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邢台之邢台博物馆千年邢窑

孤云野鹤

<p class="ql-block">千年邢窑</p><p class="ql-block">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鼎盛于唐,终于元明。其窑址广布于今邢台市区、内丘县、临城县等区域。邢窑以烧造白瓷著称于世,尤其是隋唐时期烧制的透影瓷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将我国瓷器的烧制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从而奠定了中国陶瓷史上与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南青北白”的发展格局,开创了我国陶瓷发展的新篇章。邢窑白瓷不仅以其精美的品质、丰富的品类称雄华夏,而且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巨大。邢窑白瓷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在日本、朝鲜、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古遗址中都曾发现有邢窑白瓷,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邢窑兴起</p> <p class="ql-block">邢台市邢窑遗址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白釉深腹钵</p><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邢台市顺德路隋代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钵,也称盂,敛口,曲腹略扁,是佛教修行者用器,也是比丘乞食盛放食物的用具,常见于释迦摩尼佛和药师佛的手中。</p> <p class="ql-block">白釉多足砚(残)</p><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邢台市内丘县城步行街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砚面微凹,稍低于周壁,砚面边缘有小凸棱一周,与周壁间有凹槽一周。直壁,外壁中部有一周凸棱,凸棱下粘接兽蹄形足约24个。</p> <p class="ql-block">  “笼盖”款筒状匣钵及盖</p><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邢台市内丘西关北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装烧法</p><p class="ql-block">隋代精细白瓷器赖以烧制成功的关键技术节点,就是屏蔽火刺、遮挡落砂的匣钵装烧工艺。从内丘西关北遗址出土大量的隋代筒形匣钵可以看出,邢窑是北方瓷窑业中早期匣钵烧作技术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这种装烧方法将威胁细白瓷呈色的有害因素阻挡于匣钵之外,是透影白瓷得以烧制成功的关键保障。</p> <p class="ql-block">黑釉板瓦(残)</p><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邢台市顺德路隋代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弧面,一端稍宽,平面呈梯形。灰白胎。内外壁均施黑釉,边缘无釉,釉色乌黑光亮。三块烧连,每块之间用小支钉分隔。每块头部施黑釉,均饰双层水波纹。长35.7、宽24.3~25.8、厚度1.8~ 2.1厘米。</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兔</p><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2012年邢台市内丘县城服务楼邢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面埙</p><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邢台市内丘西关北邢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卧式负重陶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原南和县贾宋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骆驼四脚盘卧,立脖仰视,背上有圆鼓鼓的囊袋,囊袋左右均横搭有麻花状的丝织品原料、布匹、丝绸及邢窑瓷器。造型优美肥壮。长38厘米,高20厘米。这件卧式负重陶骆驼俑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表明邢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交通要塞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陶胡人侏儒俑</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邢台市威县后郭固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头戴幞头,大耳,风字形脸,弯眉,笑目眯合,阔鼻,双唇内敛,唇上长髭上挑,颌下连腮胡须浓密,弓腰突腹,双手交于胸前,站立在长方形底板上。身穿圆领窄袖左衽长袍,腰间突腹下系带,袍下露足,足蹬鞋履。高15厘米。</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的唐代邢窑</p><p class="ql-block">唐代是邢窑烧造史上的鼎盛时期,此时,邢窑白瓷已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的美器佳瓷,被官府列为贡品,备受各阶层人们的青睐。皇帝还曾一度在邢窑设置“进奉瓷窑院”,专门烧制白瓷以供其使用。为满足社会需求,邢窑仍大量烧制粗白瓷及色釉瓷、三彩、釉陶、素烧陶等,形成庞大的生产体系,称雄北方。唐代邢窑瓷器远销海外,广受欢迎,对世界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p> <p class="ql-block">文物出差了,今天遇到几个精品瓷器出差,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唐代白釉瓷器</p> <p class="ql-block">白釉葫芦形执壶</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95年12月邢台市董村水厂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灰白胎,着白色化妆土。葫芦形。小口,尖圆唇,细颈,溜肩,有一短流,颈肩间有环状鋬手,鼓腹,假圈足。内外通体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口径3、高20.5厘米。</p> <p class="ql-block">白釉短流执壶</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邢台市内丘县城步行街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圆唇,短颈,丰肩,单泥条柄,假圈足。细瓷,无化妆土,里外满釉,底无釉,釉面无光泽,柄上有粘痕,下腹有火裂纹。口径10,高22.4,底径10厘米。</p> <p class="ql-block">三彩钵</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杯</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邢台市内丘县城步行街邢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三足盂</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邢台市邢钢生活区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釉器盖(残)</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邢台市内丘县城步行街邢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瓷狗</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邢台市内丘电影院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成熟的瓷塑艺术历史非常然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三国至西晋,唐代邢窑出土了众多小型瓷塑,不仅数量、品种繁多、题材也丰富广泛,在现存的玩具品种中,以动物类居多。这些动物玩具五花八门,尺寸多数高度在4-6厘米,宽度约3厘米,单手可攥住把玩,容易唤起孩子们的童心,引发他们的好奇感和购买兴趣</p><p class="ql-block">小型瓷塑的另一大功能和用途,则是提供给文人雅士上至王公大臣置于案头一些有趣的文房用品、摆件、把玩件等等他们为了缓解由于长时间埋头伏案文书工作造成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在工作间隙需要有一些既可以欣賞,又可以信手拈来把玩的有趣物件。</p> <p class="ql-block">窑址出土带"盈"款瓷片标本</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邢台市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邢窑瓷器行销海外示意图</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中国唐代中外交通)改绘</p> <p class="ql-block">传承邢窑</p><p class="ql-block">唐祚倾颓,五代赓续,动荡的政局破坏了社会再生产。邢窑饱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趋向衰落。至北宋,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此时的邢窑,延续唐代全盛的基础,并有一定的创新发展,但已不能与昔日盛况相比。</p><p class="ql-block">作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大唐珍宝,邢窑瓷器是唐朝极盛时期整个社会生产的璀璨结晶,巅峰过后,洗尽铅华,以独有文化气韵,氤氲文明之树,以熊熊瓷窑炉火,烛照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塔式罐</p><p class="ql-block">五代(907年-960年)</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盖呈覆碗形,顶部安莲花托起宝珠钮。罐侈口,直颈,鼓腹,平底。肩部堆贴叶片纹,大小相间。腹部堆贴8 枚模印胡人乐舞像,胡人形态各异,手持乐器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黑釉双系罐</p><p class="ql-block">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邢台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旧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盒</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邢台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旧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印叶纹小碗</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 </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褐彩盘(残)</p><p class="ql-block">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邢台市内丘县城步行街邢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邢窑的白地黑花装饰古朴、典雅,带有强烈的黑白对比。入元以后,邢窑的白地黑花瓷开始批量生产,主要有题诗瓷枕、花卉纹枕、碗、盘等器物。题材与磁州窑相近,但手法和胎釉及烧成温度与磁州窑有明显区别</p><p class="ql-block">磁州窑受邢窑化妆土白瓷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在增加白度的作用之外进一步加工,以其白底黑花、白地剔花等娴熟技巧独步当世,并且转而影响宋金时期邢窑的装饰方法。</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