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因天气而改线的雨中徒步

凌翼天翔_杨振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的昆明,清晨被一阵淅淅沥沥的雨声唤醒。窗外乌云低垂,雨点砸在玻璃上发出密集的声响,打开天气预报,“暴雨”的红色预警格外醒目——这是因台风带来的意外天气,却恰好与“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组织的团结滑草场徒步活动撞了个正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活动宗旨向来是“风雨无阻”,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提前一天夜里,我就反复确认天气与路线,最终决定调整行程:放弃原本的滑草场路线,改走“马街经花红园至黑林铺”的平缓线路,既保留徒步的乐趣,又最大程度降低雨天风险。</p><p class="ql-block"> 清晨九点,我们在宝珠寺门前的广场上准时集合,清点完陆续冒雨前来的队友们。随后,我公布了调整后的路线,并提醒大家沿途注意路况,尤其在积水路段要小心慢行。简短的动员后,队伍在雨幕中出发了,背影很快融入灰白的雨帘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队伍冒雨出发。我落在最后,想拍几张宝殊寺的雨景。拍完照,我快步追赶,沿着平时常走的那条山间小路往上跑,可跑了十几分钟,却发现这条熟悉的山径异常安静,平日里叽喳的麻雀都不见踪影,连队友们的雨衣影子都没看见。</p><p class="ql-block"> 我正纳闷,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是收队梅子打来的:“你是不是走了小路?大部队怕小路滑,改走盘山公路绕道山上了!”挂了电话,我哭笑不得——原来我和大部队走岔了。此时我已经爬了不少高度,再下山绕路显然不现实,索性咬咬牙:“那就按原计划,走小路去山腰的交汇点等他们!”</p><p class="ql-block"> 雨势丝毫没有减弱,小道上静得只剩下雨声和我的脚步声。意外的是,这份寂静竟让人格外舒坦——雨水洗去了山间的尘埃,空气里满是青草和泥土的清香,深吸一口,连肺腑都觉得清爽。我放慢脚步,开始欣赏这雨中的山景:路边的小草长得格外茂盛,叶片上沾满了晶莹的水珠,风一吹,水珠就顺着草叶滚落,在地面上砸出小小的水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条被大雨独占的山路上,我意外地获得了徒步中最珍贵的礼物——孤独。</span>平日里喧闹的山道,此刻是我独享的王国。雨声统治一切,却又反衬出极致的宁谧。这宁谧并非无声,而是滤尽了人语车鸣之后,自然最本真的呼吸。我成了漫溢天地间的巨大水幕里,一个缓慢移动的墨点。路旁野草疯长,叶尖坠满晶莹水珠,仿若自然慷慨缀上的钻石。而我,便是那鲁莽的收割者。每一步前行,都惊起无数珠玉,它们毫不客气地浸透我的裤腿,宣告着人类衣装的无力。我尝试以手杖先行拨开草丛,却如螳臂当车,不消多时,登山鞋已沦为沉甸甸的“水船”,每一步皆伴“咕噜”水声,滑稽而狼狈。</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走了一个小时,前方终于出现了熟悉的台阶步道。我心里一喜:“这下好了,步道两边草少,总不会再蹭湿裤腿了!”可走近一看,我却愣住了——大雨中的台阶步道,竟变成了一条小小的水渠!雨水顺着台阶层层往下流,在每一级台阶的边缘形成了一个个迷你瀑布,水流湍急,连台阶的缝隙都被淹没了。</p><p class="ql-block"> 这意外的“美景”,与我此刻的狼狈形成了鲜明反差。我蹲下身,看着水流顺着台阶奔涌而下,溅起的水花沾在我的手背上,凉丝丝的。我起身望着这“人工瀑布群”,不禁苦笑。这景象本该令人惊叹,可对于一个浑身湿透、脚踩“水鞋”的徒步者来说,却成了新的挑战。犹豫了几秒,我还是握紧登山杖,小心翼翼地踏水而上——每一步都要踩稳,不然很容易滑倒。水流顺着裤脚往上漫,很快就没过了脚踝,可看着眼前的“小瀑布”,听着哗哗的水流声,竟生出一种别样的乐趣,刚才的疲惫也消散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于走上公路时,我的鞋子里已经灌满了水,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水里。顺着公路往上走,没多久就到了三家村与花红园交界的岔路口。我掏出对讲机呼叫大部队,得知他们还在后面,便找了个公交车站的遮雨棚坐下,干脆把鞋袜脱下来——袜子能拧出一大滩水,鞋子倒过来,水流就“哗哗”地往下淌。