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 辽宁省诗人之家(博雅)授课讲座(230总期)

王英

<p class="ql-block">秦汉礼网名月白风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博雅诗词学会副会长,退休中学高级教师。在国家十二五“创建书香型校园提升师生品位”课题组承担科研项目,有诗词集《牧笛》出版,作为校本教材,另有《汉礼诗词曲赋辑》编辑成书。诗词作品刊载于《诗词月刊》《辽西文学》等刊物,并在中华诗词学会组织评比的抗疫诗词大赛中获奖。</p> 主    讲   老   师   秦   汉   礼 <p class="ql-block">古典诗词,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其字数精炼、构思精巧、内容精深而博得人们的喜爱。从古至今,诗词,一直在文学艺术上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专门的诗词著作之外,我们翻开古典名著,欣赏优美文字,其中的许多至理名言,精妙故事情节,也凝聚着许多经典名句,以此来激励读者,了解故事梗概,把握作品主旨,简练精要,为作品增辉。说到典故,诗词欣赏经常接触,诗词创作经常用到。简练的文字,精美的妙句,生动的故事,深邃的哲理,风趣的神韵,含蓄的表达,为诗词创作提供了营养,也让在诗词殿堂中徜徉的人享受到美妙情趣。</p> 一    什 么 是 典 故 <p class="ql-block">《辞源》说: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p><p class="ql-block"><b>(一)古代故事</b></p><p class="ql-block">1 是指有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故事:一笑千金,一字千金,一言九鼎,一鸣惊人…… 2 是指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夸父逐日,牛郎织女,愚公移山,嫦娥奔月…… 3 是指带有宗教色彩的故事:醍醐灌顶,三头六臂,六根清净,刀山剑树……</p><p class="ql-block"><b>(二)有来历的词语</b></p><p class="ql-block"><b></b>多是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和文人说过的话和诗词名句。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览众山小。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指鹿为马,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上所举只是简单的例子,成语典故,浩如烟海,难以计数。 以下所涉,也只是举例子。</p> 二   用 典 的 作 用 <p class="ql-block"><b>1 语言简练,</b></p><p class="ql-block">(1)杜甫:《望岳》</p><p class="ql-block">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p><p class="ql-block">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结尾句,化用《孟子。尽心》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杜甫并不是要登上泰山极顶,很有在诗坛创立王朝,登上顶峰的志向。他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2)李贺:《致酒行》</p><p class="ql-block">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p><p class="ql-block">主父西游困不归, 家人折断门前柳。</p><p class="ql-block">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 天荒地老无人识。</p><p class="ql-block">空将笺上两行书, 直犯龙颜请恩泽。</p><p class="ql-block">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p><p class="ql-block">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p><p class="ql-block">借用多处典故,使内涵丰富。《楚辞 招魂》,抒发自己落魄不得志,壮志难酬,期望鸡鸣日出,天地清明。引西汉名臣主父偃,写困顿不归的处境。引马周昔作新丰客,写唐朝初年寒门的马周,不受赏识,受尽冷遇。后来替别人写奏章,才被发现,受到唐太宗赏识,一跃成为重臣。更有趣的是,因为这首诗中“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句,又成了后人引用的典故。一首诗,几个典故,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2 借古抒怀</b></p><p class="ql-block">(1)李白:《行路难》</p><p class="ql-block">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p><p class="ql-block">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p><p class="ql-block">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p><p class="ql-block">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p><p class="ql-block">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p><p class="ql-block">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p><p class="ql-block">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各用一个典故,一个说西周时姜尚没遇到周文王时,曾在蟠溪钓鱼;一个是说伊尹见到汤之前梦到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两句合在一起,表示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结尾句,化用《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少文高尚不仕,悫年少,问其所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借用宗悫的典故,表达自己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这句也成了后代推崇的一句名言。</p><p class="ql-block">(2)陶渊明《乞食》:</p><p class="ql-block">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p><p class="ql-block">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p><p class="ql-block">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p><p class="ql-block">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p><p class="ql-block">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p><p class="ql-block">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p><p class="ql-block">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p><p class="ql-block">“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引秦朝末年,韩信发际之前的窘境,和当时的言辞,抒发自己情怀。