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已成古稀之年的爱好

杨卫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光刚漫过窗棂,我便轻轻地拿起了手机,指尖触到屏面的那一刻,像是握住了老朋友的手,熟悉又温暖。如今七十有余,写作早已不是年轻时的任务,而是刻进日常的爱好,几乎每天都要写点什么,哪怕只是几段随感、一则小故事,心里才觉得踏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时在单位上班,写作于我是不折不扣的“差事”。那时要写文书材料、工作总结、活动安排、单位文件等,字里行间都得循着规矩来,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领导说要突出“成果”,就往报告里添些亮眼的数据;同事说要兼顾“全面”,又得回头补几段琐碎的细节。就连学习写作,也是被动的——单位组织培训,便拿着笔记本去听,记些“总分总结构”“过渡句技巧”,转身就忘了大半。那时的笔,像被人牵着的木偶,写出来的文字也少了几分活气,只觉得是完成任务,从未有过“想写”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以后,我把上班时所有的笔记本收进箱子里,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刻意提笔了。直到某天午后,坐在阳台晒着太阳,看着楼下老人们带着孩子散步,忽然想起在乡下探亲时曾经见到人们摘菜的光景——田埂上的狗尾草扫着裤脚,大人的围裙沾着泥土香,风里飘着灶间的柴火味…。这些画面在脑子里绕着,竟忍不住想写下来。我拿出手机,在小小的屏幕上一笔一画地写,没管什么结构,也没顾什么措辞,只把心里的念想顺着指尖流出来。写完读了一遍,竟觉得眼眶发热,原来在手机上写作可以这么自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上班时)写作需要纸、笔、墨,现在动动手指,即可在手机上“轻松”写文章。从那以后,写作成了我的日常。出门买菜,看见卖豆腐的老师傅用布巾擦着案板,便掏出手机记几句(也可用手机拍下来);上午在公园散步,听见老人们唱着几十年前的老歌,也赶紧抓拍个手机照片…。灵感这东西,从前觉得遥远,如今却像随处可见的花草——可能是清晨鸟鸣里的一句“春醒了”,也可能是雨夜路灯下的一句“雨在伞上写诗”。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在网上看些写作知识课等,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想把心里的画面写得更真切些:比如怎么用文字画出夕阳下的老槐树,怎么让读者闻到巷子里的糖炒栗子香。没人催,也没人管,学得慢了就多听几遍,写得不好就改几稿,反倒觉得进步比年轻时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让人舒心的是,现在写文章,不用再听旁人的指手画脚。年轻时写篇通讯稿,这个说“标题不够醒目”,那个说“例子不够典型”,改来改去,最后成了“众人的文字”,没了自己的味道。如今在网络平台上分享文章,只要通过审核,便可以安安静静地挂在那里。偶尔有网友留言说“想起了我母亲”“看得心里暖”,就觉得格外满足;即便没人留言,自己读着那些文字,回忆起过往的时光,也觉得是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有人问我,古稀之年还不间断地写作,会不会太晚?其实写作这事儿,从来不怕晚,怕的是没了“愿意写”的热情。我深知写作非一日之功,那些能让人读着心动的文字,背后藏着的是日复一日的打磨与积累。所以我从不敢懈怠,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几页书(手机资料),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复制在个人的微信里(用完后可删除,以免占手机空间),琢磨作者是怎么把寻常小事写得动人;遇到不懂的表达,就去查资料、问年轻的网友,哪怕只是搞懂一个比喻的用法,也觉得是收获。我也坚持每天(在手机上)写点东西,哪怕只有几百字,甚至几十字,从生活琐事到人生感悟,慢慢练着把心里的话理顺、写透。功底这东西,从来不是靠一时兴起就能得来的,就像院子里的老枣树,得慢慢扎根、慢慢生长,才能结出甜果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身子还算硬朗,每天能自控式地走几千步(不刻意地走上万步),带上配制的眼镜(能看远看近)能看清手机上所有信息内容。清晨与手机“相伴”,指尖点着屏面,听着“哒哒”的声响,像听见时光在轻轻唱歌。有时候写多眼累了(长时间看手机非常费眼,不可长时间盯着手机),就站起来活动活动,泡杯热茶,看着窗外的云慢慢飘。我想,只要这股热情还在,只要还愿意坚持学习、不断打磨,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写下去——写身边的人,写过往的事,写这平平淡淡却又暖乎乎的日子。毕竟,能在古稀之年找到这样一份让人心安的爱好,能握着笔把岁月的滋味写出来,已是人生难得的幸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以上图片均为网络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