我把鞋袜放在通风处晾着,趁这功夫揉了揉酸胀的脚踝,等鞋袜稍微沥干一些再穿上,顿时觉得舒服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半小时后,远处传来了熟悉的谈笑声,我抬头一看,只见一队穿着雨衣的人正沿着公路走来,正是大部队!队友们看到我,纷纷笑着打招呼:“你可算到了,我们还担心你走丢呢!”我和负责路线的燕子飞简单交流了几句,确认后续路线没有问题,便再次召集大家,向着花红园彝族村出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沿公路前行,不久便抵达花红园彝族村。村口的图腾柱在雨中静默,几家小吃店飘来一阵菜香,我们在一家饭店的长廊里避雨,开始午餐。大家打开背包,取出干粮:炒饭、面包、香肠、坚果、巧克力……虽是简餐,但在雨中分享,却格外温暖。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我们围坐一圈,谈笑风生,仿佛这场大雨不过是徒步的背景音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饭后,大家提议:“既然都走到这儿了,不如去筇竹寺看看?我们常路过,却很少进去。”众人一致赞同。我更是心动——身为昆明人,我竟三十年未踏入这座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冒雨走进了筇竹寺。</p><p class="ql-block"> 寺庙坐落于玉案山中,始建于唐宋,是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山门古朴,飞檐翘角,雨水顺着琉璃瓦流下,如同泪痕。我们轻步走过回廊,雨水打湿了青石板,映出模糊的倒影。大雄宝殿内,香火缭绕,佛像庄严。而最令人震撼的,是那闻名遐迩的五百罗汉像。他们分列于大殿两壁、天台来阁与梵音阁中,由清代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历时七年精心塑造。每一尊罗汉神态各异,或笑或怒,或沉思或低语,栩栩如生,仿佛真有灵魂寄寓其中。在雨声的衬托下,这些泥塑竟显得更加生动,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千年的禅意。</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一角,立着一块元代圣旨碑,上刻“敕封头和尚玄坚”,要求官民保护寺院,并赐存《大藏经》。这块石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信仰的延续。我静静伫立,感受着这份穿越时空的庄严。筇竹寺与圆通寺、盘龙寺并称昆明最灵验的三大寺庙,分别以观音信仰、姻缘灵验和罗汉奇观著称。而此刻,它在我眼中,更是一座在风雨中屹立千年的文化灯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百罗汉图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筇竹寺出来,我们沿古道下山。被雨水浸润了数百年的石阶,比上山时走的水渠步道更加沉稳厚重。每一块石头都被脚步和岁月磨得光滑如镜,倒映着雨天的微光。两旁古木参天,苔痕斑驳。我们穿过郊野公园后门,很快便下到公路,抵达终点——黑林铺。此时天色尚早,雨也渐渐停了。大家虽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但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快到达玉案山防火检查站,转入公路,到达三碗水,终点黑林铺已在眼前。时间尚早,我们找了一家饭庄,打起掼蛋。热茶氤氲,笑声与雨声交织成温暖的网。六点左右,酒足饭饱,众人道别,各自归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徒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们冒雨出发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知道:雨中的山有不同的景致,错过的路有不一样的风景,三十年间一次次错过的古刹,只为在一个大雨的日子与你相遇。</p><p class="ql-block"> 雨中徒步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不是终点,而是途中那些不期而遇的自己。正如今天的我,在偏离计划的孤独小径上,遇见了最想成为的那个身影——从容地走在自己的节奏里,即使全身湿透,依然向前走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