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8日上午,我们一行十八人踏上了韶山冲这片红色热土。初秋的湖南烈日炎炎,却挡不住我们朝圣般的虔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也是他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下车后当地导游为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枚毛主席像章,铜质徽章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手指抚过徽章上微微凸起的纹路,仿佛触摸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队友们相互配带时,看着光彩照人的主席像章,心中满是激动和喜悦。</p> <p class="ql-block"> 跟随着导游的脚步,聆听着主席铜像从北京请到韶山冲的传奇故事,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站在毛泽东雕塑广场前,仰望那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雕像,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依次向雕像敬献花篮,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敬仰。</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徒步前往毛泽东故居。乡间的小路洁净而宁静,右侧青山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左侧稻田绿浪翻滚,丰收在望。拐过一处山洼,一潭清澈的池水映入眼帘,池塘串连成三处,虽已进入初秋时节,但靠近故居的池塘内,满塘荷植枝叶茂盛,星星点点的荷花依然盛开,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青山环抱,绿水传情,毛泽东的故居就掩映在这片绿树丛中。由于参观朝圣的人员众多,我们排在长长的队伍中,迈着碎步在回廊中穿行了40多分钟,终于得以近距离瞻仰这位伟人的诞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 故居是几间茅草土房,简陋而朴素,屋内光线极差,有些阴潮。父母的寝室,毛泽东和弟弟的寝室,除了简易的桌椅和床铺外,别无他物。褪色的蓝粗布帐子、竹篾编的床板、墨迹斑驳的书桌……我伸手触碰凳面,粗糙的木质纹理硌着掌心。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间灰暗的屋子,孕育了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站在屋内,我仿佛看到了少年毛泽东在这里读书、思考、成长的身影。他的童年并不富裕,但他的志向却比天高,比海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少年毛泽东曾作《五古·咏井》一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以物寓人,表达了他对私塾教育封闭刻板的不满,也展现了他渴望突破束缚、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远大志向。他不愿做井底之鱼,而是渴望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遨游于更广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和尚月性的《题壁》诗留给父亲,表达了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更体现了他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他立志走出乡关,学有所成,甚至不惜埋骨他乡,这种胸怀和胆识,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毛泽东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站在故居前,我仿佛看到了少年毛泽东的身影,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在这里埋下了改变中国的种子。他的志向、他的胸怀、他的坚定,都深深地感染了我。</p> <p class="ql-block"> 回望韶山冲,午后的朝阳将故居染成了鎏金的画卷。那株见证伟人成长的古樟依然苍翠,枝桠间仿佛还回荡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当新时代的晨光洒满神州,这火种必将化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让“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盛世长卷,永远续写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