搭了一个自己感觉还挺满意的瓜架。我把瓜秧顺到架上,这样以后他就可以顺架爬了,每天我都要去摆弄摆弄,一是想让他发出的新芽能抓牢架子,再就是第一次新鲜。</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早上一出小院门就看到了架上开了好几朵黄色的花,在晨光中格外娇艳,我欣喜的不行,明明旁边也有别的花开,但是却不及这个花开了心里的高兴劲儿。</p><p class="ql-block"> 从那天起,我就盼着等着长出小瓜来,可是花开败了,也没有瓜的影子。我去问母亲,母亲说开花的这个不是结瓜的,你看着长出一个小瓜头上顶着一朵花,那个才是结瓜的,让我耐心等着。我天天浇水,还用上了蔬菜专用肥,可是叶子长的又肥又大,架上也爬满了瓜秧,一茬又一茬的花开过了也没见有瓜。又去问母亲,还说了我多么的用心什么的。母亲一听,说你这样不行,你不能拿种花的方法种瓜,这样不但欲速则不达,还会让他徒长,它不能大水大肥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习性和生长环境,不能用一种方法套用,还笑着说:这就是方法不对,努力白费。</p><p class="ql-block"> 从那天起,我按母亲教的干透浇水,控制施肥。又过了几天,真的长出了两个小瓜,看着小瓜一天天的长大,虽然只长了两个,但是这也是我边学边做的成果,心里还是满满的成就感。这也算是我这个夏天的一点快乐收获吧。</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盛夏的闷热潮湿,虽然还有些暑热的感觉,但是空气感觉通透了许多。乘着金秋的凉爽,我们又踏入了新的学期,愿我们在适合自己的天地里收获快乐!</p> <p class="ql-block">  笔尖落处是夕阳——</p><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的光影序章</p><p class="ql-block"> .张方敏</p><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里的夕阳,从来不只是光线的消逝,而是文字与灵魂共舞的序章。记得那个普通却意义非凡的日子,一段与文字、与志同道合者相伴的别样夕阳之旅,就此启程。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4日,文学写作班迎来第一节课。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孙其章老师,铿锵有力的话语至今在耳畔回响:“我们要把写作班打造成学习交流的场地,才艺展示的平台,内心宁静的课堂,党和国家老年大学的喉舌,互相关爱的团队。”这番话如明灯一盏,照亮了写作班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老师将复杂的知识拆解细讲,从基础写作技巧入手,深入浅出。为让同学们听得懂、记得牢,他把晦涩的写作技巧化作生动故事:用核桃沟壑比喻岁月沉淀,以春日新芽阐释灵感迸发。班长李百芳像束温暖的聚光灯,穿梭在学员之间。在这满是墨香的天地里,“不敢写的怯懦,不会写的忐忑”,都被笔尖流淌的文字渐渐融化。</p><p class="ql-block"> 写作班30余人中,50多岁的“职场新人”与古稀之年的银发长辈比邻而坐。这里有行事单位退休的部长、银行行长、退休教师、医生、工人、农民……不同背景、不同人生轨迹在此交织,碰撞出奇妙的共鸣。年龄与阅历的差异非但没有隔阂彼此,反而成了灵感的火花:年轻学员分享网络热梗,古稀老人讲述尘封往事,不同时代的故事碎片拼凑成独特的创作图案。 暑去寒来,我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悄然度过一年。老师当初的鼓励,如今一一成真。</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5日的期末最后一课别具意义:既为欢庆党的104周年生日,也是师生欢聚,向老年大学和老师进行成果汇报展演,共同演绎“瞧这一家子”的温馨与精彩。 两位主持人首先登场。董宽饱含深情地说:“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在这个满载收获的日子里,我们相聚一堂,共同开启本班本期文艺汇演的精彩篇章。”宋英亦感慨:“时光如梭,回首往事,我们在课堂上用文字碰撞灵感,在写作中倾诉生活故事,在相互鼓励中让心灵的火花绽放在纸墨间。今天,我们将用朗诵、舞蹈、戏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把笔下的深情化作舞台上的星光。”热烈掌声中,汇演拉开帷幕。 轻快鼓点敲响欢乐序章,一群老少舞者翩然起舞。诗朗诵《春天里的中国》以饱满深情,道出对这片沃土的告白;《心声》更是听觉盛宴,每一字都带着生命的温度。