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殊坊”牌坊(2025.8.2)</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p><p class="ql-block">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中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处于成都市区中心地带,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该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7年),初名信相,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代有兴废,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慈笃海月禅师重建。时世人常夜见火光辉映空中,依迹寻至慈笃和尚修行之处,便谓是文殊菩萨应身,故更名“文殊院”。清康熙四十年(1701),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一块,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p><p class="ql-block">文殊院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各殿镂空窗花式样繁多、精巧,堪称国内佛寺之冠。二百余尊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雕、石刻佛菩萨造像工艺精湛、造型饱满。虽经历代战乱纷争,但得以保存完好,实为国内佛寺所罕见。院藏大量珍玩宝物、典籍书画,其中以唐玄奘顶骨舍利、舌血《华严经》、发绣观音、贝叶经、以及康熙、果亲王、刘墉、张大千、谢无量、丰子恺、赵朴初、启功等大家书画尤为著名。走进文殊院这座千年古刹,不仅被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憾,更会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照壁,位于山门对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山门)</p><p class="ql-block">单檐悬山式建筑,殿高8.3米,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殿中央供奉铜铸弥勒菩萨坐像一尊,高1.7米,道光九年(1829)铸造。弥勒菩萨为当来佛。龛内供奉之弥勒像,系唐末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地区布袋和尚形象。据传布袋和尚系弥勒菩萨化身之故。殿内门口左右彩塑金刚力士坐像各一尊,高2.3米,系佛教护法神之一。殿中左右彩塑天王像各二尊, 各高3.3米,系佛教护法神。</p><p class="ql-block">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p> <p class="ql-block">殿后供奉铜铸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2米,道光九年(1829)铸造。阿弥陀佛为极乐世界之主尊佛, 阿弥陀佛佛龛左右,附祀彩塑造像二尊, 年长者为给孤独长者, 年青者为祗陀太子,此二人曾施资建造精舍供释迦牟尼佛说法,后被奉为佛教护法。</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两相对峙是三层檐的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鼓楼楹联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p> <p class="ql-block">三大士殿</p><p class="ql-block">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10.56米,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嘉庆二十年(1815)改建。殿中供奉铜铸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骑像,像铸于道光九年(1829),高1.5米。在佛教中观音、文殊、普贤分别象征慈悲、智慧、行愿。殿内左右供奉铁铸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此二龛造像系同治年间,寺院方丈桂芳和尚和乘三和尚增设。</p><p class="ql-block">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p> <p class="ql-block">殿后龛内供奉铜铸韦驮菩萨像一尊,高2米,铸于道光九年(1829)。韦驮是保护佛法,驱除邪魔的护法菩萨。</p> <p class="ql-block">客堂</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式建筑, 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 乾隆六年(1741)重建, 嘉庆二十三年(1818)扩建,殿中供奉铜铸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高2.64米,铸于道光九年(1829)。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623年,圆寂于公元前544年,诞生在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园。释迦牟尼一生讲经布道,度化众生,以其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得到了佛教徒的无限崇敬。释迦牟尼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像,各高2.14米。此二尊者系释迦牟尼的苦行弟子和随行弟子。释迦牟尼像前供奉铜铸三十二臂观音像一尊,高1.32米,系观音普萨的化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说法堂</p><p class="ql-block">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殿高12.60米,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殿内正中上方供奉药师佛及十二药叉大将脱纱像,殿内正中壁间嵌康熙帝书“空林”及“临米芾《海月》诗”石碑各一方。殿左右供奉十八罗汉、十八伽蓝、二十四诸天像,系清康熙年间泥塑。此殿为文殊院传戒、讲经说法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宸经楼,慈笃禅师创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祖堂</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原为念佛堂,广阔五间,进深三间。光绪十二年(1886)创建,殿中供奉木雕西方三圣像。中间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右侧为观世音菩萨,二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辅助教化众生。</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p><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广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六也亭旧址,后改建为玉佛殿。现供奉缅甸玉佛一尊,像高4.85米。</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p><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广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戒堂,嘉庆十四年(1809)创建,道光七年(1827)重建,后改为圆通殿。殿中供奉铜铸三十二臂观音大士像一尊,像高3.85米; 木雕十八臂准提菩萨像一尊,像高1.5米。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准提”意为清净。</p> <p class="ql-block">千佛和平塔</p><p class="ql-block">千佛和平塔,建于1988年,由赵朴初先生题匾并撰联。塔呈6角形,共11层,高21米。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由此得名。塔顶上有6条龙,挂有铃铛。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碑廊,内为清代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文殊院的题咏以及本院历代高僧的墨迹碑刻等。塔四周有两层矮墙,内侧墙壁雕刻花草图案,外侧墙壁则雕刻西游记故事。</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碑廊藻井</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p><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20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p> <p class="ql-block">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拴马石</p> <p class="ql-block">三联韬奋书店</p> <p class="ql-block">宽巷子38号</p> <p class="ql-block">张采芹故居</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都在巷子里……</p> <p class="ql-block">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 宽巷子留居大门 . 青羊区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见山书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