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9.13日</p><p class="ql-block">太平观国学大讲堂·雅集邀约</p><p class="ql-block">《如何读懂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品画观心,溯千年美学之源;笔墨解密,探国画精髓之秘。</p><p class="ql-block">特邀艺术品资深鉴赏家倾囊相授,共析中国画意境神韵。</p><p class="ql-block">9月13日(周六)13:00,诚邀共赴太平观,以画会友,雅集共赏。</p><p class="ql-block">讲师简介:王占军,长期从事艺术品相关工作,先后供职于上海德康、上海天衡、香港天诚国际拍卖公司。曾参与编辑《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六十卷、《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等多种文物鉴赏类图书。</p><p class="ql-block">报名以接龙方式。</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在课堂上言简意赅的传授给我们,要读懂中国画,首先要从历史脉络切入。自晋唐风韵~顾恺之“以形写神”奠基,至唐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升华,中国画始终以“气韵生动”为魂。技法上,中锋勾勒轮廓、侧锋皴擦山石、泼墨渲染意境,笔墨的干湿浓淡间尽显“墨分五色”之妙。<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我们明白线条的疏密、墨浓淡皆是画家情感的投射。在文化内涵层面,王老师将画作与历史、哲学相联系,看到画里藏着的时代精神。在中华浩瀚</span>历史长河中,画家皆以诗书画印融合的独特范式,诠释着“画中有诗”的东方美学。观《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辉煌,悟《富春山居图》的水墨禅意,方知中国画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承载千年文化基因的精神图谱。</p> <p class="ql-block">结合字画与道教的渊源,刘会长与王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爱国收藏家张伯驹于1956年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处购得范仲淹唯一传世墨迹《道服赞》,后无偿捐献给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p><p class="ql-block">《道服赞》越年近千,卷后有宋、元、明、清17家跋。分别钤诸鉴藏印113方。伪满洲国时,《道服赞》从宫廷流出,后由收藏大家张伯驹以110两黄金购买,1956年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张伯驹所强调的“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理念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道服赞》是范仲淹应同年好友制道服之请所作赞文。“同年”表明范仲淹与许琰同榜进士。“平海书记许兄”,“平海”为今福建泉州,“书记”乃掌书牍奏记者,“许兄”即许琰,今河南沁阳人,因年长范,故范尊称。宋代流行道教,士大夫多喜与“羽士”之流同游,衣着道服,为一时风气。范仲淹称赞好友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据许琰家世、《范文正公集年谱》考证,楷书《道服赞》应书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在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2岁。</p> <p class="ql-block">短短几小时的中国画研读课程转瞬即逝,深感时光匆匆,所学仅冰山一角。中国画博大精深,笔墨间藏天地,中蕴古今。课程虽短,却了我对传统艺术的向往,深知学无止境,需持续探索。希望王老师有空来多多传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