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文天祥陵园,前往60公里外的吉州窑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 在小镇安顿后,步行前往数百米外的吉州窑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江西吉安,隋至元初称吉州。吉州窑,因窑口所在的永和镇隶属吉州得名。它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与定窑、钧窑齐名的窑场。</p><p class="ql-block"> 谈到陶瓷,大家都知道景德镇。其实,吉州窑闻名于景德镇之前,是当时最有创新意识的民间窑场,甚至后来景德镇的制陶人,多是永和人——明末清初吴炳《游记》记载:“今景德镇故多永和人。”《唐氏肆考》亦称:“吉窑颇似定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故景德镇初多永和窑工。”</p><p class="ql-block"> 而《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宋时期,永和镇制瓷业飞速发展,鼎盛时有窑工3万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吉州窑规模宏大,窑包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堆积87万立方米,一条条用古瓷片、厘钵片和废窑砖砌成的街巷纵横交错于永和古镇与古窑场之间。</p><p class="ql-block">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吉州窑遗址被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吉州窑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 关于吉州窑的断烧,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断烧原因也颇具争议:有瓷土缺乏、水质变坏、课税加重、官商压迫、时代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改变、市场被景德镇青花瓷占据等说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在1924到1937年的这段时间,吉州窑遗址遭到最严重、最疯狂的盗掘破坏,中国陶瓷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损失。1937年英国人仆蓝柯司东,通过对在遗址上发现的一件细碎纹青瓷片的装饰技法和纹样研究,推定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釉凤首壶是吉州窑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1950年调查发掘。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沟等处窑址。产品以耀州窑系青釉瓷器和钧窑瓷器两大类为主。</p><p class="ql-block"> 197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吉州窑遗址进行过小型试掘,发现吉州窑的宋代文化层直接叠压在五代文化层上。</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考古调查全面启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和吉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对吉州窑开展了全面调查和首次发掘,重点揭露了本觉寺岭窑址窑炉和斜家岭窑址作坊遗迹,并对其余23处废窑堆积逐个进行了小型探沟发掘,开探方、探沟24个,揭露面积1291平方米,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503件。</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为研究吉州窑陶瓷史和永和镇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证实吉州窑是江西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所烧瓷器种类繁多,工艺特色鲜明,法效南北百工,特别是黑釉木叶纹、剪纸贴花装饰技法堪称世界一绝,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依据上述发掘物证研究,在其《中国陶瓷史》中推断:“景德镇的青花瓷品种应与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有更加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第一次确认景德镇彩釉对吉州窑的吸收传承,说明吉州窑创新瓷艺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p> <p class="ql-block"> 景区有古窑包遗址共24座,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p><p class="ql-block"> 由此,吉州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窑包遗址群之一,出土了4503件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曾是古东昌县的县城所在地,在宋代元丰年间,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天下三镇”之一的瓷城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场景还原。</p> <p class="ql-block"> 网图——宋代窑场分布。</p> <p class="ql-block"> 网图——吉州窑遗址分布。</p> <p class="ql-block"> 前述,吉州窑的烧瓷技术对景德镇的影响,其实吉州窑一样是受到了磁州窑和定窑的影响,又将吉州本地人文情趣绘于瓷器上,并在造型、瓷的机理上有新的变化,对中国陶瓷制造工艺、陶瓷业发展史、瓷城永和镇的历史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任何艺术都有经过创新、传承、吸纳、再创新的过程,古今中外,概莫如此。