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银杉早些年的素描人物写生多以头像为主,在头像写生中,他更偏爱农村老汉。那布满皱纹的脸,因为那是“历史的年轮,社会的缩影,生活的教科书” (吴银杉语)近年来.他开始不满足于那种记录式的写生,逐渐打破了写作与创作的界限。每次到生活中去,他便触景生情,萌发出许多创作的构思。这种观念常常贯穿于写生的全过程,使他一下笔便进入了一种创作状态。这类写生的典型作品有《求》《曲线》《旧车》《民办教师》等…。吴银杉的写生方式比传统的习作、创作都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王志纯</p><p class="ql-block">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 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1996年</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吴银杉虽然一直以中国乡土社会中生存的普通劳动者为描绘对象,但是在文化和精神指向上,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他作品中的普通劳动者,其实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表达了吴银杉的思想观念。我在上面已讨论了其中的两种意义,那就是用西北老农象征中国和中国精神;用藏民表达具有超民族、超国家的神性力量。第三种含义就是艺术家对生活在中国边远乡村的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其代表性作品有《昌盛街东五巷》、《聊》以及为数众多的农民肖像。在这类以肖像画为主要方式的作品中,吴银杉的眼光已经从仰视转人平视,从表现人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回到了描绘生活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况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 邹跃进</p><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原主任、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p> <p class="ql-block">生活赋予吴银杉以艺朮激情,黄土地启发了画家的艺术灵感,长期艺术实践錘练了他的艺术技巧,这一切构成了吴银杉艺术之花的沃土,更为其更高层次的艺术创造与升华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脊背》是他的成名代表作,我认为1995年的《聊》是他深入探求传统现实主义路径的又一成功作品。粗犷厚重的笔法,温馨统一和谐的色调,辽阔壮丽的环境,给人一种和谐平静的氛围。生动鲜活的老农形像,朴实自然,真好像能听到他们闲聊时的乡音。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谊。近作《 昌盛街东五巷》是他下力最多,思考最深,耗时最长的一幅大画,是他各种艺术思考与语言形式探索的总汇,是他长年深入农村生活深刻感受的集中抒发。</p><p class="ql-block">面对画家吴银杉的大批油画和素描作品,我清晣地看到他近三十多年的艺术历程,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在求索大道上匆匆跋踄者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闻立鹏</p><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原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2010年</p> <p class="ql-block">吴银杉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和信念。多年来坚持深入生活,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社会,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他深入农户家庭和农民交朋友。这些年来他去过的地方多半是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多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的锤炼,他创作了的多幅优秀作品,例如:《脊背》油画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被视为当年有时代影响的画作,得到了美术界的肯定与好评,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中国创新艺术家提名奖。另外一幅《远方地平线》获北京美展的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张重庆</p><p class="ql-block">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硕导中国老教授协会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12年</p> <p class="ql-block">银杉在表现手法上的努力是有成果的。他更多的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不具体的描绘客观事实的场景,点到为止,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手法。他的这种手法模糊了写生与创作的界线,大大的增强了写生作品的可读性和审美价值,如钱绍武先生所言,是当代新的现实主义的又一成就。</p><p class="ql-block"> 赵友萍</p><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自然之声油画艺术研究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2022年</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