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点映三天,电影《戏台》票房刚刚破百万,惨淡之甚,还不如网红直播间三分钟的带货额,<div> 这个我信:毕竟两者不是一码事;</div><div> 听说陈佩斯为了《戏台》缺乏拍摄资金,把自家房产也压上了,这个我也勉强信:这就是一种精神;</div><div> 听说《戏台》斥资1.01亿,这个我不信。除了开头“大帅攻城”的大场面,其余的场景都在摄影棚里拍的,骗谁呢?</div> 《戏台》的投资方在片头写得明白:<div> 主要来自欢喜传媒集团(老板是对中国电影行业影响极大的董平)、</div><div> 淘票票影业(阿里巴巴)、长影集团、</div><div> 弘道影业(拍过反腐剧《人民的名义》)、</div><div> 瀚纳影视(黄渤)、大道文化(陈佩斯)、</div><div> 猫眼影业(线上票务平台)等,还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的赞助项目,所以应该不差钱。</div> 本片根据同名话剧《戏台》改编,<div> 讲述在民国战乱时期,五庆班班主侯喜亭(陈佩斯饰)带着戏班进京演出,</div><div> 而大裕斋店伙计大嗓儿(黄渤饰)被洪大帅(姜武饰)误认成名角金啸天(尹正饰),</div><div> 被要求演出《霸王别姬》的故事。台前台后顿时乱作一团,各方势力卷入其中,一场啼笑皆非的大戏就此上演。</div> 我喜欢陈佩斯,看过他几乎所有的小品和很多的电影作品,<div> 《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脍炙人口的小品奠定了他在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C位;</div> 而《托儿》《戏台》等的舞台剧凸显出他对话剧的贡献; 陈佩斯从1979年出道电影《瞧这一家子》到2025年自导自演,<div> 把话剧《戏台》搬上大银幕,我一开始就决定是一定要买票支持的。</div> 我喜欢黄渤,将《戏台》里那位大裕斋跑腿伙计兼半吊子票友的大嗓儿演得有声有色,令人叫绝,无疑是《戏台》不多的亮点之一。<div> 有营销文提到黄渤不收片酬,改为票房过5亿就参与分账15%。</div><div> 这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分账模式,这个行为其实很有情怀,是值得点赞的。不过黄渤控股的瀚纳却是应该有钱入账的。</div> 姜武在《戏台》上的表演可圈可点,他的军阀洪大帅的形象带着几分滑稽的霸道,在执着与傲慢中展现出深层次的人物情感,<div> 不知是不是因为剧本的原因,在那段“楚霸王不能死”的戏里,</div><div> 前面的固执和愚笨令人捧腹,但后面转而怀念兄弟伙却显得突兀和不自然,也是很遗憾的。</div> 很多影评人都提到那个经典的“老乡见老乡”片段。<div> 黄渤饰演的“大嗓儿”与姜武饰演的洪大帅因同是唐山人,两人一见面,方言的碰撞让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div><div> 黄渤大展身手,一边讲戏一边表演,手势和表情都做得淋漓尽致,</div><div> 而姜武的洪大帅则被大嗓儿的表演弄得一愣一愣,时而点头,时而追问,两人你来我往的互动十分精彩。</div> 余少群在《戏台》里饰演的凤小桐,意外成为全片最大亮点之一。<div> 扮演虞姬的他不仅具备戏曲男旦演员的柔美,同时还带着一股倔强和韧劲。</div><div> 面对陈佩斯扮演的五庆班班主侯喜亭苦苦哀求“都指着你活命啊”,不得不出场前的那一句“我唱”之后的夺门而出,完全令人震撼,影院此时鸦雀无声。</div> 所以,《戏台》最惊艳的表演非余少群莫属。 应该把《戏台》说成是情怀电影。<div> 从点映三天仅有百万票房到7月25日上映开始的0.91亿再到8月2日突破3个亿,</div><div> 靠的全是中老年人对陈佩斯表演艺术的一种情怀,靠的就是那个庞大的群体彼此相传的口碑。