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驱车前往郑州市郑东新区圃田乡,这片被现代都市气息渐染的土地,却藏着两千多年前道家先贤列子的足迹。春日里,圃田乡的田野间还留着几分慵懒的绿意,偶有农人穿行其间,恍惚间竟与《列子》书中“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场景有了重叠。</p> <p class="ql-block">这里便是史料记载中列子的故里,那个曾“容貌有饥色”却始终坚守精神自由的思想家,就曾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治学、授徒,将“贵虚”“顺应自然”的哲思融入寻常烟火。</p> <p class="ql-block">站在圃田乡的一隅,想象战国早期的景象:彼时郑国尚未被韩国所灭,圃田作为郑国东部的重要聚落,既有农耕的质朴,也有士人往来的气息。列子,名御寇,便生于这片土地。关于他的家世,史料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其显赫,反而处处透着清贫——《列子·力命》中说他“家贫,常食粝餐”,甚至因粮食短缺而“容貌有饥色”。这样的家境,却并未阻碍他追寻学问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的求学,本就不似后世那般依赖家财,列子只需在农闲时放下农具,循着求学的路向远方的师长请教。相传他最先拜在壶丘子林门下,这位道家学者的思想如春雨般滋润着列子,让他初窥“虚静无为”的门径。后来,他又辗转求教于关尹子、老商氏,每一次拜师都是一次精神的跋涉。</p> <p class="ql-block">或许在某个清晨,列子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圃田出发,沿着黄河岸边的小路前行,只为与师长探讨“道”的真谛。途中或许会遇到风雨,或许会因口粮不足而忍饥,但对思想的渴望,让他从未停下脚步。</p> <p class="ql-block">有人或许会问,列子历经艰辛求学,学成后却不谋求官职,这份学习究竟有何用处?在列子的世界里,学习从不是“求仕谋利”的工具,而是通往精神觉醒的路径。对他而言,“学”的首要意义是“明理”——通过师长的指引,洞悉自然的规律与人生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他从壶丘子林那里领悟“虚静”的要义,明白万物皆有其本性,不应以主观意志强行干预;从老商氏那里体会“顺应”的智慧,懂得贫困是士人的常态,生死是生命的归宿,不必为外物得失焦虑。这份“明理”,让他在清贫的生活中始终保有内心的安定,即便“容貌有饥色”,也从未因物质匮乏而动摇精神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其次,学习是“修身”的过程。列子曾向伯昏无人学射,起初执着于“杯水不洒、棋子不倒”的技巧,以为这便是射箭的极致。直到伯昏无人带他登上背靠深渊的高处,让他在恐惧中领悟“不射之射”的境界——真正的高明,是摒弃执念、让身心与自然相融。这场学习,让他明白外在的技艺终究有限,唯有内心的锤炼,才能让人超越世俗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最后,学习也是“传道”的根基。列子深知,“道”的价值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让更多人摆脱困惑。他学成归来后选择留在圃田,便是希望将自己领悟的哲思,通过授徒、讲故事的方式传递出去,让乡邻与弟子们也能在纷繁世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正是带着这样的初心,学成归来的列子,依旧选择在圃田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没有像当时许多士人那样,奔走于诸侯之间谋求官职,而是守着几亩薄田,一边耕种,一边授徒。郑相子阳听闻列子贤能,又怜惜他生活困顿,便派人送去粮食。</p> <p class="ql-block">当使者带着粮食来到列子家中时,看到的是一间简陋的茅屋,列子正穿着粗布衣衫整理农具。面对这份馈赠,列子却婉言谢绝,他说:“我并不了解子阳先生的为人,若今日接受了他的粮食,他日他若有过失,我岂不是会被牵连其中?”</p> <p class="ql-block">使者不解,认为列子是故作清高,但列子始终坚持。在他看来,接受权贵的恩惠,便意味着可能要依附其立场,这会让自己背离“守道”的初心——他要的从不是物质上的接济,而是精神上的独立。后来,子阳在郑国的内乱中被杀,其党羽也多被株连,而列子因未曾接受馈赠,得以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这件事,不仅见于《庄子·让王》,也被《列子》一书收录,成为他坚守独立人格的生动注脚。在圃田的茅屋里,列子常对弟子们说:“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他将贫困视为士人的常态,将生死看作自然的归宿,这份坦然,正是“明理”与“修身”后沉淀下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列子的教学,从不局限于书本,而是常常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传递哲思,这也是他“传道”的独特方式。有一次,弟子尹生拜师后,急切地想要学到“道”,仅仅几天就多次追问列子“是否已经学到了道”。列子看着尹生浮躁的模样,语重心长地说:“学道如耕种,需循序渐进,若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你如今满心想的是何时能学成,却忽略了学习过程中该有的沉静,这样怎能领悟‘道’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尹生听后羞愧不已,从此静下心来,跟随列子一边劳作,一边学习。列子会带着弟子们在田间观察作物生长,告诉他们“万物皆有其理,耕种需顺应时节,做人亦需顺应自然”——这便是将“明理”融入日常;也会在傍晚时分,与弟子们坐在茅屋前,仰望星空,探讨“天地之广大,人之渺小”,引导他们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修身”的实践。他从不强求弟子记住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道”的智慧自然融入弟子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列子的一生中,有许多故事被后世传颂,其中“列子学射”的典故尤为著名,也最能体现他“学以修身”的追求。