独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豪迈嗓音演绎三国豪情,长江壮阔在旋律中奔涌。《银发丹心映晚霞》用诗歌书写热忱,每一句都闪耀着“夕阳无限好”的生命光芒。吕剧韵味撞上赤诚的颂党情,《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吕剧唱腔传递心声;活力舞步跳出健康宣言。 老师曾说的每一个梦想,此刻都绽放在舞台的每一处光亮里。有人分享艾灸推拿传递生活智慧,有人用章丘方言讲述“纺车”故事勾起岁月温情。回望舞台上的美好瞬间:葫芦丝《军港之夜》悠扬,吹出月光下军港的安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字句铿锵,跨越时代的心声在音符中振聋发聩;舞蹈《化蝶》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浪漫。当全体同学在《瞧这一家子》中齐上阵时,课堂上推敲文字的专注、课间交流的欢声笑语,早已在时光里酿成名为“写作班”的独家蜜酒——它让我们深信,年龄从不是热爱的边界,当笔尖与心灵共振,每一个字都是照亮晚年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这场汇演凝结着每位同学的日夜筹备,更离不开老师、班长们的辛劳指导。从朗诵的字句打磨到舞蹈动作的反复练习,从戏曲灵感的迸发道具的细心准备,每一环都倾注着大家的心血与热爱。正是这份对文学与艺术的执着,让我们相聚,共同编织出这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再次响彻全场,汇演也将画上圆满句号。</p><p class="ql-block"> 最后,请允许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老师的悉心栽培、班长的辛勤付出,以及每位同学的赤诚努力。愿这方舞台的星光永不落幕,期待下期相约,再携新故事,共赴永不散场的文学之路!愿我们未来继续以笔为舟、以梦为帆,在文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书写更多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 李百芳班长</p><p class="ql-block"> 姜化芹</p><p class="ql-block"> 我刚到老年大学的时候,学习唱歌,也学习绘画。有一次在多功能厅,校领导说,老年大学要成立通讯写作组,有爱好写作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p><p class="ql-block"> 我想到自己之所以上老年大学,就是想学习写作,大学里没有这样的课程,何不报名写作组,也向有能力的学友学习。想到这里,就鼓了鼓勇气报名。</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聚在楼下党员活动室,一屋子人我一个也不认识。正在尴尬之时,有一个年轻的女同志微笑着和我打招呼,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领导李百芳。</p><p class="ql-block"> 李百芳中等个子,身材匀称,黝黑的头发有点卷曲,和蔼可亲的脸庞总是带着微笑。</p><p class="ql-block"> 时间长了,我发现李班长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她带领着写作组成员在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多篇文章被多种期刊报纸刊登。她自己撰写的文章《陈老单喜成双》连载在《老干部参考》上,《我的父亲》更是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讯写作组,注定要和文字打交道。我原先想,写作可以人不知鬼不觉的为社会干点什么。可是当作品面世后才知道,这可不是藏在屋子里干的活,它的接触面更宽广,人员更复杂。文学这方天地并不是一片温文恭俭让的平静之地,而是你争我抢。在文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当今社会,形成的文学流派就像一支支登山队,各队都在奋力攀登,企图登上最高峰,抢夺制高点;文学这方天地更像波澜壮阔的大海,在文化普及的今天,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在驾驶着航船,企图在百舸争流中做一个弄潮儿。</p><p class="ql-block"> 李班长带领着我们写作组,好像一个有经验的船老大驾着一叶轻舟航行于大海之上,在浪花翻涌的惊涛骇浪中航行。