</p> <p class="ql-block"> 吉州窑古窑址之蒋家岭。</p> <p class="ql-block"> 马蹄窑,也叫东昌窑,一般是用于烧制小型器件。其规模小,容易把控温度和烧制时间,一般一天就可以完成烧制。松柴烧窑是主要用料,因为松柴油脂丰富而且热量高。</p><p class="ql-block"> 最初晚唐时,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北宋停烧酱褐釉瓷,保存乳白釉瓷,但形制已变,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p><p class="ql-block"> 乳白瓷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南宋时则有各类碗、盏、粉盒等。 </p><p class="ql-block"> 元代典型器有乳白瓷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p> <p class="ql-block"> 网图——马蹄窑遗址。</p><p class="ql-block"> 由窑前工作室、窑门、火膛、挡墙、窑床、烟道、窑壁组成。窑前工作面呈八字形,宽 0.6 米,进窑门处起二层台阶。</p> <p class="ql-block"> 茅庵岭龙窑遗址尚在考古发掘中,目前揭示的面积达1750平方米,有层层叠压的三条龙窑遗址,涵盖唐至元末各个时期的产品叠压,出土丰富多样的完残器,见证着吉州窑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纵览茅家岭窑址,果然是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 茅庵岭古龙窑遗址是国内发现最宽、保存最完整的龙窑窑炉遗迹之一,也是吉州窑24座窑包中最震撼、最集中、最壮观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搭棚规模可观,坡面窑址反映出当时工作面的总体形态,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从2006年开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联合相关单位对茅庵岭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6座龙窑、25条墙基、3条道路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瓷器标本,为吉州窑陶瓷文化考古提供了宝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叠压的瓷器如鱼鳞一般。</p> <p class="ql-block"> 图示吉州窑24座窑址发掘的瓷器品种。</p> <p class="ql-block"> 由遗址文化层,可见唐宋元三代窑床的紧密传承。</p> <p class="ql-block"> 北宋挡土墙。</p> <p class="ql-block"> 南宋挡土墙和窑壁。</p> <p class="ql-block"> 南北宋的延续使用。</p> <p class="ql-block"> 元代窑址。</p> <p class="ql-block"> 相传南宋末年,作为永和女婿的文丞相起兵抗元,永和窑工纷纷封窑出镇,追随文天祥浴血杀敌,留下“十万窑工封窑随丞相”的民间佳话。</p><p class="ql-block"> 诚然,吉州窑于宋末元初,曾一度骤然衰退,终烧于元末明初,应该是诸多因素所致。</p><p class="ql-block"> 一是,吉州本身处于战乱之地,窑工或从军或逃亡,对窑业生产的影响不可避免;</p><p class="ql-block"> 二是南宋覆亡,其传统的斗茶方式,因蒙元异族生活方式的挤压而褪变渐消;</p><p class="ql-block"> 三是,蒙元帝国对永和窑工随文天祥抗元的报复——封窑,并将窑工迁往景德镇;</p><p class="ql-block"> 四是,元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景德镇已烧制出含铅氧化物很高的白瓷,所以至元十五年(1278年,即南宋末年),元朝在浮梁设立了统辖全国贡瓷的惟一官方管理机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浮梁瓷局,如此,</span>黑釉瓷的需求骤减,吉州窑遭受了灭顶之灾……当然,也有可能未知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而浮梁瓷局的设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大幅提高,新的品种也不断涌现,特别是元中期,景德镇创造出了青花瓷,标志着中国的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随着蒙元帝国的很快覆灭,元青花也成为中国陶瓷业的绝唱,仅存于世的元青花不过数百,自此成为人间罕品。</p> <p class="ql-block"> 窑尾介绍。</p> <p class="ql-block"> 站在窑尾纵览。</p> <p class="ql-block"> 考古人员很敬业,打着吊水,还在工作,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不过,考古文物的输液,并不鲜见,这是对长期缺水导致风化严重的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如在龙门石窟奉先寺就采取过类似手段,以保护珍贵的大佛塑像。</p><p class="ql-block"> 只是不知这里窑址发掘,是否也是这样操作了。</p><p class="ql-block"> 由图中可见,元代挡土墙标示的年代为1271-1368,而1368年1月23日,正好是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的元年。</p><p class="ql-block"> 这就验证了,吉州窑终烧年代为元末明初的结论不谬,因为碳十四断代是目前最科学的技术手段。</p> <p class="ql-block"> 北宋挡土墙。</p> <p class="ql-block"> 北宋挡土墙上即是明代道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 清代道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 茅家岭窑址里的一个动态展厅。