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中小学教学实际,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为核心文本,结合叶圣陶“生活即教育”、杜威“做中学”经典教育理论,挖掘名著在学生习惯养成、品德培育、思维发展、情感素养方面的育人价值。通过“名著情节解构—教育理论适配—教学策略转化”的路径,提供可操作的课堂实践方案,破解“经典教学与现实育人需求脱节”“理论应用与课堂实践割裂”的痛点,助力中小学教师将经典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兼具人文温度与专业深度的课堂。 《西游记》:以“取经修行”落地杜威“做中学”——学生习惯与团队协作培养<br> 杜威“做中学”强调“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取经之旅,正是“在实践中成长、在协作中突破”的教育隐喻:孙悟空“收心正行”对应学生自我约束的培养,猪八戒“克服惰性”指向学习毅力的塑造,沙僧“默默担当”体现责任意识的培育,唐僧“坚守目标”则暗合教师的育人初心。<br> 在小学教学中,可结合“做中学”设计情境化活动: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孙悟空型”学生,借鉴“紧箍咒的目标引导”设计“任务进阶机制”——每专注完成20分钟课堂任务得1枚“筋斗云贴纸”,攒够10枚可参与“取经故事创编”,让学生在“达成小目标—获得反馈—强化行为”的循环中,逐步养成自律习惯,这恰是杜威“问题导向学习”的日常实践。<br> 在小学科学“水的净化”实验中,可复刻“师徒分工”模式:让思维活跃但浮躁的学生负责方案设计(仿孙悟空),畏难拖延的学生承担数据记录(仿猪八戒),踏实被动的学生统筹器材管理(仿沙僧),教师把控方向(仿唐僧)。学生在“设计—操作—复盘”中,不仅掌握实验技能,更能体会“团队协作即各展所长”,落实杜威“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br> 此外,书中“因果报应”的伦理观可结合叶圣陶“道德教育融于生活”的主张,转化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案例教学:通过“白骨精欺瞒丧命”“唐僧救悟空得助力”等情节,引导学生关联“课堂说谎失信任”“帮助同学结善缘”的现实场景,让抽象道德准则变成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实现“道德认知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 《水浒传》:用“侠义聚合”践行叶圣陶“生活即教育”——班级品德与责任建构<br> 叶圣陶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生活力”,《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侠义、“兄弟相扶”的情谊,正是班级共同体建设的优质素材,可转化为“基于生活场景的品德教育”。<br> “鲁智深救金翠莲”的勇毅对应学生正义感的培养,“林冲与鲁智深守望相助”的真诚指向同伴情谊的培育,“梁山议事厅民主决策”则适配集体责任的建构。<br> 在班级管理中,可依托“生活即教育”设计沉浸式德育:面对校园欺凌苗头(如嘲笑转学生口音),以“鲁智深抗暴救弱”为切入点,开展“侠义与校园正义”讨论,引导学生制定“友善公约”“看到同学受委屈主动发声”“发现欺凌及时报告”,让品德教育脱离空洞说教,扎根班级生活。<br> 针对小组合作中“推诿责任”的问题,可改编“林冲发配、鲁智深护送”的情节为“班级故事接龙”,让学生续写“同学忘带文具如何帮”“小组失利如何共担”,再延伸到“分工清单”“失败复盘会”,使“责任意识”从文本感知变成生活行动。<br> 借鉴“梁山替天行道大旗”构建班级“共治机制”:每周开1次“好汉议事会”,让学生自主讨论“粮食浪费”“自习纪律”等问题,制定“光盘规则”“静音小卫士轮岗制”。这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正是叶圣陶“教育要让学生成为主体”理念的实践落地。 《三国演义》:凭“智谋博弈”落实杜威“思维五步法”——学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br> 杜威“思维五步法”(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强调“教育即思维训练”,《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国联盟”等情节,蕴含“发现问题—设计策略—实践验证”的逻辑,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绝佳载体:诸葛亮“策略创新”对应思维灵活性,刘备“目标坚守”指向学习规划力,“三国联盟”则适配复杂问题的统筹思维。<br>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思维五步法”设计学科活动:单元测验后,针对学生“因题目复杂畏难”的问题(情境),以“草船借箭”为原型(问题关联),引导学生提出“借课本公式解题”“借同学思路突破”的假设,再开展“智谋闯关”——将应用题转化为“赤壁粮草计算”“诸葛亮调兵分配”等任务,让学生分组设计“解题计策”(步骤规划),通过“展示—互评—验证”掌握“复杂问题拆解”方法,这正贴合杜威“思维训练需依托具体情境”的主张。<br> 针对学生“目标碎片化、易放弃”的问题(如书法比赛练几天就停),可结合“三顾茅庐”设计“目标进阶体系”:将“获奖”终极目标拆解为“每日10分钟练习(初访茅庐)”“每周1次教师指导(二访茅庐)”“每月1次作品展示(三访茅庐)”,配套“隆中对式反馈”,教师定期与学生复盘进展,让学生在“目标—行动—反馈”中体会“长远规划需分步实践”,实现“学习规划力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 《红楼梦》:以“情感共情”融入叶圣陶“情感教育论”——学生同理心与人文素养培育<br> 叶圣陶强调“情感教育需渗透生活细节,让学生在感知中涵养心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共情”“贾府兴衰的反思”“大观园节气活动的文化浸润”,可转化为“基于文本细节的情感德育与人文教育”:黛玉“惜花”对应同理心培养,贾府“兴衰”指向辩证思维培育,大观园“节气活动”则适配人文素养积淀。<br>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依托“情感教育论”设计文本细读:讲解“黛玉葬花”时,避开爱情叙事,聚焦“怕花儿凋谢被人踩”的细节,引导学生关联“同学难过时的情绪观察”、“看到小美哭,是否注意到她攥紧的衣角”,再开展“安慰小诗写作”(仿宝玉生日写诗),让学生在“文本感知—生活关联—情感表达”中,养成“关注他人细节”的同理心,这正是叶圣陶“情感教育从细节入手”的理念体现。<br> 针对“学生漠视资源浪费、人际冷漠”的问题,可结合“贾府兴衰”开展“辩证认知课”:对比“元宵夜宴的铺张”与“王熙凤典当首饰的窘迫”,引导学生思考“班级粉笔节约”“同学互助”的重要性,再延伸到“班级节约日”“爱心小天使帮扶”活动,让学生在“文本反思—生活对照—行动转化”中,建立“个人行为与集体氛围”的辩证认知。<br>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借鉴“大观园节气活动”设计实践课:春分组织“竖蛋+风筝制作”,冬至开展“包饺子+节气故事分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文化感知”中触摸传统温度,落实叶圣陶“人文教育融入生活情境”的主张。 让经典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活资源” 四大名著并非“文学古董”,而是承载教育智慧的“活教材”。在叶圣陶“生活即教育”、杜威“做中学”理论指引下,《西游记》的“修行”可转化为习惯培养方案,《水浒传》的“侠义”能成为品德教育载体,《三国演义》的“智谋”可赋能思维训练,《红楼梦》的“情感”能滋养学生心性。<br>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挖掘经典教育价值,关键在“守正”与“创新”:“守正”是坚守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核,“创新”是将经典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当“唐僧的坚持”变成学生的目标教育,“鲁智深的侠义”融入校园友善文化,“诸葛亮的智谋”成为思维训练工具,经典便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照亮课堂的“教育光源”,助力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为有习惯、有品德、有思维、有温度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