虽然粼粼波光中充满诱惑和挑战,但是我们迎着旭日离岸,喜看船尾留下银白的波浪,心中感到安然。我们收获满满,竟然由一个游离于大学校园的小组,成长为老年大学的正式班集体,有了自己固定的教室和上课时间。给我们上课的孙其章老师更是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学员有资深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医生。每天坚持上课的学员不下二十五人,每星期推出美文十篇和多款美篇。用正能量占领文化阵地,也活跃了老年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个有能力的人的成功之处,表现在多方面。我们李班长特别在调节课堂氛围上,最是驾轻就熟,让人佩服。她能让一个干巴巴的和文字打交道的课堂,转换成学员们释放感情,发出欢声笑语的地方。每堂课的开场白,李班长都会用快板书的形式和大家打招呼。我们来上课,简直就是来观看文艺表演,唤起每个学员参与表演的热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发出会心的微笑。在老年大学偌大的教学楼里,我们写作班的掌声、笑声成为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每次在群里发美篇、“爱章丘”发文章,班长会这样说:“今天星期三,又见新美篇。内容挺丰富,大家慢慢看。上课在此天,阅后早做饭。拿上喝水杯,路上要安全。同学们,一会儿见。”让人看到真有点心花怒放,产生赶快奔赴课堂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李班长不但关心学员们的上课写作,更关心每个学员的身体健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因为身体的原因,每次外出活动,班长都是特意和开着自己轿车的韩晓范同学商量,让我坐他的轿车。为了帮我捐书,她竟然让家人开车助力,真是让我感动。</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位好班长,我们班的学习热情很高,而且班长还想方设法,调动每个学员发挥自己独有的特长。张方敏、宫秀珍的戏剧演唱,刘慧婷等人的葫芦丝演奏、舞蹈表演等等都是演技精湛,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党兆东同学的朗诵水平之高也让人称颂。李班长让一个老年群体在这里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今学期结束之际,我们写作班又自娱自乐表演节目。班长多方协调,让演练的学员到文明实践站练习,班长说:“我会提好热水,备好影像设备、服装、快板等,为大家服务。”</p><p class="ql-block"> 为大家服务几乎成了李百芳班长的口头禅,有一个为大家服务的班长,是我们写作班师生的福气,让老年人上大学成了幸运和享受!</p><p class="ql-block">在班长的带动下,为大家服务在我们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在班级中,人人抢着为大家服务,擦桌子、摆椅子、提水等等,互相帮助的事迹屡见不鲜。还走向社会,为大众服务。我们写作班真正成为了弘扬正能量,歌颂新生活的优秀班集体,是章丘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祝福我们写作班,每个同学都向班长一样,成为为大众服务的热心人,写出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优美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脊背上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邱芳</p><p class="ql-block"> 自打记得事起,酸涩的气息便如影随形,浸透了我贫瘠的童年。四岁那年,父亲的面孔便永久地沉入记忆泛黄的底色。生活这副沉重的磨盘轰然碾压下来,几乎要将母亲瘦削的肩膀生生碾碎。我们兄妹六个,蜷缩在这方狭小的天地里,如同坠入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井口那点微弱的光,照不亮井底的寒凉。生计的重担,过早地、蛮横地压在我们尚未长开的脊梁上。尤记得那个常粘在我身后的小小身影——我的弟弟。他只比我小三岁,背影却单薄得像初春的嫩柳,总被清贫日子投下的浓重暗影死死纠缠,仿佛下一秒就要被那无形的黑暗吞噬。</p><p class="ql-block"> 村西头的薄板台大坝,那时聚拢了一汪诱人的碧水,水波灵动,鱼虾在日光下闪烁着银鳞,搅动着水面下孩子们心底蠢蠢欲动的涟漪。