</p> <p class="ql-block"> 龙窑是吉州窑最为传统的窑形,龙窑因其窑身呈长船形,烧造时两侧的观火孔冒出的火花像极了一条火龙,故而得名龙窑。</p><p class="ql-block"> 龙窑为三个部分组成:窑头、窑身以及窑尾。</p><p class="ql-block"> 窑头是火门,它的横截面最小,是龙窑的点火口。先点燃窑头热量集中,利于燃烧。窑身两侧有许多观火孔,也叫投柴孔,窑工由此孔观察火候、投递松柴。</p><p class="ql-block"> 左侧有两个窑门,是搬运瓷器坯体的进出口。</p><p class="ql-block"> 窑尾则是一个烟囱。</p><p class="ql-block"> 这座龙窑建于80年代,是按照古窑遗址1:1还原的,供当时的陶瓷厂生产所用。</p><p class="ql-block"> 龙窑烧造工序: </p><p class="ql-block"> 先将装好瓷坯的匣钵,整齐地码叠放入窑室,再关上窑门,从火门点火,先烧窑头,由前往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p><p class="ql-block"> 窑温最高可达1300℃,一般要烧72小时,耗费约2万斤的松柴。</p> <p class="ql-block"> 史称“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也是玩茶高手,一篇《大观茶论》,对种茶、观茶、斗茶、品茶以及统御下的各地窑场茶具生产,起到了引领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讲,一国之君如此关注茶道,这无论对国内经济,还是社会民生,都是善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宋代从皇庭到士人,以点茶斗茶为趣,其步骤程序凡13步: </p><p class="ql-block"> 列具-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烧水-燲盏-置茶-候汤-调膏-冲点击拂-鉴赏汤花-闻香尝味。</p><p class="ql-block"> 点茶主要是为了鉴赏汤花香味,斗茶更是见茶沫不见茶水。饮茶已不仅仅是补充人体水分,也是一种形式上的精神需求。</p> <p class="ql-block"> 之后来到古茶瓷博物馆,却是闭馆。</p><p class="ql-block"> 恰逢一个内部行业团队来参观,遂蹭入其中,得以观赏。</p> <p class="ql-block"> 馆内主要展示吉窑“器行天下”的代表性古瓷,其不仅有丰富装饰艺术,有如意云纹,点彩连珠纹,双凤戏蝶纹,衔枝奔鹿纹等,还有吉州窑特有的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窑变等珍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吉州窑以黑釉瓷著称,以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贴花等黑釉窑变瓷,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玳瑁斑”,是黑釉上出现状如海龟壳上的纹样的花斑,<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黄交织,自得天趣,故称之</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器物分层施釉,釉料氧化铁含量不同,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变化所致,而花色没有定式,遂成为最让人喜爱的吉州窑品种,也是主要装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史载,吉州窑黑釉瓷,在北宋时期开始创烧。</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黑釉瓷有芒口、敛口、卷唇、深腹、外黑内白釉碗、盘、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壶、鼎、杯和器盖等。芒口、底足矮内凹.为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p><p class="ql-block"> 元代时期的黑釉瓷有碗、碟、杯、高足杯、罐、黑釉彩绘折唇盆、扁腹壶、鼎、器盖、镂空炉和褐釉柳斗纹罐等。</p> <p class="ql-block"> 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黑釉瓷纹样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彩绘、洒釉、剔花、刻花.划花、木叶贴花和素天目等。</p><p class="ql-block"> 其中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而“油滴”、“兔毫”、“洒釉”等窑变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贵品种。</p><p class="ql-block"> 黑釉瓷,又称为“天目瓷”。它利用廉价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制作技巧,产生富于变化的釉面与纹样,清新雅致,兼具民间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p><p class="ql-block"> 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p><p class="ql-block">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p> <p class="ql-block">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家,大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p><p class="ql-block"> 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更是被奉为国宝,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才会拿出来供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6年11月香港秋季拍卖会,吉州窑木纹盏的成交价,高达220万元。