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引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宴饮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社交方式,但其内核却因时代而异。想必不少人参加过很多宴会,不管是工作宴、婚宴还是朋友聚会,大都给人留下沉闷的印象,往往缺乏意趣。有的低头刷手机,有的打游戏,有的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推杯换盏之人越来越少,以茶代酒之辈越来越多;不见亲戚间“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絮语绵绵;难寻朋友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畅谈热络 酒酣散场时,没人记得席间说过几句真心话。不由地让人想到和向往古人那些趣味盎然的宴饮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的宴饮从不局限于"吃喝"二字,而是衍生出投壶、赋诗、藏钩等丰富游戏,这些游戏如同棱镜,折射出古人对礼仪的坚守、对才情的珍视、对互动的热忱。反观当下,宴饮沦为功利场:劝酒声盖过欢笑声,交易谈判取代真情交流,手机屏幕隔绝了面对面的温度。透过诗文中的宴饮游戏,我们既能窥见古人"乐而不淫"的生活情趣,更能照见今人在快节奏社会中遗失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礼仪与竞技:投壶中的君子之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投壶是古人宴饮中最具仪式感的游戏,它脱胎于射礼,却以更温和的方式诠释着"礼"与"乐"的平衡。《礼记·投壶》详细记载其规则:宾主分站两侧,以箭矢投壶,中者为胜,负者罚酒。看似简单的竞技,却暗含对心性的锤炼——投壶时需凝神静气,既不能因求胜而失态,也不能因失利而愠怒,恰如《论语》所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里的"射"即指投壶。文中"觥筹交错"的热闹与"射者中"的专注形成奇妙张力:众人既沉浸于游戏的竞技性,又不失宴饮的和乐氛围。明代程通《投壶》一诗更细致刻画:"佳客乘闲兴味清,投壶深院响铮铮。飞梭跃矢心身正,定鼎论筹揖让明。"诗中"心身正""揖让明"二语,点出投壶的精髓——胜负之外,更重姿态的端正与对对手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游戏中的礼仪感,恰是古人生活情趣的底色。他们将日常行为视为修身的延伸,即便在宴饮嬉戏中,也不忘"发乎情,止乎礼"。投壶的箭矢没有锋芒,却能丈量出参与者的风度;罚酒的杯盏盛满的不是醉意,而是对规则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巧思与意趣:宴饮中的妙对之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联是古人宴饮时的心头好,其文字简洁却能包罗万象,寥寥数语间尽显文人雅士的巧思与生活意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才子唐伯虎与挚友张灵曾相约郊外踏青,行至一家酒肆,杏花掩映下青帘高挂。二人入内饮酒,几杯竹叶青下肚,张灵醉眼朦胧,瞥见唐伯虎东倒西歪的模样,忽灵光一闪,击箸吟道:“贾岛醉来非假倒!”此联妙在谐音双关,贾岛是唐代苦吟诗人,其名谐音“假倒”,既点出唐伯虎醉态“非假倒”,又暗合文人风骨。唐伯虎闻言,酒意顿醒三分,正踌躇间,忽见杯中酒尽,一滴未剩,当即拍腿大笑:“刘伶饮尽不留零!”刘伶乃魏晋“酒仙”,以《酒德颂》名世,其名谐音“留零”,既应和“点滴不剩”的豪饮场景,又与上联工整相对。张灵听罢,连呼“妙绝”。这副对联虽无一个“酒”字,却借贾岛、刘伶两位历史名人的典故与谐音,将醉态、酒兴刻画得淋漓尽致,尽显名士不拘礼法的狂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也常于宴饮时以对句为戏。有一次,乾隆说:“两碟豆。”纪晓岚对道:“一瓯油。”乾隆改说:“我念的是两蝶斗。”纪晓岚应对:“我念的是一鸥游。”乾隆又说:“我念的是林间两蝶斗。”纪晓岚又应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 。”巧妙的谐音转换,让简单的字词对答充满趣味。乾隆五十年于宁寿宫皇极殿开千叟宴,赴宴者有三千九百人,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出上联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六十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加上三七二十一岁,恰好一百四十一岁;七十岁为古稀,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再多一度春秋便是一百四十一岁,精准的数字对仗,尽显才思敏捷。君臣之间你来我往,不仅为宴饮增添了别样的文化氛围,也展现出对对联这一游戏的热爱与对联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才情与共鸣:赋诗中的风雅之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人宴饮从不缺笔墨纸砚,"分题赋诗""限韵填词"等游戏,将文学创作融入欢宴,让思想的碰撞成为最动人的下酒菜。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道:"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寥寥数语,道尽文人对"诗酒风流"的追求——若无诗句相和,再丰盛的宴席也索然无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游戏的妙处,在于将个人才情转化为集体愉悦。