终于有日,那坝顶蒸腾的喧闹声浪,像无形的钩子,将我们牢牢牵引。人潮鼎沸,笑声与水花撞击沸腾。我俯身靠近弟弟的耳畔,一字一句,万分郑重地叮咛:“听话,在这儿等着姐姐,半步都别动。”他仰着小脸,眼里盛满了信任的星光,用力点头,蓬乱的头发在我掌心留下粗粝的触感。一股莫名的责任感,沉甸甸地落在心头,我转身,一头扎进那片翻涌的兴奋人潮里。</p><p class="ql-block"> 湿滑的坝苔像是抹了一层凉腻的绿油,伙伴们互相拉扯着挤过险处,尖叫声混着欢笑刺破水面。我屏息,指尖在清凉的水流下急切摸索,心早已飞到远处岸上那个等候的小小身影,一定要捉两只最威风神气的小蟹给他!喜悦鼓涨着心扉。</p><p class="ql-block"> 岸边的弟弟,目光穿过水雾与喧嚣,却眼见姐姐熟悉的身影被那一片嘈杂的光影人声吞没,模糊不清。不安和巨大的孤单,如冰冷的潮水漫上他幼小的脸庞。他无意识地向前挪动了一小步,又一小步,湿腻的青苔骤然成了致命的陷阱。那小小的身体猛地一滑失了重心,就像一片被狂风粗暴折断的嫩叶,瞬间被幽深的、仿佛会呼吸的绿绸吞噬!</p><p class="ql-block">坝顶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死寂炸开。时间凝固。我全身的血液瞬间冻成了冰碴,僵立当场,喉咙里只挣扎出撕心裂肺、带着血腥气的嘶吼:“救人!是我弟弟!掉下去了”,那声音,像折翼的鸟绝望地撞向无形的墙壁,喑哑破碎。</p><p class="ql-block"> 千钧一发之际,绝望如同浓墨滴入死水!恰在附近的董开业媳妇,那一声尖锐、凄厉、足以劈开苍穹的呼喊——“救命啊!有小孩掉坝里了!”带着穿透灵魂的颤音,如同一支燃着血泪的响箭,撕破闷热的死寂,疯狂地射向云端!这生命的呼喊竟带着奇迹的力量,越过田野,狠狠撞上村后魂岭子陡峭山坡间正挥鞭牧羊的村民晏子。那声嘶喊,如同无形的重鞭狠狠抽在他身上!他如惊雷炸醒,一把扔掉牧鞭,山羊受惊四散如风中流云,他化作一道离弦的风影,踏碎了山路沉积的枯枝败叶和凝滞的空气,发疯般向那墨绿吞噬之地俯冲!</p><p class="ql-block">晏子如一头搏命的山豹冲向水边,没有丝毫犹豫的余地。我死死盯着水面,只见他精壮的身影裹挟着一串晶亮的碎玉,“噗通”扎进那墨绿、仿佛能吞噬一切的死镜!岸上瞬间死寂,所有的嘴都惊愕地张着,像是被施了定身法,我连呼吸都忘了抽取。时间像被拉伸到极致的弦,每一秒都是炼狱的熬煎。漫长的绝望似乎要凿穿灵魂……终于!那沉静的墨绿镜面被猛地撞破!一颗沾满浓绿水苔的小小头颅钻了出来!晏子沾着泥水的臂膀如同钢铁浇铸的缆绳,死死揽住弟弟那毫无生气的、仿佛一片羽毛的身体,用尽全身力气搏击着水的阻力,向岸边一寸寸靠拢。</p><p class="ql-block"> 当弟弟终于被彻底救离那致命的冰冷怀抱,晏子小心翼翼地将他那软绵绵的小身子翻转过来,稳稳伏在自己宽厚如山的背上。他用一只大手牢牢扣住那随时可能滑落的单薄脊梁,另一只手支撑着,没有丝毫停留,拔腿就向着更高的地面狂奔!瞬间,岸上的孩子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带着哭腔的狂喜欢呼!我的心,从冻结的万丈深渊急速坠回胸膛,却撞得五脏六腑都在疼,眼泪混着后怕汹涌而出,模糊视线中,似乎看到董开业媳妇也用力抹着眼角,脸颊湿漉漉一片。</p><p class="ql-block"> 晏子冲到岸边,没有丝毫停歇,利落地将弟弟湿透冰凉的身体稳稳倒背在肩。他开始一下、又一下,用力地向上颠簸!弟弟纤细的脊背承受着这充满生机的冲击。每一下颠簸,都让一缕浑浊的细流裹挟着折断的水草碎屑,从弟弟紧抿的小口中艰难地溢出来、再溢出来断断续续的呛咳声渐起。终于!一声如同幼雏破壳而出般的、撕心裂肺的“哇”声,带着积蓄的所有恐惧和生机,冲破了桎梏!如同魔咒解除,那梗塞在我心口、冻僵了整个春天的冰雪轰然崩塌、奔涌!董开业媳妇赶紧上前帮忙稳住。晏子黝黑的脸上挂满汗珠混着泥浆和草屑,却在这时咧开了嘴,露出几颗被烟熏土染黄的牙齿,冲着我们露出了一个憨厚、疲惫却无比动人的笑容。那质朴的笑容像一道炽热的阳光,瞬间熔化了凝结在我眼里的所有酸楚的冰晶!泪光中,整个薄板台的水面都在跳跃,闪耀着孩子们劫后余生的泪水与欢腾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经年之后,弟弟总会用他稚气未脱的语气,一脸认真地告诉我:“姐,我掉进大坝的时候,是只特别大的老蛤蟆把我驮起来的”每每这时,我凝视着他鲜活的脸庞,魂魄便瞬间被拉回到那个惊魂的瞬间:晏子布满血丝的瞳孔里那磐石般的坚毅;董开业媳妇那撕裂长空、直击九霄的生命呼号;还有墨绿深水里那个绝望挣扎、渐渐下沉的渺小身影……</p><p class="ql-block"> 那留在我们灵魂上的印痕,又岂止是水草青苔浅浅的刮擦?它是薄板台险恶深水烙下的印记,是魂岭子陡峭山脊刻下的印章,是这座平凡小山村里无数双粗糙的手掌,以最笨拙却最炙热的体温,拼尽全力在我家风雨飘摇的命运画卷上,用血泪刻下的不朽护身符。