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建桑蚕育种基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蚕桑已经成为阳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没有育种基地,缺乏优质蚕种成了制约蚕桑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孙文龙紧事急办,决定自己动手建一个桑蚕育种基地。他在安排岩山、董封、献义、驾岭、安上、张庄等大队喂养原种蚕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规划选址、购置材料、引进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个制种、洗种、催青、冷藏相配套的育种基地,还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育种骨干队伍。育种基地当年就投入了制种生产,所制蚕种经过专业部门鉴定,达到了优等质量标准。到1977年,全县蚕种基本实现了自给有余。后来,阳城又在这个基地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所育优种不仅保证了本县需求,还支援了周边县区的供应。</p> <p class="ql-block"> 听棉花生长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1967年,孙文龙任阳城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时,为了解决高寒山区种棉花这一难题,专门选择润城公社大安头村农田作为试验田。大安头村地处海拔1040米高的可乐山上,山高气候凉,无霜期短,光照不足,从来没有过种棉花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孙文龙在大安头村挑选了20亩背风向阳的山凹地,派技术员引进了生长期短的朝阳棉优种。为了解开棉花茎秆发育之谜,孙文龙常常带着干粮,和技术员在棉田里一蹲就是两天三夜,终于在夜里听到棉花“忽蹜忽蹜”的声音,也解开了棉花在夜间生长的奥秘。他还和技术员一起浸种、催芽、拌种,严把施肥、耕地、播种关,将棉籽生根发芽、破土露头、长出真叶、发苗拔节、开花授粉、粒饱籽熟的时间都搞得一清二楚,记录在册。经过反复试验,高寒山区棉花试种首获成功,当年棉花单产就达到了90斤,后来他又组织棉花专业队将面积扩大到60亩。</p><p class="ql-block"> 1972年,大安头村的棉花平均亩产达到158斤,成为全省的植棉榜样。后来,大安头村支部书记应邀参加了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说:“谁说高寒山区不能种棉花?山西阳城大安头海拔1000多米,亩产皮棉就达到了150多斤嘛!”后来,还有不少专家前往阳城大安头村考察取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