相传列子曾向伯昏无人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艺:他将一杯水放在手臂上,箭杆上叠放着棋子,拉弓射箭时,杯水不洒,棋子不倒,箭箭都射中靶心。围观者无不赞叹,列子自己也颇为自得。</p> <p class="ql-block">但伯昏无人却摇头说:“这只是‘射之射’,是技巧层面的熟练,而非‘不射之射’——真正的射箭,是心无旁骛,顺应自然,让身体与弓箭、目标融为一体,甚至忘记‘射箭’这件事本身。”为了让列子领悟这一点,伯昏无人带着他登上一处高处,此处背靠深渊,脚下只有狭窄的通道,仅能容下脚掌。</p> <p class="ql-block">伯昏无人从容地转身,背对深渊行走,每一步都稳如平地;而列子看到脚下的万丈深渊,顿时吓得浑身发抖,冷汗直流,趴在地上不敢起身,连手中的弓箭都险些掉落。伯昏无人叹息道:“你心中仍有恐惧与执念,无法做到真正的虚静,自然难以达到‘不射之射’的境界。学道亦是如此,若心中总想着‘得到’‘成功’,反而会被这些念头束缚,离‘道’越来越远。”</p> <p class="ql-block">列子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执着于技巧的精进,而是每日静坐修身,摒弃心中的杂念,最终真正领悟了“顺应自然”的道理——这份从“学射”中得来的感悟,也成为他思想中“贵虚”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列子不仅自己追求精神自由,还常常通过寓言故事,将深奥的哲理传递给更多人,让“道”的智慧惠及寻常百姓。在圃田的日子里,他时常坐在村口的老树下,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故事讲给乡邻和弟子们听,“愚公移山”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他说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愚公已近九旬,却决心移山,他告诉家人:“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子孙后代遵循他的意愿,接力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命大力神将山移走。</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蕴含着“事物皆可转化”的辩证思维——在列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坚持正确的方向,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哪个更近:一个说早晨太阳大如车轮,中午小如盘子,所以早晨更近;另一个说早晨感觉凉爽,中午感觉炎热,所以中午更近。孔子路过,竟也无法给出答案。</p> <p class="ql-block">列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即便是学识渊博的人,也有不懂的道理,因此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必固执己见。这些故事,没有晦涩的理论,却将“顺应自然”“谦逊知不足”的思想悄悄种进了人们的心里,这正是列子“传道”的初心——让“道”不再是士人的专属,而是能指导每个人生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而列子也在这一年走完了他的一生。关于他的死因,史料中并无记载,但从他生前“生死者,命也”的言论来看,他大概率是寿终正寝,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他曾用心思考、认真生活的世界。列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行、思想以及他讲述的寓言故事整理成册,这便是后来的《列子》一书。</p> <p class="ql-block">这部书在魏晋时期经过整理,成为道家经典之一,书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故事,不仅承载着列子的哲学思想,更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记住列子,不是因为他有过什么官职,创下过什么功业,而是因为他用一生证明:学习可以不为名利,生活可以甘于清贫,精神的自由与富足,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列子故里的土地上,虽然早已不见当年的茅屋、农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和道路,但列子的思想却依然鲜活。他“学以明理、修身、传道”的追求,他坚守精神自由、摒弃世俗执念的品格,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名利奔波、感到焦虑时,不妨想想列子“贫而不忧”的坦然,明白物质的匮乏从未阻挡精神的丰盈;当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急于求成、陷入困惑时,不妨回味“列子学射”中“不射之射”的智慧,懂得放下执念、顺应本心,反而能更接近目标。列子虽然早已远去,但他的思想如同圃田乡田野间的春风,跨越千年,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温暖与启示。</p> <p class="ql-block">踏访列子故里,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事迹,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那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生活的从容热爱。这种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本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准则,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