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孤魂:一代才子危素的坎坷人生

夕阳花间留晚照

<p class="ql-block">一、云林深处的书声</p><p class="ql-block">元大德七年(1303 年),江西省金溪县白马乡的云林深山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晨雾。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诞生在破茅草屋里的孩子,日后会成为震动元明两朝的文坛巨匠,却也终将在历史的夹缝中,背负着 "贰臣" 的骂名,郁郁而终。</p><p class="ql-block">他就是危素,字太朴,号云林。</p> <p class="ql-block">四岁那年,祖父危龙友牵着他的小手,走进了家中唯一像样的 "正一堂"。说是书斋,其实不过是间漏风的土坯房,四壁空空,唯有一架不上弦的古琴,和几箱从战火中抢救出来的旧书。窗外,云林三十六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祖父指着那些书,郑重地说:"素儿,咱危家世代书香,就算穷到吃不上饭,这书也不能不读。"</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危素还不懂什么叫 "书香门第",只知道祖父说起曾祖危炎震与文天祥论诗的往事时,眼中会闪着异样的光;父亲危永吉耕作归来,哪怕再累,也会在油灯下研读《易经》;就连遁入龙虎山做道士的叔父危功远,寄来的书信里也满是经史子集的批注。可这份 "书香",却填不饱肚子。他在后来的《借书录序》里写道:"家又贫,不能致书",寥寥七字,道尽了年少时的窘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没有钱买书,他就四处求借。邻村的秀才家、县城的老儒处,甚至是龙虎山的道观里,都留下过他小小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揣着母亲黄氏做的糙米饭团,翻山越岭去借书;夜幕降临,他借着月光,在油灯下抄录典籍,常常抄到手指发麻。有一次,为了借一本《资治通鉴》,他在雪地里等了老秀才三个时辰,手脚冻得发紫,却紧紧抱着借来的书,像抱着稀世珍宝。祖父见了,心疼地叹道:"这孩子,是把书当成命了。"</p> <p class="ql-block">十五岁那年,危素已经能通晓五经,与同窗葛将、曾坚等人结成了小小的读书团体。他们在云林的竹林里读书论道,在溪水边吟诗作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出深山,施展抱负。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 天历元年(1328 年)夏天,父亲危永吉突然病逝,年仅五十七岁。而母亲黄氏,早已在十六年前离开人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着年幼的弟妹,看着家中几亩薄田,危素一夜之间长大了。他收起了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拿起教鞭,成了一名私塾先生。白天,他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换取微薄的束脩;晚上,他在油灯下继续苦读,常常读到鸡鸣。有一次,学生家长送来一斗米,他却把米分给了更穷的邻居,自己煮野菜充饥。他在日记里写道:"贫贱不能移,此乃儒者之本。" 可深夜里,他也会望着窗外的云林,默默叹息:难道自己这辈子,就要困在这深山里,与笔墨和清贫为伴吗?</p> <p class="ql-block">二、金陵城里的伯乐</p><p class="ql-block">后至元四年(1338 年),三十五岁的危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离开云林,前往江南都会金陵。临行前,他站在云林山顶,望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祖父弃官归隐的决绝,想起父亲躬耕田间的辛劳,更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寒窗苦读。"我不能就这么算了," 他对自己说,"我要去大都,要让危家的名字,重新出现在朝堂之上。"</p><p class="ql-block"> 金陵城里,秦淮河畔,危素没有沉溺于江南的繁华。他带着自己的诗文,四处拜访名士,却屡屡碰壁。直到他听说元代第一任状元张起岩正在金陵任职,便鼓起勇气,带着自己的《说学斋稿》,登门拜访。那天,张起岩正在书房里批阅公文,见一个衣衫朴素的读书人前来拜访,本想推辞,可当他看到危素呈上的诗文时,却眼前一亮。他拿起《说学斋稿》,越读越入迷,忍不住拍案叫好:"此文条理清晰,论述精辟,绝非寻常书生所能为!"两人促膝长谈,从经史子集谈到治国理政,从诗文创作谈到天下大势。危素侃侃而谈,时而引经据典,时而针砭时弊,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张起岩越听越惊讶,最后长叹一声:"危君之才,远超老夫当年。若论状元之才,危君当之无愧,老夫自愧不如啊!"</p> <p class="ql-block">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危素多年来的坎坷之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张起岩的手:"先生知遇之恩,危素没齿难忘!"</p><p class="ql-block">在张起岩的引荐下,危素踏上了前往大都的路。那是元朝的都城,是天下文人向往的地方。一路上,他想象着自己在朝堂之上建言献策,在史馆之中编修国史,心中充满了憧憬。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不仅有荣耀与机遇,还有命运的捉弄与时代的洪流。</p><p class="ql-block">三、大都城里的清官</p><p class="ql-block">至正元年(1341 年),危素凭借卓越的才华,在众人的举荐下,出任经筵检讨,负责编修宋、辽、金三朝国史及注释《尔雅》。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也是他实现理想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编修国史,最重要的就是严谨。