</p><p class="ql-block"><b>3 增强内涵</b>,</p><p class="ql-block">(3)白居易《放言之二》:</p><p class="ql-block">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p><p class="ql-block">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p><p class="ql-block">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p><p class="ql-block">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p><p class="ql-block">颈联通过引用两个历史典故,周公的大忠和王莽大奸,如果都过早去世,那么忠贞奸伪就没法证明了。借助其中蕴含的道理,表达自己的感想,使诗句丰富了内涵,加深了哲理。增加了厚度。 </p><p class="ql-block"> <b>4 意思含蓄</b></p><p class="ql-block">(4)李白:《宣州谢眺楼鉴别校书叔云》</p><p class="ql-block">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p><p class="ql-block">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p><p class="ql-block">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p><p class="ql-block">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p><p class="ql-block">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p><p class="ql-block">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浇)愁愁更愁。</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p><p class="ql-block"> 暗用《史记。货值列传》中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说脱去官服,不受拘束的意思。这里既有求官不得的苦闷,也有愤然隐居江湖的无奈。</p><p class="ql-block">(5)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含蓄表达,即使思乡心切,也要建立像汉朝大将军窦宪一样,在燕然山战败匈奴,建立功勋,勒碑疆场。典故用得含而不露,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又有年纪衰迈的慨叹。</p><p class="ql-block"><b>5 引人联想</b></p><p class="ql-block">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p><p class="ql-block">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p><p class="ql-block">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p><p class="ql-block">下片:用《晋书 张翰传》的典故。吴郡也就是今天的苏州,西晋时张翰在洛阳为官,听到秋风,看到秋色,想起在家乡常吃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勾起馋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意思是人生可贵的的是舒适自在,无拘无束,怎么能为了功名爵位,而让自己受拘束,远在千里之外而不能品尝家乡的美味呢?于是辞官,驾车还乡。而辛弃疾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恰恰表达怎能为了舒适生活,而忘记了恢复中原的壮志雄图。词中没有追求安逸,却有自己不受重用,满腔爱国之才无以施展的郁闷。用《三国志。魏书。陈登传》的典故。《世说新语》中三个典故,引发丰富联想,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p><p class="ql-block"><b>6 形象生动</b></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安定城楼》</p><p class="ql-block">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p><p class="ql-block">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p><p class="ql-block">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p><p class="ql-block">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p><p class="ql-block">尾联化用《庄子 秋水篇》中的故事,猫头鹰抓着死耗子,当美餐,还怕凤凰鸟夺走,其实,凤凰鸟根本就不屑。表达自己志趣高远,讽刺小人们的忌妒排挤。</p><p class="ql-block">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p><p class="ql-block">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p><p class="ql-block">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p><p class="ql-block">颔联两句诗各用一个典故,蕴含两个故事。一个是晋朝向秀怀念好友嵇康和吕安的故事,一个是《述异记》中的故事。晋朝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小童在下棋,就在旁边观看,一直到棋局结束,要离开时,发现手中的斧子柄已经腐烂了。回到家,自己的父母和同辈的人都已死尽,一盘问,眼前的人都属于自己的后代了。用来说明世事沧桑,恍如隔代的感觉。增加了诗意的趣味性。以上说用典的六方面作用。当然,还有其他。主要说这些。</p> 三   用 典 的 条 件 <p class="ql-block"><b>1 严守原意 </b></p><p class="ql-block"><b></b>所说的典,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确定,含义确定,哲理确定,运用时必须遵循原意。不能以个人的感受强加另一种意思,如果用了,必然影响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曲解原意也是不允许的。</p><p class="ql-block"> <b>2 情境相符 </b></p><p class="ql-block">即使遵从了愿意,在运用时也要创设情境,使典故含义与所写诗词情调氛围统一。真正让典故在诗词中焕发活力,诗词因典故而增添韵味。</p><p class="ql-block"> <b>3 把握基调</b></p><p class="ql-block"><b></b>典故中的感情基调,要审慎把握。正义、 健康、符合道德标准与邪恶、低俗、违背道德标准,在褒与贬,赞与讽的分寸上,要尺度分明。沆瀣一气,只能是势力小人,狐朋狗友的结合;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也只能是有志者的自我激励。 </p><p class="ql-block"><b>4 恰到好处 </b></p><p class="ql-block">就是把用典的作用体现的准确,合理。作品中典故安排的位置,出现的数量,读者的理解程度,与作品的契合分寸,都觉得舒服而自然,既水到渠成,又画龙点睛。也就是常说的水中加盐。增加了味道而不漏痕迹。</p> 四  用 典 的 禁 忌 <p class="ql-block"><b>1 忌生涩冷僻</b></p><p class="ql-block">诗词,是让别人欣赏的,通俗中见新意,推敲中见功力,遣词中求雅趣,情理中显情操。如果用典时过分生涩,让人觉得佶屈聱牙,那就不值得。 </p><p class="ql-block"><b>2 忌用典过多</b></p><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首先是自己语言运用的锻炼,借助语言抒发感情,揭示道理。适当运用典故,能使诗词增色,增味,增内涵。但用的过多,势必占了文字篇幅,更何况为了引入典故,还要铺垫,语境。总不能欣赏一首诗词时,让人在典故中前思后想,在历史的浪花中游泳吧!用的过多,过滥,就会被被人指责为掉书袋。 </p><p class="ql-block"><b>3 忌另赋新意</b></p><p class="ql-block">典故,是历史留下来的,基本含义是确定的。而且世代相传,共同遵循。不能因自己的理解角度,而改变原有的含义的内涵。如果作品中有交代和过渡,原意有些微变化,也许别人接受;但完全改变,是行不通的。 </p><p class="ql-block"><b>4 忌自造典故</b></p><p class="ql-block">典故,之所以称为典,首先是常道,准则;制度,法则;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是历史形成,是社会认可的。有的人作诗词,就想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定个典故,,怕人不理解,自己作注释,恐怕不行,最起码社会上要出现过,有传播的情况。</p> 五   典 故 与 怀 古 的 关 系 <p class="ql-block">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以怀古为题的作品,诗词作者登临历史遗迹,缅怀历史人物,追忆历史风云,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用诗词记录下来。这其中涉及的历史人或事,也留下许多带有典故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1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 class="ql-block">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p class="ql-block">这首词,连用六个典故,被人指责为掉书袋,我不赞同。辛弃疾登临北固亭,看眼前景,抒怀情,所用的典故有四个与北固亭及附近场景相关,这正扣住怀古内容。而另外两个,也与词人的处境和抱负相关。“封狼居胥”,虽然表面写刘义隆北伐失败,实际也有辛弃疾想建立汉朝霍去病一样战功的雄心。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正是抒发了自己年老心不老,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六个典故,从吴主孙权,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汉朝大将霍去病,北魏拓跋焘,战国时廉颇,每个人都曾叱诧风云。这与词人的胸襟抱负紧密相关。地点与人物,都统一。所以说,辛弃疾这首词的用典,是精妙恰当的。</p><p class="ql-block">2 李商隐《贾生》</p><p class="ql-block">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p><p class="ql-block">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不属于用典,是直接怀念古人。妙在题目说贾生,实则评皇帝,似乎重视贤才,实则不关心民生。</p><p class="ql-block">3 毛泽东的怀古诗和用典,有着独特之处,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远在故人之上。毛泽东《菩萨蛮 黄鹤楼》</p><p class="ql-block">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p><p class="ql-block">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p><p class="ql-block">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p><p class="ql-block">黄鹤楼,是历史遗迹,从唐朝崔颢开始,就有登楼感怀诗。然而都是些个人伤感。唯有毛泽东,登楼看到的,不仅仅是黄鹤楼,而是整个中华大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尽收眼底。感受到是时局的危难,“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抒发的情怀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忧虑的是国家前途命运。 </p><p class="ql-block">《浪淘沙 北戴河》</p><p class="ql-block">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怀古中运用典故,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典故。同样是秋,没有封建文人的伤感岁月无情,伤感个人命运。抒发的是对打渔船的忧虑,“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领袖对人民的牵挂,一语道出!尤其是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多么自豪!曹孟德东临碣石,看到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毛泽东看到的是改天换地的新中国。 同样的景,同样的典故,情怀不同,味道不同。 </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欣赏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看看伟人运用典故的精妙之笔。</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用典故,不仅仅是用,而重在化。把古典巧妙融入自己诗中,进而赋予时代精神,提升古典的品格,上升到新的层次,更有启发意义。这首诗大家熟知,一首诗中巧妙化用四个典故,自然天成,寓意深刻。既彰显伟人的博览群书,又揭示伟人深邃的思想,又把古典赋予新的涵义。我们欣赏一下。“虎踞龙盘今胜昔,”最早出现于晋代张勃的《吴录》记载,刘备曾使诸葛亮到建业(今天的南京),诸葛亮看到秣陵山势,感叹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因此有了“虎踞龙盘”的成语,来形容南京地势险要。而在毛泽东眼里,即使南京城再坚固,在解放军面前,也会改天换地。一个“今胜昔”,多么有气势,多么自信! “宜将剩勇追穷寇,” 本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列出的用兵打仗的八条基本原则之一。穷寇勿追,是孙子提出的重要战术原则之一,而毛泽东却反其意而用之,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最后胜利。“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总结了秦末楚汉相争中,项羽的惨痛教训。本来可以乘胜追击,打败刘邦。可是项羽置范增的忠言而不采纳,却听信了项伯的建议,而错失良机,导致兵败灭亡。伟人告诫全党全军,不能对敌人怀有仁慈之心,否则前功尽弃。“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这里是李贺对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搬迁金铜仙人的典故,而生感慨,写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揭示自然无情,人类有情,对社会变迁无限感慨。而毛泽东却又有更新更深的思考,自然虽然无情,但我们对于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探索是坚定地,一定能实现,因为让人人幸福,社会安定才是人间正道。这里最妙的是典故的重叠运用。李贺因金铜仙人搬迁而引出典故;毛泽东引李贺的名句而作为典故,一个典故,几重意义,耐人回味。从毛泽东运用典故,给我们一个启示,典故不是生硬的搬用,不是仅仅为诗文作装饰,而应抓住意趣,赋予新意,给人启发,才是活用、巧用,为诗词增辉添彩。今天的课,就说到这里,就是个人的一点理解,没什么新意,期待有争论,共同探讨,以利提高。</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的陪同,今天就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秦汉礼老师是古典诗词的专任教师,教学中积累富厚的实践经验。《谈谈诗词中的典故运用》,是在掌握格律诗基础知识完备的情形下的提高创作而探索的路径和实践总结。知识储备丰厚,引经据典,融汇贯通,收获新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备课、授课辛苦!感谢!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