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在人们的眼前展示出一幕幕深沉壮烈的历史画卷。在舞台的两侧,我用D850努力记录着这一幕幕精彩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镜头只是记录了部分场景,但思绪依然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 站在东北的大地上,我仿佛看到松花江的冰排又在早春炸开冻土,碎冰撞着岸石的声响,像极了八十多年前山林里的枪声,那是射向日寇残忍杀害民族同胞的复仇子弹;也是东北抗联的战士们,踩着没膝的雪,把热血洒在黑土地上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雪是东北的骨。杨靖宇将军的棉鞋早被冻成冰壳,脚掌与鞋帮粘在一起,撕开时带着血肉,可他握着枪的手却稳如松林。密林中的篝火灭了又燃,最后一次火光是他靠在树干上,胃里只有棉絮、树皮和一点点子弹壳。风雪卷过他的军帽,帽檐上的冰霜凝着未干的血,却凝不住他眼底的光——那光里有松花江的浪,有黑土地上的麦浪,有他没来得及见的黎明。后来人在雪地里寻他的足迹,那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像极了刻在冻土上的“忠”字,任多少个春天的雨,也冲不散。</p><p class="ql-block"> 江是英雄的弦。赵一曼女士坐在囚车上,窗外的松花江结着厚冰,她望着江水的方向,写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钢笔尖划破纸页,像她当年在密林中划破夜幕的枪声,温柔却锋利。她赴刑场时穿的蓝布旗袍,沾着江风里的雪,血渗进布纹里,成了永远褪不去的底色。如今松花江的浪拍着堤岸,每一声都是她未说完的话,落在孩子们的课本里,落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年年岁岁,从未消散。</p><p class="ql-block"> 山是战士的魂。赵尚志骑着战马在山林间疾驰,枪杆上的红绸子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一团跳动的火。他说“誓与日寇血战到底”,话音落时,白桦树的叶子簌簌作响,像是山林在应和。后来他的遗体沉入松花江,江水带着他的忠魂,流过黑土地的每一寸角落——流过农民的田埂,流过矿工的巷道,流过孩子们读书的课堂。那些曾为他送过情报的老乡,把他的名字刻在木牌上,插在自家的地头,春天种玉米时看一眼,秋天收大豆时再看一眼,就觉得脚下的土地格外踏实。</p><p class="ql-block"> 抗联的战士从未走远。你看冬日的松江畔,老人带着孩子堆雪人,雪人戴着军帽,孩子问“这是谁呀”,老人说“是保护我们的人”;你看春日的山林里,学生们举着红旗走在雪融的路上,脚步踩在当年战士们走过的地方,红旗上的五角星,和当年篝火里的火星一样亮;你看秋日的黑土地上,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风一吹,像极了战士们当年藏在稻田里的枪,沉默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松花江的水面镀上了金箔,波光里晃着英雄的影子——杨靖宇靠过的那棵松树,如今亭亭如盖;赵一曼望过的那片江,如今游船如梭;赵尚志驰骋过的那片山,如今漫山红叶。风掠过江面,带着雪的清冽,带着稻的清香,也带着英雄们的低语:“你看,这就是我们要守的国,要护的家。”</p><p class="ql-block"> 雪落松江,英雄不朽。那埋在黑土地里的忠魂,早已长成了漫山的青松,化作了不息的江水,永远守着这片他们用生命爱着的土地。让历史永远记住这些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奋战的场面,永远记住在他们的身后永远飘扬着党旗军旗国旗,永远记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脊梁和底气…</p><p class="ql-block"> 深秋知寒写于2025年9月13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舞台摄影:梁 毅</p><p class="ql-block">撰文编辑:梁 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莅临,感谢欣赏,感谢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