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巴尔鲁克

<br> 看到“薤(xiè谢)白”二字,朋友们一定不陌生,因为不论它作为食材还是药材,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药食同源的理念。作为食材,常见吃法包括‌泡茶、煮粥、凉拌、炒菜和泡酒等‌,是一种很好的调味蔬菜。虽然是植物类物种,但在佛家那里它被列为五荤(包括大蒜、小蒜(薤白)、葱、韭菜、兴渠)之一,这一禁忌源于佛典,佛教认为这些食物具有刺激性气味,容易激发修行者愤怒怨恨而影响修行。作为药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给出的定义是。<br> 薤白,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br>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鳞茎。炮制方法: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性味:辛、苦,温。归经:归心、肺、胃、大肠经。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主治: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br> 成书于宋代的《本草图经》云:“薤白,形似韭而无实。山薤一名,茎叶相似,体性亦同,叶皆冬枯,春秋分莳(shì是)。”所谓“春秋分莳”,就是在春秋两季都可以栽种、移植。《国语辞典》云:“薤白。植物名。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鳞茎球形至扁球形,由数个小瓣片紧密集生。叶细长,扁平,色深绿,自地下鳞茎间丛生。秋夏开花,伞形花序,花淡红色。夏日采食,亦可供药用。”<br> 笔者不是医生,因此读者朋友在食用时需注意用量及禁忌,避免过量或特定人群误食。<br> 我们还是将“薤白”与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习学习吧。笔者借助搜云网搜到写有“薤白”的诗词共有十首,最早的是诗圣杜甫的《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三》,最晚的是清代章钟亮的《六十自述四首·其一》。当然,薤白还有别名‌野蒜、‌小根蒜、‌薤白头、藟头/蕌头、‌小独蒜、‌薤根、‌鸿荟‌(古称)等;当然也有‌地域别名,如‌大头菜子、‌宅蒜等。笔者发现写有“薤白”的诗词已经很值得学习了,就没有再查找写有“薤白”别名的诗词。<br> 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是诗圣杜甫。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从春到秋,子美先生目睹了战乱和天灾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于是弃官西行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投奔侄子杜佐。杜佐是子美先生弟弟杜韦(或作杜颀)之子,在秦州是做官还是当隐士,现有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子美先生在秦州给杜佐的诗《示侄佐》中判断,很可能是隐居。因子美先生将叔侄关系比作“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与阮咸,既展现了浓郁的亲情,又表达了共同的隐逸志趣。<br> 子美先生一家老小在秦州的生活除了自力更生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外,主要是得到了杜佐的大力支持。然而,不论杜佐是当地小吏还是隐士,给予子美先生的帮助都十分有限,因此,子美先生在秦州只逗留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南下同谷(今甘肃成县)了。在此期间,子美先生写有《佐还山后寄三首》,三首诗均为五律。第一首念其归途,表示欲随其隐居。第二首是向杜佐索米,行文委婉。第三首写杜佐菜圃景色,并向其索要香芰、女萝、薤白等食品。所谓“还山”,指回到杜佐在秦州的居所东轲谷。<br> 佐还山后寄三首 其三<br> 几道泉浇圃,交横落幔坡。<br>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br>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br>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br> 首联后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交横落漫坡。”在此用“漫”字很好理解,结合前句说的是泉水在坡地上顺坡漫流。另一版为“交横落幔坡。”关于“幔”字。仇兆鳌《杜诗详注》中有:“《杜臆》:浇圃之泉,即前侵篱之水。旧说谓泉水交横而落坡,其坡上青翠如幔。汪瑗、顾宸皆云:泉浇圃,幔落坡,乃平对之词。设幔于坡,以防鸟雀,是为瓜果而设者,交横乃坡上慢影,此另一说。”颔联前句“葳蕤秋叶少”因“葳蕤”有两种解释:一作盛貌,一作衰貌。在此当作萎靡衰落解。颈联提到“香芰”和“女萝”,“香芰”即菱,俗称菱角。两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女萝”,又名松萝,是一种地衣类植物,全体为无数细枝,状如线,长数尺,靠依附他物生长。