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觅踪 <p class="ql-block"><b> 《一战华工与青岛》</b></p><p class="ql-block"> 历史故事连载</p><p class="ql-block"><b><i> 天南地北山东人</i></b></p> <p class="ql-block"> 一战华工抵达法国后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八万名山东籍华工大部分被分配在法国东北部(圈红线区域)的加莱省、索姆省和北方省等交战地区。在此地工作的山东籍华工,约占四分之三。</p> <p class="ql-block"> 从青岛招募的技术工人,大多来自胶济铁路和青岛造船厂,以及山东内地的一些厂矿企业。他们被分配到“爱兰”坦克修理厂或造船厂。一战期间,约有4725名技术工人获得技工证书,享受较高的工资待遇。</p> <p class="ql-block"> 华工在冲洗坦克,山东籍华工崔安仓、尹长山被选聘为坦克修理技师。《上海时报》1918年4月5日报道:“华工亦能从事较细致而复杂之工作,例如,华工中之能驾驶汽车而运送伤员者,有七八十人,有三位曾练习驾驶坦克,足见其学习能力之强,与对新式机器之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 一位华工成为飞机修理机械师</p> <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华工为普通劳工,只能从事挖战壕、清路障、运物资等繁重的体力劳动。</p> <p class="ql-block"> 这些劳工处于战区前沿,经常会遇到空袭或炮击。1917年9月4日,德军对莱阿塔克的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包括一名平度人郭庆涛在内的12名华工死亡。</p> <p class="ql-block"> 据英军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一个华工营中,两名中国人在补给线被德军炮火切断的情况下,三次穿越封锁线运送弹药,山东人王金彪就是其中之一。为表彰他们的模范行为,英国政府为他们颁发了“英国杰出服务勋章”。</p> <p class="ql-block"> 一些在法国中西部和南部省份工作的华工,远离战场的袭扰。虽然工作很辛苦,生活条件却相对宽松。在法国中部一个煤矿工作的30多名山东籍华工,与南非、捷克、越南、摩洛哥等国劳工一起下井挖煤,组成了一个国际劳工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