《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的宴饮赋诗:探春发起"海棠诗社",众人以海棠为题各赋一首,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技惊四座,众人击节赞叹;芦雪庵联诗时,湘云与黛玉"你一句,我一句",从"一夜北风紧"到"凭诗祝舜尧",将寒冬雪景吟成流动的画卷。这些场景中,诗歌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字,而是宴饮的"催化剂",让参与者在平仄对仗中心意相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富趣味的是"飞花令"——以某字为令,每人吟诵含此字的诗句,不得重复。如以"花"为令,便有"春花秋月何时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佳句流转席间。这种游戏考验的不仅是记忆力,更是临场应变的机敏,正如晏殊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巧思,在宴饮中,一句妙对便能让满座称叹,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物质享乐无法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机智与互动:藏钩射覆中的市井之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说投壶、赋诗偏于雅趣,藏钩、射覆则更具市井烟火气。这类游戏无需高深学识,仅凭机智与默契便能带来欢笑,是古人宴饮中最平等的娱乐。李商隐《无题》诗中"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便描绘了宴会上两种游戏同时进行的热闹:一侧是藏钩者的狡黠与猜钩者的急切,一侧是覆物者的神秘与射覆者的沉思,烛影摇红中,满座的笑声与酒气交融成最生动的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藏钩的玩法简单却充满悬念:一人将金属小钩藏于手中或同伴身上,对方猜测所在,猜错则罚酒。这种游戏的乐趣在于"藏"的巧妙与"猜"的惊险,正如李端《醉后赠冯姬》所写:"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红烛摇曳中,钩的位置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每一次猜测都伴随着屏息与哄笑,酒未沾唇,人已微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射覆则更考验联想力:将某物覆盖,让对方根据提示(隐语、典故或卦象等)来猜测。汉代东方朔曾在武帝宴上猜中"龙""蛇"等物,其推理之精妙载于《汉书》。文人玩射覆时,常以典故为线索,如以"曹操煮酒论英雄"暗指"青梅",以"文君当垆"暗指"酒"。这种游戏让知识变成趣味,让典故成为桥梁,即便贩夫走卒,也能在"猜"与"覆"中展现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今人之失:从"游戏宴饮"到"功利饭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比古人的宴饮游戏,今人宴饮的"无趣"愈发刺眼。当下的宴席,早已剥离了"乐"的内核,沦为工具性的社交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功利压倒情趣。商务宴饮中,"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潜规则取代了游戏的纯粹,劝酒词变成"我干了,你随意"的绑架,酒量成了"诚意"的度量衡。古人罚酒是"失礼者饮",今人劝酒是"不服者醉",酒液中浸泡的不是欢畅,而是焦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疏离取代互动。宴席上,手机屏幕隔绝了眼神交流,朋友圈的点赞比对面的笑容更重要。古人藏钩时的"隔座送钩",是跨越距离的互动;今人宴饮时的"隔桌刷手机",是咫尺天涯的冷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物质淹没精神。满桌珍馐却无人细品,鲍参翅肚的奢华抵不过古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清欢。古人在投壶中品味礼仪,在赋诗中涵养性情,今人在饭局中计算得失,在酒酣后留下空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周作人的感叹:"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古人的宴饮游戏,恰是这种"无用之用"——它不能带来功名利禄,却能让生命在仪式感、才情共鸣与互动欢乐中舒展。而当今人将宴饮简化为"收礼+吃饭+办事",实则遗失了生活最本真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投壶的礼仪到赋诗的风雅,从藏钩的机智到射覆的趣味,古人的宴饮游戏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生活图景:他们在规则中坚守风度,在文字中寻找共鸣,在互动中品味人情。这些游戏不是宴饮的点缀,而是生活态度的写照——以郑重之心对待平凡,以诗意之眼观照日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当下,我们或许不必复刻投壶、藏钩的形式,但亟需重拾古人的生活情趣:在宴饮中少一些功利计算,多一些真情互动;少一些物质堆砌,多一些精神共鸣。正如古人在箭矢投出时的从容、在诗句吟出时的快意,唯有让心灵参与其中,宴饮才能回归其本质——不是为了"吃什么",而是为了"和谁一起,如何度过这一段慢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