当他负责修纂《元史》的 "后妃列传" 时,发现现成的资料残缺不全,而且大多没有可靠的依据。为了获取真实的史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 用自己的俸金去打点宦官和皇亲国戚。有人劝他:"危大人,您何必这么较真呢?随便编造一些内容,也没人会追究。" 危素却严肃地说:"国史乃千古之鉴,若有半点虚假,便是对历史的亵渎,对后人的不负责任。我身为史官,岂能因一己之私,而歪曲历史?"</p><p class="ql-block">他常常深夜拜访宦官的府邸,耐心地询问后宫的往事,亲自笔录,反复核对。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他会跑上十几趟,直到确认无误为止。经过几年的努力,《元史》的 "后妃列传" 终于完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受到了同僚们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顺帝得知后,非常高兴,赏赐给他金银珠宝和两名宫女。可危素却婉言谢绝了:"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不敢接受如此厚重的赏赐。这些金银,不如用来赈济灾民;这些宫女,不如让她们回家与亲人团聚。" 顺帝听了,对他更加敬重,称赞他 "清廉正直,乃朝中楷模"。</p><p class="ql-block">此后,危素的仕途一帆风顺,从国子助教到翰林编修,从太常博士到兵部员外郎,再到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 ),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可他始终保持着清廉的本色,生活简朴,为官正直。他的俸禄,大多用来资助贫困的书生和赈济灾民;他的府邸,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满屋子的书籍和一架古琴。</p><p class="ql-block">至正十八年(1358 年),危素出任甘肃平章事,负责处理西部的军政事务。那时的甘肃,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危素到任后,首先整顿边防,任用贤能的官员,安抚百姓。他亲自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减免赋税,发放粮食,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有一次,他在巡查途中,看到一个老妇人抱着饿死的孙子,在路边痛哭,心中十分悲痛。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上书朝廷,请求拨发更多的钱粮。皇太子得知后,称赞他 "澄清忠义,清白起家",是难得的贤臣。</p> <p class="ql-block">可危素深知,元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仅凭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挽回颓势。他多次向顺帝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设立兵农宣抚使司,安定全国政局;任命贤能的官员担任州县官,安抚流民;最高统治者应卧薪尝胆,力图中兴。可这些主张,都被沉迷享乐的顺帝束之高阁。危素看着日益混乱的朝政,看着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在诗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不仅是对国家命运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无奈。</p><p class="ql-block">四、报恩寺里的抉择</p><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危素主动辞官,隐居在京郊房山县的报恩寺。他想远离朝堂的纷争,潜心文史著述,度过余生。在报恩寺里,他每天与青灯古佛为伴,整理自己多年来的文稿,编写《草庐年谱》《元海运记》等著作。闲暇时,他会在寺外的山坡上散步,望着远处的大都城,心中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闰七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克了通州、房山等城,兵锋直指大都。消息传来,报恩寺里人心惶惶。危素站在寺门前,望着远处硝烟弥漫的天空,心中一片冰凉。他知道,元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p><p class="ql-block">那天夜里,危素独自来到寺中的井边。井水清澈,映出他憔悴的面容。他想起了祖父弃官归隐的气节,想起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忠诚,更想起了自己多年来为元朝效力的点点滴滴。"国破家亡,我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他闭上双眼,纵身向井中跳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朋友徐彦礼和僧人大梓冲了过来,紧紧拉住了他。徐彦礼急切地说:"太朴兄,你不能死!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你要是死了,元朝的历史就没人能说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危素愣住了。他看着徐彦礼,又看了看身边的大梓,心中百感交集。是啊,自己手中还掌握着元朝历代的实录,还有许多未完成的著作。如果自己死了,这些珍贵的史料就会散失,元朝的历史就会成为一片空白。"可我是元朝的臣子,如今国破,我岂能投降明朝,做一个 ' 贰臣 '?" 他痛苦地说。</p><p class="ql-block">"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大梓劝道,"大人若能保住这些史料,就是对历史最大的贡献。