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惟华:暴躁误平生的张飞

世界文化艺术

<p class="ql-block"><i>应邀陆惟华前往红学专家冯其庸家作客</i></p> <p class="ql-block">陆惟华/文</p><p class="ql-block">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英雄谱中,张飞是个极具矛盾感的人物。他既是桃园结义里一诺千金的兄弟,是长坂坡上单骑喝退曹军的猛将,更是蜀汉基业草创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但同时,他又是个被暴躁脾气绑架的悲剧角色,这份烈气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更像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手,间接动摇了蜀汉的根基,让“兴复汉室”的壮志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p><p class="ql-block">作为蜀汉集团的核心成员,张飞绝非只懂冲锋陷阵的武夫。早年随刘备颠沛流离,他率军转战南北,无论是镇守徐州时的调度,还是入川作战时的攻坚,都展现出不俗的军事谋略与统筹能力。在蜀汉政权的构建中,他既是武力支柱,也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参与军政决策,算得上刘备麾下少有的“能战且能谋”的重臣,担得起“政治家”的底色——他清楚集团的战略目标,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可这份清醒,却始终没能驯服他骨子里的暴躁。</p><p class="ql-block">这份暴躁,是他性格里最致命的缺陷。对待麾下将士,他动辄打骂,视军纪于无物,将“恩威并施”的治军之道抛在脑后。刘备曾多次劝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可张飞却始终当作耳旁风。最终,在为关羽报仇的急切与暴躁中,他再次鞭挞部将范疆、张达,逼得二人铤而走险,于帐中取了他的性命。一代猛将,未亡于沙场征战,却死于自己人的刀下,皆因脾气这把“双刃剑”,最终反过来刺穿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张飞之死,更像一根导火索,引爆了蜀汉集团的连锁危机。他与关羽、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他的惨死,彻底冲垮了刘备的理智。为了给兄弟报仇,刘备不顾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大局,执意举全国之力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精锐尽失,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这场惨败,让本就弱小的蜀汉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与曹魏、东吴争雄的资本;而张飞若能收敛脾气,保住性命,或许能在伐吴之战中分担兵力,或许能以多年的军旅经验劝阻刘备的冲动,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p><p class="ql-block">纵观张飞的一生,他有猛将的勇武,有重臣的担当,却唯独缺了一份政治家该有的沉稳与克制。脾气如烈火,既能助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能焚烧他的理智与基业。他用一生的战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却用一时的暴躁毁掉了所有——不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兄弟的心血,以及一个政权的希望。这朵绽放在三国乱世中的“猛张飞”,最终还是被自己性格里的烈火烧成了灰烬,只留下一声跨越千年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i>陆惟华作品欣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