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9月14日,当影院的灯光亮起,我久久未能起身。银幕上那些黑白影像仿佛还在眼前流转,1937年南京城的寒风,仿佛穿过八十余载时光,吹进了此刻的放映厅,也吹进了每个观影人的心里。对于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而言,我总在课堂上说“读史明智”,可当历史以声像的方式展开来,我才真正懂得,有些记忆从不是书页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渗在民族骨血里的山河之痛。</p> <p class="ql-block">《南京照相馆》以“吉祥照相馆”为镜,呈现了那段黑暗岁月里最真实的人间。苏柳昌、王广海、老金这些平凡人——他们是邮差、是翻译、是照相馆老板,本该在南京城里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却在日军铁蹄踏破城门时,被卷入了命运的狂风暴雨。我想起课堂上给学生讲的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深情最动人;而这部电影里,那些藏在胶片里的苦难,让人最揪心。</p> <p class="ql-block">苏柳昌那身笔挺的职业装,平常的日子是青春与朝气的象征。他会为了帮素不相识的老伯找一封家书,错过逃离南京的车;会在误打误撞进入照相馆后,认真跟着老金学冲洗照片。可当日军将沾满同胞鲜血的胶卷交到他手中,当他在暗房里看着一张张日本人屠戮、奸淫同胞的显影,青年眼里的希望一点点沉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充斥胸膛的愤怒。“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他喊出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在苦难中觉醒的中国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力量微弱,或许曾有过恐惧,但当民族尊严被践踏时,骨子里的民族血性一样会被点燃。后来,他奋力撞倒伊藤,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怯懦躲闪的眼神变得是那么犀利,那被绳索缚住的瘦弱里爆发出强大的觉醒之力。</p> <p class="ql-block">王广海这个角色,初看时总让人忍不住皱眉。他穿着日军翻译的衣服,点头哈腰地跟在日军身后,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可随着剧情推进,我看懂了他的无奈与挣扎。他通晓日语,却只想用这点本事换妻儿情人的生路;他在日军面前装怂,却在关键时刻,看着掉在脚边的手枪,选择了“中立”——没有把枪递给日军,他没有助纣为虐。林毓秀:万一日本人败了呢?当他根据多地失守,国民党节节败退的时局失望的说出“我怕的是中国人一盘散沙”时,语气里的悲凉让人鼻酸。在那样的乱世里,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冲锋陷阵,有些人的“苟活”,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煎熬。他最后还是死了,可他的死,让我明白: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没有真正的“旁观者”,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家国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老金的吉祥照相馆,本是记录幸福的地方。或许曾有新人在这里拍过婚纱照,曾有老人在这里拍过寿辰照,曾有孩子在这里拍过周岁照。可日军来了之后,这里成了藏匿罪证的秘密据点。老金教苏柳昌冲洗照片,也教他如何在黑暗中守住良知——他们把日军暴行的胶卷藏在暗格,把真相小心翼翼地护在掌心。老金为了掩护林毓秀和孩子出城,选择牺牲自己,这是平凡人的牺牲,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他们或许没有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可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了南京的山河,融入了民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电影里有太多细节,像一把钝刀,慢慢割着人心。被当场摔死的婴儿叫“华华”,那声微弱的啼哭还没来得及被世界记住,就消散在日军的暴行里;江边密密麻麻的尸体,让长江水都染成了红色,日军摄影师却遗憾“胶卷不是彩色的”;街头精神失常的姑娘,衣裳破碎,眼神空洞,她的身后是被毁掉的家园和尊严。“历史的真实,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南京血色黄昏中,巡警宋存义正在躲避日军追剿,见同胞将遭凌辱,却毅然拉下电闸——他的勇敢无关天职,只源于市井百姓的血性。</p><p class="ql-block">被藏进照相馆木箱时,他是众人眼中敢杀日本人的英雄,可暗房里弟弟惨死的照片,撕碎了他寻亲的念想。本该复仇的怒火,终在“不连累无辜”的克制中熄灭,他将撕心裂肺的痛,化作保护同胞周全的大义,这份清醒比冲冠一怒更重。</p><p class="ql-block">得知日本人要来顶替洗印底片,他明知卡车底盘铁皮会刮烂后背,仍死死扒住。城门楼的石头砸向敌兵时,皮开肉绽的伤口里是“护无辜人生”的决绝。他未受军人训练,却早觉醒:忍辱无生机,反抗才是活路。</p><p class="ql-block">“抗战必胜,中国万岁”的遗言,是他用生命坚持的信念。宋存义从非英雄符号,只是金陵千万普通人的缩影——国破家亡时,他把对同胞的善、对亲人的念、对民族的义,熬成穿透黑暗的微光,证明当年南京并非只有屈服,更有凡人用血肉筑就不朽大义。</p> <p class="ql-block">可历史的残酷,从来不止于电影里的呈现。日本至今仍在篡改历史,将“南京大屠杀”美化成“南京事件”,将侵略写成“进入”;靖国神社里,供奉着对南京大屠杀负有直接责任的甲级战犯。更应让我们警觉的是日本不仅拒绝为历史错误行径道歉,还抹黑我们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妄图在国际舆论场颠倒黑白,其丑恶嘴脸再次暴露无遗。更需警惕的是其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为借口染指介入台海,企图遏制我们、围堵我们的狼子野心。</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常常思考:我们该如何把这段历史讲给学生听?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不是一味地控诉仇恨,而是要让他们懂得: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吾辈自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每一个当下。就像电影里,林毓秀最后握着相机,对长大的孩子说“能拍到”——那相机,是记录真相的工具,也是传承记忆的载体。我们每个人,都该是“历史的摄影师”,把那些不该被忘记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p><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东门,拾级而上,紫气大道上车水马龙,孩子们在陈抟公园里嬉笑打闹。这和平的景象,是苏柳昌、老金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想起电影里的一个场景:苏柳昌在暗房里,看着一张张同胞的照片,眼里含着泪,却坚定地按下了冲洗的按钮。那一刻,他冲洗的不是照片,而是真相;他守护的不是胶卷,而《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用胶片留住了历史,用故事唤醒了记忆,用情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影像里读懂历史,在观察后学会思考;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学习苏柳昌的勇气、老金的坚守,铭记“舍生取义”四字的分量。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唯有自强,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小城的灯火亮了起来。我想,那些在1937年逝去的同胞,若能看到此刻的景象,一定会感到欣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如今国泰民安;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繁花似锦。而我们,会带着他们的期望,继续前行: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吾辈自强,不负山河。这,就是《南京照相馆》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也是每个中国人,对历史最好的告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