</div> 说实话,在票房2.3亿的时候就发出十块钱看电影的号召,<div>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情怀,陈佩斯想让更多远离大银幕的人去看电影。</div> 不过,虽然有陈佩斯、黄渤、姜武领衔,还有余少群的出彩,可是《戏台》的话剧痕迹还是过于明显,<div> 比如徐卓儿扮演的洪大帅的六姨太是个多余人物,尤其是两次“叫床”成为影评公认的诟病;</div> 影片结尾,金啸天和凤小桐在炮火轰塌戏楼的绝境之下,还在坚持唱《霸王别姬》,有些画蛇添足,<div> 其实真的还不如话剧《戏台》的谢幕更加受人欢迎。</div> 那么多中老年人呼朋唤友重返影院去看《戏台》就是一种情怀,<div> 这部电影的好口碑,极大部分也正是源于人们对陈佩斯这位喜剧表演艺术家的敬意,</div><div> 加上对黄渤、姜武表演艺术的信任。</div><div> 但这样的电影模式,对于今天的电影市场来说,终归参考意义有限,毕竟观众的情怀越来越不能转化成票房。</div> 只不过陈佩斯早已不是那个在春晚舞台上和朱时茂合作,就能把全国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的“陈小二”;<div> 也不再是那个仅凭一顶帽子、一个眼神就能让大家笑得喘不过气来的喜剧大师。</div><div> 人家如今想表现的是守艺人的坚守,追求的是艺术的深度,想在大银幕上复制话剧的巨大成功。</div> 坦白地说,《戏台》里的主演都表现不错,<div> 但这仅仅只是一部用低成本拍成电影的舞台剧,无论是表演、台词、剧情发展严重舞台化;</div><div> 而作为电影,其喜剧效果仍然停留在《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的水平,</div><div> 加上似乎连主题都模糊,还要奢谈什么戏班的坚守,乱世的无奈,也是勉为其难。这种题材在当下,确实卖相不足。</div> 《戏台》原定7月17日上映,可是遇到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和姜文的《你行!你上!》突发提档,<div> 陈佩斯一慌就挪到7月25日。数据显示,7月18日那周市场空档多,《戏台》的口碑足能抢下首日破亿的机遇。</div><div> 而到了7月末,一头撞上自带节奏的《南京照相馆》,《戏台》的排片率始终卡在15%以下,所以一切都晚了。</div> 因为《戏台》的定位是荒诞喜剧,再加上笑声中带着泪,我现场统计了一下,时长117分钟的影片有笑声的不过十来次。<div> 与沈腾和徐峥主演的喜剧片很常见的“包袱”不停,“笑声”不断形成极大反差,</div><div> 因而从8月2日排片场次骤减,票房趋势走平,到8月9日,总票房还只有3.75亿,距离预测的4.99亿还有不少差距。</div> 影院里,空荡荡的座位,冷清清的气氛。<div> 中老年人的情怀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风,吹得再久,也改变不了历史的变化,时代的进步。</div> 还是有年轻人进场观看的,我身边就有一对放映后入场的青年情侣,开始看得很认真,<div> 可惜后半场,他们就开始喃喃私语,甚至玩起了手机,连眼睛都懒得抬起。</div><div> 所以,传统和现代的差距,就像一道鸿沟。</div> 自我认为,《戏台》应该是陈佩斯的最后一部电影,毕竟,“卖惨”不能经常用,“情怀”也只能是适可而止。 人们认可的陈佩斯其实不是《戏台》里的班主,而是小品中的“陈小二”。<div> 似乎每个眼神都透着活泛和机灵劲儿,好似随时都憋着一肚子的坏水,蔫坏却又可爱,</div><div> 还目中无人的霸道:“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吗?”(202508)</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