</p> <p class="ql-block"> 中国饮茶源于先秦,至唐代蓬勃兴起,宋代接续达到鼎盛。突出的两大特点,一是饮茶广泛普及,二是点茶成为时尚。</p><p class="ql-block"> 《中国基本古籍库》,最早的“茶肆”、“茶坊”始见于唐朝,但数量不过3;宋代则是“茶铺”“茶楼”“茶店”“茶汤铺”,则多达194;茶饮之别,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甚至茶叶在宋代成为了军需物资,连出征作战也须配置。</p><p class="ql-block"> 茶又分饼茶和散茶,饼茶是皇家点茶用的,散茶是民间泡茶用的。</p><p class="ql-block"> 点茶所用的茶饼,需经蒸熟、捣烂、模压、焙干、穿串、包装等工序。</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惠州博物馆所摄“昆山片玉”唐代石磨,也是国内孤品,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高29.9厘米,通宽45厘米,质量28.38千克。</p><p class="ql-block"> 这个石磨,是专门研磨茶叶的。治工精巧,盘周饰丽,并篆以铭,虽为石质,却类比昆山之玉,可见其绝不是凡品!</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唐代的惠州上层人士对饮茶的极致追求,也是对古代岭南推崇茶饮文化的一个应证吧。</p> <p class="ql-block"> 各种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这些巧夺天工又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成为横空出世的一抹彩虹,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深受受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 网图——吉州窑木叶纹盏创烧成功后,成为特大新闻。</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的窑变,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已经让人着迷;而木叶纹盏的“一叶飘空天似水”,举世叶无双,盏盏皆唯一。</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一窑生,一窑死”之说,烧制一窑木叶盏“十不存一”,可见其难。</p><p class="ql-block"> 元末断烧后,吉州窑停烧数百年,许多技艺失传,木叶盏就是其一。木叶纹装饰和剪纸贴花一样是吉州窑装饰艺术中的两朵奇范。</p><p class="ql-block"> 一度失传的木叶纹盏,有“一叶飘空天似水”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1983年,吉州窑研究所与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联合攻关,研究吉州窑出土的瓷片,探索木叶纹盏的烧制工艺。</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木叶纹盏复烧成功,这项失传近600年的生产工艺得以“复活”。</p> <p class="ql-block"> 有篇文章介绍吉州窑之所以能出品木叶盏,最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木叶盏与禅宗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吉州窑的地理位置来看,江西是禅宗“一花五叶”生根建基之地,亦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发源所在。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木叶盏中的木叶,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也象征着禅宗所追求的‘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 网图——南宋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网图——南宋犀皮堆黑屈轮文梅瓶 日本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网图——黑釉描金工艺---弗利尔美术馆藏南宋吉州窑黑釉描金文字盏。</p><p class="ql-block"> 从吉州窑的历代产品,可以看出,吉州窑善于吸纳和创新,其所制瓷器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取南北百工之长,造型异同之中,突出装饰内容,涉及当时的宗教、士人与世俗文化等诸方面,地域风格鲜明。</p><p class="ql-block"> 从基础的单色釉、窑变釉到白地彩绘、黑底白花、剪纸贴花、禅意木叶,最终造就了僧俗通用的一代名窑。</p> <p class="ql-block"> 乳白釉盏。</p> <p class="ql-block"> 斗茶用具——茶碾等。</p> <p class="ql-block"> 古瓷具。</p> <p class="ql-block"> 古瓷产品与标价新瓷。</p> <p class="ql-block"> 内部观客的蜻蜓点水,让沉迷其中的我,也只能走马观花,却恋恋不忘的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随后是清都观。</p><p class="ql-block"> 其始建于南唐年间,砖木结构,历代多有修葺,于198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据说,公元1101年,苏东坡自贬谪地儋州北返,顺赣江过吉州,遂在永和登岸,夜宿这清都观中。</p><p class="ql-block"> 清都观道士谢子和与苏轼同岁,却是鹤发童颜,苏子想到自己却颇多坎坷,以致老态龙钟,感慨中诗赠谢子和:“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流年与我同。”</p><p class="ql-block"> 并应谢子和请求,题写“清都观”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观内分别供奉的是玄武大帝、抗金英雄康王、吉州窑窑神欧阳相公。