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君宇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石桥南锦秋墩的北坡前,其身旁还有一位他生前的女友石评梅女士之墓。</p><p class="ql-block">高君宇是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和革命活动家,五四爱国运动的健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开创者之一,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北方地区工人运动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9日,高君宇烈士墓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成员,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开创者之一,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3月,他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因病逝世,年仅29岁。根据他生前愿望,灵柩葬于陶然亭,女友石评梅将其生前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镌刻在墓碑上。1928年9月,石评梅在无限哀思中患病去世。人们根据她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灵柩安葬于高君宇墓旁。</p> <p class="ql-block">“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高君宇烈士墓曾迁至八宝山革命公墓。1986年6月,共青团北京市委等10余家单位的青年团员捐款建立高君宇、石评梅双人雕像。1987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重修墓地,并将之命名为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的生平事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 求学与思想觉醒:</p><p class="ql-block">1913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参与组织进步社团,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步成长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骨干。成为李大钊的学生和助手。在校期间参与进步社团,如《国民》杂志社、新潮社等,并担任北大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19年领导五四运动,组织学生游行、火烧赵家楼,并参与营救被捕学生。</p> <p class="ql-block">2. 建党初期活动:</p><p class="ql-block"> 1920年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工人子弟学校,推动北方早期工人运动。同年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首批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1921年参与中共一大,是当时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1922年当选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向导》周报编辑。</p><p class="ql-block">1924年回山西创建党组织,后任孙中山秘书,协助筹备国民会议。1920年参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之一。1921年参与创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为党团组织的早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3.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君宇在中共北京地委和北方区委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但他对当时已开展的工人运动极为关注。他和邓中夏等人长期在北京铁路工人中活动,创办工人俱乐部,组织职工联合会,发展进步工人的群众组织和党组织。第一次工运高潮时,他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领导京汉铁路工潮和沙面工人反对“新警律”的斗争。二七惨案后,他又亲赴前门火车站,指挥工人们坚持斗争。当时,北京已处于白色恐怖中,而他却经常出没于街头巷尾。为总结罢工的经验教训,他和罗章龙组织力量汇编出版了《京汉工人流血记》一书,还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后记,明确指出:工人需要有一个能为了工人阶级全部利益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与群众运动:作为北方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参与领导了1922年的开滦煤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深入工人群众,组织革命力量,推动北方工人运动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22年7月,高君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3年6月,高君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主张共产党员一面参加到国民党中去改组和壮大革命统一战线,一面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会上高君宇被选举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后,高君宇受党的委托,和毛泽东等一起留在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次年1月,他又以共产党员身份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直接参与大会的组织工作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会后,高君宇和李大钊返回北京。促成北方地区国共两党合作局面的形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5. 1924年11月,高君宇抱病陪同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北上。由于工作繁重,年底到北京后,他的肺病恶化,在同志们的一再劝说下,才住进了医院。病稍好些,他就要求出院,医生嘱咐他继续休息,但他一出院就去上海参加了中共四大。接着他又返京投入促成国民会议的运动。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高君宇拖着病弱之躯参加了会议。1925年3月5日,高君宇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年仅29岁。高君宇逝世后,党组织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大钊、邓中夏等送了挽联。《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组织的刊物都发表了悼词,悼念这位中国革命的青年健将。悼词中沉痛写道:“君宇再不能以文字与读者相见了!但他那热烈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本报,也更永远留在读者诸君的记忆中。” 革命生涯终点:长期的革命工作使他积劳成疾,1925年3月6日因阑尾炎在北京逝世,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革命精神将永远被缅怀。</p> <p class="ql-block">石评梅(1902年9月20日-1928年9月30日13),山西平定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 。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由于二人志同道合,逐渐产生了感情,建立了革命友谊。</p> <p class="ql-block">- 相识与共鸣:两人因共同的进步思想相识于北京,高君宇作为革命先驱,向石评梅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反帝反封建的理想;石评梅则以文学才华支持革命,两人在精神上高度契合,逐渐萌生爱情。</p> <p class="ql-block">- 克制与坚守:高君宇曾因革命事业克制情感,在信中写道“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里有我的事业,一个世界里有你”,体现出以革命为重的大局观;石评梅则始终理解并支持他的选择,两人的爱情始终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而非单纯的儿女情长。</p> <p class="ql-block">- 悲壮与传承:1925年高君宇病逝后,石评梅悲痛万分,此后以文字缅怀他,写下《墓畔哀歌》等名篇,将对高君宇的思念转化为传承革命精神的动力,直至1928年病逝后与高君宇合葬于北京陶然亭,这段情感成为跨越生死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情怀不仅是个人间的深情,更折射出五四时期进步青年“以理想照亮爱情,以爱情滋养理想”的崇高追求,至今仍被视作革命爱情的经典范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