故乡那温厚如黄土般的怀抱,早已在我们苦难的航程里,以她特有的方式,悄然而坚定地敞开了!</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长河,暗涌丛生,总在不期然间将你卷入冰冷的涡流。然最动人心魄的,恰是当你即将沉溺于绝望深渊之际,蓦然发现,那些素昧平生的面孔、那些擦肩而过的陌路人、甚至那些在田垄上低头刨食的平凡人,竟会毫不犹豫地在死亡漩涡的边缘,向着你伸出枯瘦却有力的手!那一刻,自苦难河床深处骤然翻涌而起的温暖与微光,足以对抗世间最严酷的寒霜、最漫长的流年,永世不灭。它无声地镌刻在生命的最深处,如同弟弟口中那个关于“大蛤蟆”的奇妙童言,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诉说着一个深藏在惊涛骇浪之下、足以焐热冰冷骨髓的人间至暖传说。</p><p class="ql-block"> 原来,托举一个沉落生命的,从来不是什么孤胆英雄的神话。当那个沾满河腥草汁、湿淋淋的小小身体伏在晏子宽阔的背上,随着有力的颠簸终于呛出第一口浑浊的污水,发出生命初啼般嘹亮的哭喊时——整个小山村,所有被贫瘠磨砺出的坚韧,所有朴拙厚重的温情,所有朴实无华却又浩浩荡荡的、湿漉漉的、充满生命韧性的春天,都稳稳地、温柔地托在了晏子那件被汗水和河水浸透、沉甸甸的粗布衣襟里。</p> <p class="ql-block"> 艾灸的暖夏纪实</p><p class="ql-block"> 孙继芬</p><p class="ql-block"> 当蝉鸣渐渐褪去燥热,晚风裹着初秋的凉意掠过窗棂,两个多月的暑假也悄悄走向了终点。回望这段时光,没有打卡网红景点的奔波,没有宅家追剧的散漫,我的假期被一缕缕艾烟填满 —— 那艾绒燃烧时的温热香气,不仅缓解了他人的病痛,更让我读懂了 “善意” 二字最朴实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艾灸早已不是单纯的假期实践,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我总把艾灸用具装在随身的包里,就像带水杯、钥匙一样自然,不管是出门时碰到受凉腹痛的熟人,还是朋友突然说腰肩酸痛,都能随时随地掏出艾绒,找个方便的地方帮他们调理。每次艾灸完,我都会叮嘱一句 “多喝杯温水,让身体里的寒气顺着代谢走”,就像提醒家人添衣一样自然。艾灸于我,早已像吃饭喝水般融入生活,成了传递温暖的日常方式。</p><p class="ql-block"> 夏天艾灸,讲究 “顺时”。我特意选在早晨和晚上天凉快的时候施灸,避开正午的烈日 —— 一来怕病人待在闷热的环境里不舒服,二来也能减少出汗太多耗损体力。即便天气热,我也会提醒大家注意保暖:艾灸时毛孔张开,可不能对着空调直吹,就算待在空调房,也要盖层薄毯护住腰腹;灸完后别急着喝冰水、吃凉瓜,得等身体温度降下来再正常活动。除了这些,我还总跟病人念叨 “多歇会儿,吃点易消化的鱼虾、蔬菜补补营养,心情放轻松,病好得也快”,毕竟调理身体,从来都是 “三分治,七分养”。</p><p class="ql-block"> 这个暑假,我接触最多的是颈肩腰腿疼的患者,尤其面对老年性双膝骨性关节炎退行性病变的老人,更是格外用心。我会把艾绒捻得像花生般大小,轻轻放在他们膝盖的病变部位、压痛点或是次痛点上,每个穴位灸足七壮,一次选 3 到 5 个关键穴位。艾炷点燃时会有一点灼热感,我总守在旁边,时不时轻声问 “烫不烫?烫疼时,我赶紧拿走”,看着老人从一开始紧绷皱眉,到后来慢慢舒展说 “膝盖里暖烘烘的,不那么僵了”,心里就像被艾火烘过一样踏实。</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志愿服务时遇到过十岁的小男孩,听他妈妈说,孩子受了风寒,眼周围的肌肉就开始不受控制地颤动,越紧张颤得越厉害。孩子被这毛病折腾得变得不爱说话,妈妈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泪。我先蹲下来,和小男孩聊他喜欢的玩具车,又拿出提前准备的水果糖哄他:“咱们就像玩游戏一样,坐一会儿就好,结束了就能吃糖哦。” 孩子听了,情绪慢慢放松下来,乖乖坐在椅子上,头便向一侧,我把艾绒仔细搓成小巧的 “小塔” 状,这样能避免烫伤孩子娇嫩的皮肤。施灸时,先灸左侧太阳穴,再灸左手合谷穴,艾灸完再艾灸右侧。太阳穴周围皮肤薄,我格外小心,每快燃尽一炷就轻轻拿走,再轻声问孩子 “有没有不舒服”;合谷穴位置稍深,艾绒的温热能慢慢渗进去,孩子说 “这里暖暖的,不疼”。就这样,两侧太阳穴及合谷穴各灸了九壮。第一次灸完,孩子的颤动就减轻了些,第二次来的时候,小男孩一见到我就主动打招呼,很配合地坐在椅子上。同样的流程,同样的穴位和灸量,灸完大概半小时,孩子妈妈突然拉着我,激动地说:“你看!不颤了!眼周围一点都不抖了!” 