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我应平顶山市作家协学副主席、作家、诗人余宏昌(笔名简单)邀请,参加了市文献馆举办的《余氏宝派世系谱》捐赠暨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会后,我整理这篇发言稿时,又把简单主修的这部家谱认真读了读,也许有我在宝丰工作近二十年的缘故,读《余氏宝派世系谱》文谱中的人文山水、村田草树让我由生情感,图表中一个个余家熟悉的名子照片,或是老朋友,或曾在一起共事,有些虽不识却相闻,但都倍感亲切。这让我很自然联想到自家家谱。</p><p class="ql-block"> 前年,老家近亲把2022年《客星堂湖南华容县严氏八修族谱》九卷中的一、三卷托人送我,当时只是翻了翻,又把父亲珍藏的1993年“七修家谱”找了出来,并排放到了书架上,但一直没有细读。这次对余氏宝派家谱的翻阅研究,激起了我不自禁地钻入自家族谱中,一连几天,不仅按图索骥找到并勾出了自家一脉谱系的列祖列宗,还阅读了大量文谱资料,犹如穿越时光隧道,途经现近代,穿过清明,驶入元宋唐,回到始迁祖籍地,在各站点静听先祖的悠悠往事,遗训教诲,让我深陷沉思,久不释卷,留下颇多感慨。我又向市图书馆、文献馆王宝郑同志了解了二十多年来,我市民间家谱捐赠及收藏情况,并要了一些资料和文章来读,不由对家谱文化产生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 在余氏宝派家谱的序言和大家的发言中都谈到了,国史、地方史、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读国史我们可以了解帝王的世系、朝代更迭及国家的发展历程,读地方史志可以了解各地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及历史变迁,家谱则记录家族的起源、迁徏、传承,是一个同姓家族生息繁衍的生命史,它是从微观的层面,构建和丰富了中华民族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 简单同志倾心主编续修余氏宝派家谱,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看,都是做了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序言中谈到,宝派“余”氏本姓“于”,康熙年间,迁入宝丰闹店,由于始迁祖目不识丁,“乃讹“于”为“余”,“于”出于“邘”,源自周武王姬发之子邘叔,其封地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其中的绝大部分则去邑旁为于,这就是于姓这一古老姓氏的起源。从此于姓就开始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世代繁衍、辗转迁徏, 历经3000悠悠岁月,已是瓜瓞绵绵,人口发展到642万,全国排名39。这期间,他们的先宗列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奔走四方,开荒拓土,多少次的开支散叶,才有了康熙34年这一支于氏在宝丰闹店落地生根,开基立业,这是余氏宝派家族的一次星转斗移,一次家族史上最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之后,才有了今日之宝派余氏600多口的兴旺人丁。</p><p class="ql-block"> 只是,让人略感遗憾的是,可能由于灾害、战乱、族人的反复迁徒、政治等因素,造成先辈所藏族谱的散佚、残损、焚毁或流失,使得余氏宝派之前族谱失踪,世系失考,为了寻祖归宗,尽管简单同志多次到郑州、新郑、新密、巩义等余氏宝派先祖的世居地和于姓聚居地走访考证,但终无结果,既使是散落在宝派族人中先辈曾修过的家谱,也因为岁月的侵蚀和上述因素而零乱不全,幸有简单他们通过走访、考证、校订、补缀等大量艰苦精细的工作,对旧谱进行了整合、重编,最终完成了这部编排合理,内容丰富,考据严谨,目录、文谱、图谱、照片,传记、简介等清淅明了且装祯精美较为完整的优秀族谱。</p><p class="ql-block"> 简单他们为家族做了一件大事,让族人了解了家族的起源,迁徒及发展的历史脉络,知晓了自己的远祖、始迁祖,先辈以及他们留下的功绩,大家通过共同的家族谱系,明白了与分散各地的族人血缘关联,知晓了自己从何而来和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增强了归属感,亲切感,荣耀感,家谱成了大家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家园。</p> <p class="ql-block"> 余氏宝派族谱完成的意义和贡献还远不止于此,凡我读过的家谱都传递着一个主基调,在余氏宝派家谱文谱中传递的如:孝悌和睦的族群伦理,耕读勤俭的家族品格,以建功报国为荣耀的家国情怀,这一基调与国史、地方志、中的忠君报国、天下大义,伦理纲常、崇德化人是深度呼应的。</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如果把华夏民族当成一棵大树,那么从上古、中古以降,姓氏的产生和衍化,几乎每一个家族,都能在这棵大树上找到自家姓氏的根和枝杆,加上姻亲的关系和民族融合,可以说,整个华夏民族,都是血脉联结的一大家人。在世系和组织结构上家庭、家族、国家之间,家国是一体的,伦理规范上家国是同构的,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彰显了家国同构的共同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因此修家谱不仅是对先祖前辈最大的告慰与缅怀,对于今天的族人可以从先辈的家训家风和事迹中受到教育和激励, 对后人来说则是留下一份珍贵的根亲谱系,不仅让家族良好的家风及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也会促使更多的族人对家族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升华为对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 《余氏宝派家谱》还引发了我对家谱文化传承的思考。近些年,民间修家谱确实有复苏趋势,每年到图书馆捐献新修家谱或旧谱的情况也不少,但是有家无家谱的情况很常见,有些曾有家谱,但早已散落丢失,无从修谱,有些家族成员中保存着一些旧族谱,但已残破不全,家族中无人修谱,无钱修谱甚至有人反对修谱的情况也不少。一边是修谱热或对家谱的热忱,一边是修谱难或对家谱的冷漠,但我最能理解的是修谱难。</p><p class="ql-block"> 目前的城镇化,农村人口大量的转移,年轻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在已遍布天南海北的族人中组织修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修谱过程更是艰辛,筹募资金,跨县、市,甚至跨省走访、考证,资料的收集辩析,缀合整编,都需要大量的辛劳付出。简单同志作为70后生人,倡修主修家谱,有知识,有活力,付出的艰辛也不少,最终修谱难和家谱热还是在余氏族人中实现了一致。还有一点,余氏宝派家谱是一部相对独立规模不大的宗谱,共六百多人,相比上万人、几万人或十几万人的族谱来说,也有很多优势,对那些乐于修谱又苦于找不到族谱,溯不清源流,或觉得修谱繁琐,修谱难的人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据说在南方就有80、90后年轻人创修祖孙五代、四代近亲小家谱的现象,最小的家谱就三代21人,小家谱可以详细记录每个家庭,对家庭成员影响更大,同样可以传承家族文化。</p><p class="ql-block"> 当然,余氏宝派已经传三百多年,十四代,三修家谱,仍能将家庭人物的简历或传记介绍的非常详实且配有照片,这在大谱中是很难做到的,且女丁入谱,包括嫁入女子,嫁出女子,信息都非常完整。因此,从修谱人的年轻化趋势、到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以及观念的更新等都让人让看到了修谱热还会升温,家谱文化传承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人往往年轻时,正追梦打拼,可能对家谱不会有太多的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沉淀,家庭的变故,慎终追远和根亲意识会逐渐增强,特别是在外游子,往往家谱中的一个名字,一段家乡景观的介绍,都可能会深深触动他思亲思乡的强烈情感。</p><p class="ql-block"> 诗经云:“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着,谓我何求,”每个人的乡愁可能只有他自己能读懂,而家谱正是他寻根的依据、乡愁的载体,通过家谱可以让自己、家庭、血脉在后人中留下印记,让家族的历史延续下去,精神财富得到传承,让生命在家族的传承中得到延续。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热爱家谱文化,参与或组织编修家谱族谱,让家谱文化的正向能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