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草诗词探源 韩庆平

雪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草,这一古老的民间游戏,在诗词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探寻斗草诗词的源头,能让我们一窥古人的生活风貌与文化情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草诗词的兴起,与斗草习俗的发展息息相关。斗草习俗起源有多种说法,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与中医药学相关。远古时期,人们就有端午采药的传统,在采集百草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以草相斗的娱乐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斗草已成为端午的重要民俗,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这一时期可视为斗草习俗的成型阶段,也为斗草诗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西施在吴宫斗草嬉戏,虽未见当时的诗词记录,但这一故事反映出斗草活动在宫廷的出现,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埋下伏笔。至唐代,斗草成为流行的娱乐活动,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皆热衷于此。这一时期,斗草开始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词作品中,如崔颢《王家少妇》中的“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描绘出女子为斗草连妆都顾不得化的情景,展现出斗草在民间的风靡程度;白居易《观儿戏》里的“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则生动地刻画了儿童斗草时欢乐的场景。这些诗词表明,斗草已从单纯的民间游戏走进文人视野,成为诗词创作的素材,标志着斗草诗词的初步兴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是斗草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斗草之风更为盛行,不仅在端午,春社、上巳、清明等节日也都有斗草活动。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与斗草相关的佳作,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斗草诗词的内涵。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玩法,在诗词中皆有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斗,规则大抵是双方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如车前草,其叶长且坚韧度高,是斗草的好材料。双方将草茎相互交叉结成“十”字状,各自持己端向后用劲拉扯,以草茎断者为负、不断者为胜 。虽未见专门描绘武斗的经典诗词,但从一些诗词的描述中可想象其场景。例如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诗中虽未直接描写武斗过程,但“青枝满地花狼藉”的场景,让人能联想到孩子们在激烈的武斗中,草茎折断、花草散落一地的热闹画面,展现出孩子们参与斗草武斗时的欢快与投入。</p> <p class="ql-block">文斗则更具文化韵味,它需要参与者具备丰富的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玩家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类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是赢家 。众多诗词对文斗有着精彩呈现,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便是其中典范:“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词中虽未详细描述文斗中对花草名的过程,但通过“巧笑东邻女伴”“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生动展现出少女们参与文斗获胜后的喜悦,让人能感受到春日里文斗氛围的欢快与活泼 。再看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对香菱等人斗草的描写:“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蕙’ 。”这一情节将文斗中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的场景鲜活地展现出来,“观音柳”对“罗汉松”,“姐妹花”对“夫妻蕙”,体现出参与者丰富的植物知识与巧妙的应对能力,也反映出文斗在当时生活中的存在与趣味。李清照在《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里提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寒食天里女伴们斗草嬉戏,词人虽未点明是文斗还是武斗,但结合整首词营造出的文雅氛围以及女伴们参与斗草的情景,很可能是文斗。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女伴们以文斗为乐,既展现了她们的才情,又为春日增添了几分雅致 。诸多宋代文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斗草诗词的内涵,或描绘节日里斗草的热闹场面,或展现人们参与斗草的欢快心情,或借斗草抒发个人情思,斗草诗词在宋代达到了艺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明、清三代,斗草习俗依旧流传,斗草诗词也时有创作。如明代杨慎著录黄子常的斗草词《绮罗香》,从“绡帕藏春,罗裙点露,相约莺花丛里。翠袖拈芳,香沁笋芽纤指”等词句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女子们相约在花丛中斗草,以帕藏花、罗裙沾露、纤指拈芳的美妙场景,充满了春日的浪漫与情趣 。康熙年间《百戏竹枝词》中的《斗百草》一诗“一带裙腰绣早春,踏青时节小园频。斗他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诗前注说“古人已有此戏,以吉祥而少见者为胜。闺人春日为之” ,反映出这一时期斗草在闺阁女子中的流行,且斗草以吉祥少见的花草为胜的特点。这一时期斗草诗词虽不及唐宋时期繁盛,但仍从不同方面延续着斗草这一民俗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且随着时代变迁,斗草在成人娱乐活动中逐渐式微,但在儿童间仍较为流行,在诗词中的呈现也更多地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草诗词从起源到发展,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多个时期,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民俗文化的生动记录。这些诗词让后人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人在斗草游戏中的欢乐,体会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与文化氛围,成为连接古今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