孩子也对着镜子眨了眨眼,露出了这段时间以来的第一个笑脸,看着他拿着糖蹦蹦跳跳的样子,我心里满是欣慰 —— 原来一点耐心和温热,真能帮孩子驱散病痛的阴霾。</p><p class="ql-block"> 还有位三十多岁的姑娘,双侧跟腱炎疼了快半年,去医院时医生说再打封闭针可能会导致跟腱坏死 —— 她跟我解释,封闭针里有麻药和激素,治标不治本还藏着风险。我给她重点灸了跟腱周围的穴位,第一次灸完她就说 “疼得轻多了,能慢慢走路了”;第二次灸完,她试着踮了踮脚,笑着说 “基本没感觉了,跟好的时候一样”。另有位大哥,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好几年了,之前每隔几个月都要去医院打玻璃酸钠,利多卡因等西药来局麻润滑关节,可药效一过还是疼,上下楼都得扶着扶手。我把大艾炷直接放他膝盖阿是穴灸,他感到灼热时我换另一艾炷继续灸,用时一小时,没用其他药物,第一次灸完他就说 “膝盖不沉了”;第二次灸完,他试着走了段楼梯,回来时眼睛亮晶晶的:“不用扶着了!一点都不疼了!</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还是回老家那段日子。我周六回到老家,在村里的幸福院为乡邻家人进行艾灸调理。亲朋好友们听说了,有身体疼痛不适的纷纷赶来找我;中风偏瘫行动不便的,我便带着满满一包艾灸用具,赶去他们家中艾灸治疗。村里的王叔叔去年中风后就落下了偏瘫的毛病,右胳膊一直抬不起来,连端水杯都得靠家人帮忙,去医院复查时医生也说只能靠长期康复锻炼慢慢恢复。第一次去他家时,王叔叔坐在轮椅上,眼神里满是失落,还半信半疑地问我:“这艾条烤一烤,真能比吃药还管用?” 我没多说,只是每周按时上门,在他胳膊的穴位上仔细施灸,每次都要灸上四五十分钟。一开始没什么明显变化,可坚持了半个多月后,有天我刚进门,王叔叔突然试着抬了抬右胳膊 —— 那胳膊竟然慢慢举到了胸口!又过了几天,他甚至能自己端起水杯,颤巍巍地喝上一口水。那天他攥着我的手,声音都有些发颤:“真管用!这艾灸比吃药还舒服,你看我现在能自己喝水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王叔叔,我还去了姑父家,姑父的老寒腿 一到阴雨天就疼得走不了路,姑姑有多年的肩周炎,连梳头发都费劲。我给他们灸了几次后,姑父说 “腿上不冒凉气了”,姑姑也能轻松地抬起胳膊梳头发了。村里的爷爷奶奶们也陆陆续续找我,有的是常年的腰腿痛,有的是肠胃虚寒总拉肚子,我都耐心地为他们一一施灸。每次调理完,他们总会往我手里塞些自家种的西红柿、黄瓜,嘴里不停地念叨 “谢谢你啊孩子,要不是你,我这老毛病还得遭罪”,那些朴实的感谢,比任何赞美都让我心里温暖。</p><p class="ql-block"> 这个暑假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在艾烟的袅袅暖意里,让我对 “奉献” 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句口号,是蹲下来哄孩子的耐心,是顶着烈日去偏瘫患者家的坚持,是听到 “艾灸真管用” 时的欣慰。如今假期结束,但那些患者的笑容、老家人的感谢,都像一颗颗温暖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未来不管走多远,我都记得这个夏天 —— 记得艾绒燃烧的温度,记得艾灸融入生活的踏实,更记得要带着这份 “艾” 与善意,继续温暖更多人。</p> <p class="ql-block">  党恩润岁月 银龄暖夕阳 </p><p class="ql-block"> 文/宫秀珍 </p><p class="ql-block"> 骄阳似火的盛夏,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104载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跨越黑暗,走向复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值此之际,胡美芹班长带领百脉银龄瑞华俱乐部成员走进埠村敬老院,以一场充满温情的文艺演出,向党献礼,向老人们传递关爱。</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党的关怀下焕发新生,推动养老事业蓬勃发展。俱乐部成员多为退休的“银龄族”,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却依然心怀热忱,愿以己之力回馈社会、温暖他人。 演出在激昂的《四渡赤水》中拉开帷幕,队员们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精神,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在场的老人们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男女声对唱,“孝敬爹娘”两位演员用深情的歌声,唱出了对父母的感恩与眷恋,传递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引发了大家内心深处的共鸣。 