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奉天堂子巷(即盛京堂子巷)位于大东区大东路与培育巷交汇处,是沈阳现存唯一的清代皇家祭祀遗址,也是全国唯一以“堂子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地位于沈阳故宫东侧,距故宫抚近门约800米,距东中街大悦城约900米,大东路南,小什字街东,北方茶城对面。 在游牧时代,每个女真部落中都有一个“神匣”,用以安置部落信奉的神祇,每逢迁徙落脚必须首先安置好神匣,随着部落走向定居,神匣也逐渐有了固定居所,称为堂子。堂子是满语音译,意为神庙,是满族特有的礼制建筑,用以祭神祭天,也称堂子庙。 堂子庙常建在部落聚居地的东南方,盛京堂子就位于沈阳故宫的东南方,大东门外,象征着太阳升起的方位,每个部落供奉的神祇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堂子庙于大清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爱新觉罗家族凝聚女真人心,加速女真统一的关键,是整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源头。 如今,盛京堂子建筑已经损毁,但由于堂子在清朝时期的影响力,其周围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建筑群落,留下了不少历史建筑,比如奉天右翼官学旧址、沈阳造币厂、江浙会馆、奉天警察署等等。 盛京堂子巷打造全国唯一堂子文化旅游街区,沈阳现存唯一四合院式古建筑群。由辽宁文旅集团与大东区政府共同打造,总投资近四亿元,致力于打造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阳市夜经济特色街区。 这里不仅承载着满族祭祀传统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更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文旅融合改造,成为兼具文化体验与休闲消费的城市新地标。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敕建盛京堂子,作为满族祭天祭祖的核心场所。皇太极时期对其扩建并确立皇家祭祀礼制,乾隆、嘉庆等清代帝王均曾在此举行盛大仪式。清末民初,这里逐渐演变为民居与商业混合区,留存了江浙会馆、奉天右翼官学堂等历史建筑,形成沈阳唯一的四合院式民国民居建筑群。 2020年起,大东区政府联合辽宁文旅集团启动改造工程,遵循“重现历史、重组院落、重塑街巷”原则,修复堂子庙、江浙会馆等历史建筑,同时植入非遗工坊、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目标打造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目前一期已开放,二期仍在建设中。 在堂子巷的改造过程中,注重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以售卖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小吃为主,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沈阳的传统文化。同时,当地政府还定期在堂子巷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满族文化节、庙会等,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一地区的独特魅力。 此外,堂子巷还成为了文艺青年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开设了各种小店和咖啡馆,为这条古老的街道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小店和咖啡馆不仅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还成为了文艺青年们交流思想和创作灵感的场所。 盛京堂子巷,一条承载着沈阳古城四百年记忆的街道,如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它不仅是沈阳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满族文化、商业、行政、民居等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走进堂子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古老建筑,青砖黛瓦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不少店铺还笼罩在装修的尘雾中,但那份即将揭晓的新奇与期待,已让人心生向往。可以想象,当这些店铺以全新的面貌亮相时,定会为这条老街增添一抹亮色。<br><br> 漫步在沈阳市大东区的堂子巷,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这条正悄然蜕变的老街,目前仅开放了短短一截街道与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却已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韵味与勃勃生机。 堂子庙承载了爱新觉罗家族虔诚的信仰,记录了满族意识形态迅速转变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沈阳四百年的沧桑变换,饱含着市民对老沈阳城的情感依托。新的堂子街也将为我们了解沈阳打开一个新视角。 盛京堂子巷,不仅仅是一处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老沈阳人民,尤其是东关地区居民那份深厚的记忆与情感。 盛京堂子巷以沈阳地区仅存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为基础,致力于打造“衣、食、住、游、购、娱”六大文旅商业业态。通过文旅融合,盛京堂子巷将留住历史,讲述沈阳自己的“小巷故事”,为小街小巷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