</p> <p class="ql-block"> 景区还有一些旧建筑。</p><p class="ql-block"> 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 监镇祠牌坊</p> <p class="ql-block"> 由祠记可知,蒙元南侵时,身为监镇税务使的柳灌,曾经挽救过永和全镇,避免元军屠城,故永和人立祠以岁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必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系三国名将大都督周瑜次子都乡侯周胤嫡系,周瑜第三十三世孙。 </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祖父诜公,在北宋末年赴任吉州通判时,举家从郑州管城县复居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县)。</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1126年~1204年),中国南宋著名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 ,自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又号平圆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人。他4岁时丧父,13岁时又遭母丧,遂由伯父周必见照顾。举博学宏词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他主政时,主张“修政、富国、强兵、安民”,卒谥文忠。</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是江西历史上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庐陵著名的“五忠一节”之一。</p><p class="ql-block"> 有诗作有600多首,主要作品有《益国周文忠公全集》等200卷。</p> <p class="ql-block"> 雅致的内庭。</p> <p class="ql-block"> 周必大(1126年~1204年),中国南宋著名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 ,自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又号平圆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人。他4岁时丧父,13岁时又遭母丧,遂由伯父周利见照抚。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进士及第,历仕高、孝、光、宁四朝,曾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左丞相等要职,光宗时封益国公,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出判潭州,宁宗初致仕。</p><p class="ql-block"> 他主政时,主张“修政、富国、强兵、安民”。</p><p class="ql-block"> 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周必大在吉州去世,年七十九,谥“文忠”。</p><p class="ql-block"> 宁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太师,为其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十二月,葬于庐陵县斗冈原 ,另有墓址位于浙江省文成县龙川乡中堡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必大系三国名将大都督周瑜次子都乡侯周胤嫡系,周瑜第三十三世孙。 </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祖父诜公,在北宋末年赴任吉州通判时,举家从郑州管城县复居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县)。</p> <p class="ql-block"> 周必大,是江西历史上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庐陵著名的“五忠一节”(即文忠公欧阳修、忠襄公杨邦乂、忠简公胡铨、文忠公周必大、文节公杨万里、忠烈公文天祥)之一。</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p><p class="ql-block">有诗作有600多首,著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二老堂诗话》等,后人汇编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200卷。</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亦有《诫子训》, 庆元三年(1197)三月,周必大以从政经验,为即将赴任临川县倅的儿子周纶送行:“莅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谦;待人以恕,责己以严;得众以宽,养知以恬;戒谨以独,询谋以佥。”</p> <p class="ql-block"> 其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宋孝宗曾赞叹他为“真匠手”,宋高宗称他为“掌制手”,太皇后誉其为“大手笔”。</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也是活字印刷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之一,他曾在长沙运用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自己所著的《玉堂杂记》。</p> <p class="ql-block"> 该手卷包含欧阳修作于至和二年(1055年)的《欧阳氏谱图序》和嘉祐八年(1063年)的《夜宿中书东閤》七律诗。</p><p class="ql-block"> 周必大在这件珍贵墨迹旁题写了三篇跋文,每篇题跋的右方都郑重盖上了“中书省印”,卷首还加盖“益国之章”。