经典语句“唱支山歌给党听”“绣红旗”韵味十足,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绎,赢得了阵阵喝彩。葫芦丝起奏,豫剧表演轮番上阵,既有传统戏曲韵味的悠长,又有乐器和奏的美妙和谐,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老来们,听得入神,看得陶醉,不时的点头称赞。 歌伴舞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优美的旋律与灵动的舞姿相互交柔,绚丽的服装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为老人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p><p class="ql-block"> 还有男女声独唱,歌手们用嘹亮的嗓音,真挚的情感,为老人们献上一首首经典歌曲,阵阵掌声,不绝于耳。 最后,全体俱乐部成员共同登场,以一首气势磅礴的合唱“江山”为此次演出画上圆满的句号。歌声中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也寄托着对老人们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p><p class="ql-block"> 俱乐部的成员们平均年龄70岁左右,然而,队员们不辞辛苦穿梭于颐养中心的南北楼之间,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疲惫爬上了脸庞,但队员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用专业的演出和真诚的笑容,给老人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绝伦的文艺节目。 队员们的付出与奉献的精神受到了老人们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扬,现场的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老人们眼含感动的泪水,一位老人感动地说感谢党,谢谢你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都是党的恩情啊!质朴的话语让我们既感动又自豪更坚定了持续服务老人,传递正能量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不仅为固阳中心的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与温暖,也充分体现了瑞华百脉演艺俱乐部的成员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及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相信这份温暖与感动,将永远留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老年群体,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快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尊老爱老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精神关怀,这场演出,不仅为老人们生活增添色彩,更希望唤起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建立国家发展的银龄族,我们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虽然年事已高,仍愿在党旗下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瑞华俱乐部将持续开展公益活动,走进更多养老机构与社区,传递党的温暖。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养老事业日益完善,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让我们携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