至于世人的评价,自有后人评说。"</p><p class="ql-block">危素沉默了。他知道,徐彦礼和大梓说得对。他不能死,他要保住这些史料,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可一想到要向明朝投降,他的心中就充满了屈辱和痛苦。那天夜里,他在寺中彻夜未眠,辗转反侧。最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活下去,保住元朝的实录。</p><p class="ql-block">不久,明军逼近史库。危素冒着生命危险,前去禀告镇抚吴勉,请求出兵护卫。吴勉被他的忠义所感动,下令派兵保护史库,迫使明军退走。就这样,《元实录》和其他累朝实录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危素抱着这些珍贵的史料,泪水潸然而下。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已经改变。他将带着对故主的依恋,和这些史料一起,成为明朝的臣民。</p><p class="ql-block">五、南京城里的屈辱</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1369 年),危素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翰林侍讲,与宋濂同修《元史》。朱元璋多次召见他,询问元朝兴亡的缘由,并令他撰写《皇陵碑文》。起初,朱元璋很器重他,见他年纪大了,走路不便,就特地赐了他一辆小车,还特许他没事不用来朝谒。在宴会上,危素呈诗虽在最后,却常常独得朱元璋的称赞,说他 "老成,有先忧之意"。</p><p class="ql-block">可这份器重,并没有持续多久。皇帝对危素的宠信,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嫉妒。御史王著等人屡次进谗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重用。朱元璋本就对元朝旧臣心存芥蒂,听了这些话,对危素渐渐有了偏见。</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朱元璋在东边的侧室里休息,听到帘子外面有人走路的声音,便问:"外面是谁?"危素连忙回答:"老臣危素。"他本是想表明自己年纪已大,走路不便,可朱元璋却听出了别的意思。明朝刚刚建立,哪里来的 "老臣"?这不是把自己在元朝做臣子的经历也算上了吗?朱元璋心中不悦,讥讽地说:"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这句话,像一把尖刀,深深刺痛了危素的心。文天祥是南宋的忠臣,宁死不屈,流芳百世;而自己,却是元朝的旧臣,如今又投降明朝,成了世人眼中的 "贰臣"。他站在那里,脸色苍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p><p class="ql-block">更让他屈辱的是,不久之后,元顺帝的一头会跳舞的大象被押解到南京。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下令让大象跳舞。可大象却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仿佛在为元朝的灭亡哀悼。朱元璋见状,大怒,下令杀死了大象。随后,他让人做了两块木牌,一块写着 "危不如象",一块写着 "素不如象",挂在危素的肩上,让他在朝堂上示众。那一刻,危素感觉自己的尊严被彻底撕碎了。他站在朝堂上,面对群臣的指指点点,心中充满了羞愤和绝望。他想起了自己在元朝的清廉敬业,想起了自己为保住国史所做的努力,可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他不禁自问:自己当初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p> <p class="ql-block">洪武四年(1371 年),危素被谪居和州,令他看守余阙庙。余阙是元朝的忠臣,在战乱中战死沙场,是世人敬仰的英雄。而危素,却成了看守英雄庙宇的 "罪人"。他在和州的寓所里,常常独自一人来到余阙庙前,望着余阙的塑像,默默流泪。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年少时的寒窗苦读,中年时的仕途辉煌,晚年时的屈辱与无奈。他这一生,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一心报国,却终成 "贰臣"。</p> <p class="ql-block">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三日(1372 年 2 月 27 日),七十一岁的危素在和州的寓所里病逝。临终前,他让儿子把自己的灵柩运回金溪高桥,与祖先葬在一起。他还留下遗言,不要在墓碑上刻任何关于自己仕途的文字,只刻 "云林居士危素之墓"。</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一代才子危素,在屈辱和遗憾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著作等身,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浓重的色彩;他编修的宋、辽、金、元四史,成为二十四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他的名字,却因为 "贰臣" 的身份,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明史》和历代的《抚州府志》《金溪县志》,只将他放在 "文苑" 中予以介绍,很少有人提及他的功绩。</p><p class="ql-block">如今,再到金溪县高桥林场高桥村的云林深山里寻觅,早已找不到那座刻着 "云林居士危素之墓" 的石碑了。山间的风依旧吹过,却再也吹不散笼罩在他身上的历史迷雾;林中的泉依旧流淌,却再也映不出那个曾为历史坚守的身影。他像一粒被风吹散的尘埃,不仅生前背负骂名,死后连一方安身的墓碑都未能留存,只留下满纸文稿和满腔遗憾,在岁月中无声湮灭。这份无人问津的结局,比任何文字记载的屈辱,都更添几分彻骨的悲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