因其具有清香、鲜爽、甘甜、滑润、层次丰富和回甘等特点,常被人们作为冲泡饮品。尾联前句中的“霜薤白”指经霜打后的薤白。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据《唐本草》载:“薤是韭类,有赤白二种,白者补而美。”后句“重惠意如何?”意思是再给我一点,不知道意下如何?“重惠”,犹厚赐,引申指厚谊。<br>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特别是信奉儒家为圭臬的,在情感上都十分矛盾。既想出山一展自己才华,为朝廷、为民众做些事,但又十分嫉恨朝廷中的党争而向往隐居生活,常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念。下面这首五律诗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此人便是如此,面对晚唐颓势既想施展才华,振兴大唐,又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可能时向往隐居生活。诗云。<br> 访隐<br> 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br> 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br> 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br> 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br> 诗比较好懂。首联前句中的“层峰”指重重叠叠的山峰。颔联前句中的“平楚”,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颈联“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前句中的“朝馔”指早餐。后句中的“松黄”指松树的花或花粉,性温味甘,归肝脾经,主治外伤出血、湿疹等症。可冲泡或水煎内服,也可撒敷外用,但花粉过敏者慎用。尾联则是借古人孙绰及其作品《天台山赋》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孙绰,是东晋时期的朝廷命官,也是文学家和书法家,还是诗歌史上玄言诗派的代表人物。此人可是参与王羲之兰亭集会中的一员哦。“相留”即挽留。“空解”佛教语。谓悟入空义﹐得到解脱。<br> 学完了唐诗,读过了“师傅”的作品,再学学宋诗,看看“徒弟”的成就。<br> 下面这首七律出自赵宋王朝早期的官员、史学家、诗人杨亿(字大年)。此人名垂千史的是为“西昆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亿虽未能与李商隐谋面,但在作诗上竭力学习李商隐的作诗风格,十分注重词藻华丽,对仗工整,音节和谐,但由于雕饰过重,用典词意晦涩且缺乏真情实感,受到后世诟病,成为以欧阳修为主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靶子。杨亿诗云。<br> 怀寄枢密王左丞 <br> 高陪七圣从轩游,帷幄深严日运筹。<br> 口里雌黄归品藻,盘中薤白想风流。<br> 珠宫地密妨趋谒,铜钵声沉断唱酬。<br> 独喜修书依绛帐,时登阙里受春秋。<br> 诗题中的“枢密王左丞”应该是与杨亿同朝为官的王旦(字子明)。此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平江县事。后入朝任著作佐郎,便再也没离开朝廷中枢。咸平三年(1000年),同知枢密院事,翌年升参知政事。景德三年(1006年),正式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br> 诗确实有些晦涩,但不难看出引经据典的诗句充满吹捧之意。首联说的是“王佐丞”的地位和主要工作,即陪同帝王乘车出游,在壁垒森严的后宫谋划机要。“七圣”,有五种说法:一是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二是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三是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四是道家所指的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五是佛教修行的七个层次或七种品味,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从轩游”的“轩”本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帝王士大夫以上乘坐。颔联前句“‌口里雌黄归品藻”,‌“雌黄”原指矿物名,但在诗中多用来比喻鉴别草木的珍贵药材。后句“‌盘中薤白想风流”,大意是吃的简单清淡,内心却追求高雅的情趣或风度。整联以比喻的手法,说王左丞具有鉴别人才、品评人物的才能,以及王左丞具有洒脱不羁、风流儒雅的气质。“品藻”意为鉴别、品评。颈联大意是因王左丞地位尊贵而难以接近,诗文创作过程中因限时规则而导致创作中断。“珠宫”,原指龙宫,道院或佛寺。在此指指王左丞的供事单位枢密院,“地密”形容地位显赫、难以接近。“趋谒”意为前往进见。“铜钵声沉”指限时作诗。源自南朝“击钵催诗”的典故。尾联相对比较好懂,大意是王左丞深居简出修身治学。“‌修书”指编纂书籍或写信的行为。“‌绛帐”古代指师长授课的讲堂,此处代指书院或学堂。“‌阙里”本指孔子故里曲阜,后世常用来代指儒家文化或学术研究。“‌春秋”既可指历史典籍《春秋》,也可借指儒家经典或历史知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