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如何破解古陶瓷真伪密码?

石器王候

<p class="ql-block">文 石器王候</p><p class="ql-block">图 网络自编</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907992</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山上,千年古矿脉中沉睡的瓷土,经过地质运动的淬炼,形成了独特的微量元素组合。这些隐藏在泥土中的"密码",如同人类的DNA,记录着陶瓷诞生的时空信息。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科学成分微量元素无损检测断代方法基本原理如下:古陶瓷的胎土和釉料取自特定地域的天然矿物瓷土,其微量元素(锑、锶、磷、铬)的含量和比例,因产地地质特征的差异呈现出唯一性,但是一定要有天然微量元素含量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被测陶瓷的主要微量元素锑锶磷镉的具体分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锑(Sb):天然瓷土中普遍存在,可增强釉面光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锶(Sr):天然矿脉中的伴生元素,影响瓷器的颜色表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磷(P):游离态磷一定存在于天然瓷土,是陶瓷稳定性的关键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铬(Cr):天然瓷土中的自然着色剂,使釉色呈现独特质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微量元素就像陶瓷的"出生证明",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瓷器,其元素指纹绝无重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的古陶瓷大数据库,收录了数万件出土标本的元素数据,成为科学断代的"基因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规定:采用的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堪称古陶瓷新老准确断代鉴定的"照妖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检测过程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采用德国进口原装EDX-3600LX射线能量色散仪,将被测陶瓷固定在高敏感探头上,射线穿透被测陶瓷釉下层3毫米,激发陶瓷内部原子发射特征荧光,通过能量色散分析采集提取所有常量元素种类和微量元素含量,自动比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权威数据库,自动出具权威数据库对碰是否符合结果,30分钟内即可生成准确断代信息报告。此报告具有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标注,具有法律效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技术优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零损伤:无需取样,对被测陶瓷完全无害。高精度:误差可控制在33年以内,远超肉眼鉴定的主观性。 标准化:检测流程严格遵循国标,结果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检测方式,就像给古陶瓷做了一次"元素体检",任何人工干预的痕迹都无法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景德镇早已经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城市之一,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早已告别了"就地取材"的传统模式。景德镇高岭土国家命令禁止挖采,现代工艺普遍使用混合化学瓷土和半工业化配制的泥条。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法掩盖的科学漏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天然元素的消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微量元素含量锑、锶、磷、铬:这些在天然高岭土中必然存在的元素,在现代混合瓷土中一定会完全消失不见。现代仿品检测报告显示,其胎体中锑锶磷镉含量为0ppm,与古瓷天然瓷土普遍存在的0.1-0.5ppm的区间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现代瓷土经过多道筛选工序混合,天然杂质被人为早已经剔除干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现代元素的入侵造成微量元素锌钡锆含量超标存在。通过科学实验室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成分微量元素无损检测断代方法举例说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锌(Zn):作为消光剂添加,使仿品釉面呈现温润质感。某个仿元青花样品检测值高达2.3ppm,远超国标0.6ppm的上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钡(Ba):用于调节釉料流动性,现代配方中常过量使用。某个仿汝窑瓷器钡含量达1.8ppm,而宋代汝窑标本普遍低于0.3ppm。</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锆(Zr):增强胎体硬度,现代陶瓷中锆含量常超标5倍以上。某个仿定窑白瓷检测值为3.7ppm,远超古代0.5ppm的阈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现代元素的引入,就像在古代画卷上涂抹了荧光颜料,在科学大数据成分微量元素无损检测断代方法检测下无所遁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代景德镇有没有人可以人为因素把微量元素锑锶磷镉锌钡锆添加进入现代工艺瓷中?甚至欺骗X能量色散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理论上来说,人为因素可以添加微量元素欺骗科学大数据成分微量元素无损检测断代,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具体原因如下:陶瓷从零度开始烧制升温,随着温度变化会导致微量元素含量发生急剧变化,有些微量元素甚至不再会存在,直接挥发掉。更谈不上人为控制这些微量元素含量与古陶瓷权威数据库标准一样。就是说,人为添加控制微量元素含量达到权威数据库标准只能说是“天方夜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和旅游部文博(陶瓷)人才资质专家石岩嵩教授为了宣传推广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科学大数据成分微量元素无损检测断代方法,将非常专业的七种微量元素“锑锶磷镉锌钡锆”转换成普通收藏爱好者都可以快速记忆的“踢死林哥新被告”这样的简单明了记忆方法非常利于科学大数据检测的原理推广宣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