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妈妈给我做棉鞋

夏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的针线活做得好,特别是做棉鞋的手艺,在我们大杂院很有名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记得,儿时我们晚上躺下后,时常看见煤油灯下,父亲伏案写材料,母亲紧挨着父亲做针线活。一盏煤油灯把父母相依而坐的情景打在石灰墙上,成了一幅温馨的黑白画。那幅画永刻于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兄妹的衣裤都出自母亲之手。除了衣裤, 全家的被子、鞋帽都由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针线活中,母亲最拿手的当属做棉鞋。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棉鞋要好几道工序。母亲总是把平时积攒下的碎布块、旧衣裤,都收集起来,搓洗得干干净净,晒干晾透。然后找来一扇门板,门板上铺一层布,把早已熬制好的糨子均匀地涂抹在布面上,接着把碎布块拼凑在一起粘上去,再抹上一层糨子。 这样反复粘贴四至五层,再用指尖轻轻地涂抹碎布面,使布面整齐光滑。最后把门板置于通风处,待布壳干透之后,裁剪出大小不一的鞋底儿,再用白布条沿边。 这样的鞋底耐穿好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就是纳鞋底。母亲在纳鞋底时, 左手紧握鞋底,右手捏针,在顶针的助推下,针没入鞋底大半截,抓住针头,顺势一拉,“哧”一声,线便穿了过去。纳好一双鞋底,需要几天工夫。母亲纳的鞋底针脚密,横看竖看都成行。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用黑灯芯绒做好鞋面,白粗布做底面,上等棉花做夹层。最后把鞋面缝在鞋底上。缝鞋时,母亲先在脚尖处缝两针,再在脚后跟处缝两针,固定鞋样子, 这样缝出的棉鞋才严丝合缝,结实好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鞋保暖舒适,轻便无异味,是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儿时严冬防寒的必备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十多年前,我生了一场重病,病后畏寒,刚入秋便早早穿上厚衣服。一次去看望母亲,母亲紧盯着我的鞋子,叫我把鞋垫取出来。她仔细看过,问:你穿41码的鞋吧?我点头称是。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一个周末,我带上儿孙到父母家。 刚走到楼下,隐隐约约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面粉加水,文火熬制糨襁子时发出的麦香味。好多年不曾闻到这种味了,现在的人家谁还会用这种糨子粘贴物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推开家门的瞬间,糨子的味道迎面而来, 母亲正戴着老花镜手持剪刀拆剪旧衣物。 见我进来,她忙说:“来得正好,做好了一双棉鞋,拿回去吧。你那皮鞋笨重不保暖。这是我专门买的纯棉布做的正背面, 中间夹层是从纯棉旧衣裤上拆剪下来的, 鞋底也比以前多贴了几层布,鞋面是你儿时最喜欢的灯芯绒。你穿上暖和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妈妈亲手做的肯定舒服。没以前纳得好了,要是觉得土气,你就把鞋放在办公桌下,穿着办公暖和些。”父亲一边打趣,一边用排笔刷把糨子均匀地刷在布壳上,老花镜都快从鼻梁上掉下来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接过母亲递来的棉鞋认真看着, 鞋底和鞋面比儿时的厚一些。“妈,您做前怎么不告诉儿一声。您70多岁了,还要为50多岁的儿子这般辛苦,我于心何忍!”母亲笑道:“你再大也是我儿子, 妈为儿做点事,不是理所当然的!”父亲在一旁接着说道:“你妈妈特地在棉鞋样品店选好样品图纸,还把自己的镜片度数加大了50度。这双棉鞋足足用了一个月才做好。”我捧着棉鞋,泪水早已涌了出来。 一年的时间里,老两口一起不动声色地又为我做了3双棉鞋。母亲叫我家里放一双, 办公室放一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几年的调养,我的病渐渐好转, 不再畏寒,可母亲却离我而去。我把未穿的两双棉鞋珍藏起来,每当想念母亲, 我就拿出来仔细看看。每年寒冬,我总会特地穿上几天母亲做的棉鞋,享受着母亲对儿子的呵护和疼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