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这不是一般的签名墙”

黎济明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我去中华世纪坛参观由摄影师郭海鹏拍摄的《抗战老兵记忆肖像作品展》。肖像作品共有150幅。在参观大厅门口,专门设有一面巨大的签名墙,上面大概有近400个参观者的亲笔签名,上有八旬的老人,下有八、九岁的少先队员。有来看望老爸老妈的,也有来看望爷爷奶奶的,更多的是来看望80年前为了民族解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辈们的。在这幅有万里长城背景的红色签名墙上,用金色水笔签下的名字密密麻麻,铺满了整个签名墙,不仅格外显眼,而且更有一种情感上的震撼。我和许多参观者的反响一样: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签名?!在陷入深深的思索之后,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签名墙。它早已超越了一般性的“到此一游”的留念,成为了一场无声却力量磅礴的集体仪式。</p><p class="ql-block"> 1.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致敬与“报到”。许多抗战老兵的后代前来“看望老爸老妈”、“爷爷奶奶”,他们的签名是家风的传承,是血脉对血脉的告慰。他们在说:“您的牺牲与光荣,子孙后代铭记在心。”而更多的签名者与抗战老兵并无亲缘关系,他们的签名代表的是当今的国民,向80年前守护了国家存亡、民族尊严的整个英雄群体“报到”。他们在说:“前辈们,我们来了,我们看到了,我们记住了。”</p><p class="ql-block"> 2.这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历史记忆传承。观看展览是被动的接收,而签下名字是主动的参与。这个动作将参观者从“旁观者”瞬间转变为“历史的参与者和传承者”。笔尖划过签名墙的瞬间,是一次与历史的小小连接,完成了个人与宏大叙事的情感绑定。</p><p class="ql-block"> 近400个金色签名,共同编织了一张“记忆之网”。八旬老人与八、九岁少先队员的名字并列,象征着记忆从历经沧桑的一代,亲手递交给了充满希望的一代。这证明了这段历史记忆没有断层,它在社会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p><p class="ql-block"> 3.这是一种无声却震耳欲聋的民意表达。金色,是尊贵、光辉和永恒的颜色。近400个金色签名汇聚成的“金色海洋”,是国民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对抗战老兵的崇高敬意。它不是官方组织的,而是自发的、民间的,因而更显真挚和珍贵。</p><p class="ql-block"> 参观者们对签字墙感到的“震撼”,其根源在于它超出了预期。人们本以为会看到一段历史,却意外地目睹了“历史在当下激起的巨大回响”。这种“怎么有这么多的人签名?!”的惊叹,正是对民众自发爱国热情之磅礴力量的最直接感受。</p><p class="ql-block"> 4.这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这面签名墙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两种伟大的精神。抗战老兵们代表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坚韧不拔、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而今天的人们签下名字,体现的则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担当精神,是尊崇英雄、感恩奉献的人文精神。签名这个行为,正是后一种精神对前一种精神的呼应和承接。</p><p class="ql-block"> 5.这是一份对和平与未来的集体宣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这面签字墙的意义更指向未来。铭记的终极目的是启迪未来:所有的签名,共同构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和平宣言》。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名字宣誓: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与辉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加坚定地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80年前,我们的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今天,我们每一个签名,就像是一块“砖”,共同筑起的是新时代的精神长城——一道由集体记忆、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铸成的、坚不可摧的信念之墙。</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面签名墙,是致敬之墙,是记忆之墙,是共鸣之墙,更是精神之墙和誓言之墙。它以一种最朴素又最隆重的方式证明:英雄不会被遗忘,历史不会被尘封,精神永远会在新一代中国人的血脉中奔流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