</p> <p class="ql-block"> 周必大跋卢鸿《草堂十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释文:右薌林向氏所藏盧浩然草堂圖。後有老少傅弘農人題識。不著姓氏。而記爵里。不列紀年。而述甲子。且繫之以時月。而用凝式之章。伯虎來為廬陵郡幕。相過款曲。求為訂之。蓋當石晉開運之四年。漢祖起於太原。復稱天福。是歲七月置閏。其所書丁未前七月者是矣。唐之六臣傳。一曰楊涉。附載其子凝涉(點去)式。早有證羊之直。而不能自安於義命。歷事梁唐晉漢周。晚以太子太保致其政。抑豈當晉漢之際。官尚少傅耶。且楊姓之望出於弘農。即以凝式為文。其為斯人。夫復何疑。此畫歷歲既久。是題也。上溯開運。下逮本朝之淳熙。凡閱五丁未。至於今。三百有餘年。其間經履世變。不為不多。是可尚也已。因考其顛末。以識其卷尾而歸之。</p><p class="ql-block"> 慶元己未(西元一一九九年)春二月上日平園老叟周必大書。</p> <p class="ql-block"> 行文石刻。</p> <p class="ql-block"> 其实,吉州庐陵还有一位忠节之士——欧阳珣。</p> <p class="ql-block"> 欧阳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中唐欧阳詹之十世孙。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p><p class="ql-block"> 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进士,大观四年(1110年),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授徒里中。政和元年(1111年)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又受荐诏任河南开封即京都汴州主事,后累迁至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p><p class="ql-block"> 时值金兵大举南侵,投降派白时中、李邦彦主张割让河北三镇向金求和。欧阳珣与李纲等九名阁臣联名上奏进谏极言说:“宗祖之地,寸土不可与人。”力持主战。</p><p class="ql-block"> 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欧阳珣在李纲等九名群臣引荐下入阁拜为观文殿大学士。不久遭到李邦彦、张邦昌等投降派的排挤。</p><p class="ql-block"> “靖康之变”时,欧阳询亦被俘,押至燕京,因拒绝金国诱降——充当新朝宰相,遂被金兵焚死,尽忠报国,以身殉职,卒年四十有六。</p><p class="ql-block"> 宋宣和元年,赐谥号为“文节”,其欧阳丞相墓在潘湖欧湖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爱国名臣、吉州知州江万里为其建祠于永和,欧阳守道撰《欧阳监丞祠堂记》,礼赞其:“当其慷慨城下,痛哭以勉守者,但见有吾心,不见有使命也。此时宰之命,非君父之命;此君父之命,非宗庙社稷之命也。臣受命于君,君受命于宗庙社稷。”</p> <p class="ql-block"> 欧阳家族介绍,按《台湾宋丞相欧阳珣家族世谱》,福建欧阳氏总世系的第一代,居然是闽越王勾践。</p> <p class="ql-block"> 先祖群像。</p> <p class="ql-block"> 所著有《欧阳大学士文集》《潘湖诗话集》十卷惜年代久远多已佚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欧阳公纪念馆,沿湖岸闲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永和湖,据说是当年吉州窑的窑工们就地取土制瓷、挖土建窑而形成的,而像这样的湖泊,在永和镇内大大小小有130余个,据《永和镇志》记载,吉州窑鼎盛时期,窑工不下3万人。 </p><p class="ql-block"> 仅从制瓷而成的诸多人工湖,可见此地瓷土之丰富,人力消耗之巨大。</p> <p class="ql-block"> 本觉寺塔,建于唐开元年间,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青砖石灰砌成,外墙石灰粉饰。</p><p class="ql-block"> 塔基0.8米,底层壁厚1.3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塔内至三层,中空,有施梯可上;四至九层为虚门,逐层递收塔顶为黑釉葫芦。</p><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p><p class="ql-block"> 1984年省拨款整修,塔顶发现铜钱、佛像,佐证建塔年代无误。</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江西是禅宗传播重镇,是南宗禅“五家七宗”的共同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而吉州窑所在的永和镇与青原山净居寺隔江相望,这里是“七祖”行思和尚道场,其继承者开创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宗派。</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永和镇周边两三公里内就有本觉寺、智度寺等多处佛教胜迹,吉州府治及青原山周边寺院更是达数十座,浓厚的禅宗氛围为吉州窑与禅宗的融合提供了土壤。</p> <p class="ql-block"> 塔内的石梯。</p> <p class="ql-block"> 网图——塔顶发现的宋代佛像,现藏省博。</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吉州府、青原山和永和镇的僧院、道观众多,他们也是吉州窑陶瓷茶器、花器、香炉以及各类供养器的重要购买者,如前述木叶盏,即是因禅而生。</p><p class="ql-block"> 当时不少窑场以生产宗教用器为主,如舒翁、舒娇父女制作的大净瓶,被置于禅宗七祖道场的佛殿之上,当作寺院传世宝物。</p> <p class="ql-block"> 网图——本觉寺塔俯瞰。</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之行,收获满满,由瓷文化到地域人文,永和人杰地灵,庐陵文化更是江西文化的主要分支和中心支柱,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的吉安行,依然让我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