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4-28 <p class="ql-block"> 翻开2012年的相册,印度之旅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影像,一经触动,便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泰姬陵的洁白、斋浦尔天文台的古老、琥珀宫的辉煌、莲花寺的静谧,一帧帧在眼前流转,竟如昨日般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泰姬陵</p><p class="ql-block">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爱妃建造的白色大理石陵墓,以对称设计和日出光影变幻著称。</p> <p class="ql-block">泰姬陵自不必说,那座用大理石和爱情砌筑的建筑,远看近观皆是不同风致。远望时,它在日光下泛着柔和的乳白色光芒,倒映在水中,宛如天上宫阙坠入凡间。近观则见其精雕细琢,每一处花纹都诉说着沙贾汗对慕塔芝玛的深情。游人如织,却无喧哗之声,大抵是被这超越生死的爱恋所震慑,不由肃然。我立于陵前,忽觉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在此等宏伟的情感面前,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侵删)</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侵删)</p> <p class="ql-block">二、阿格拉堡</p><p class="ql-block">红砂岩建造的莫卧儿王朝皇宫,与泰姬陵隔河相望,可俯瞰全景。</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侵删)</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侵删)</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侵删)</p> <p class="ql-block">印度友人最喜欢与我们拍照。他们不论男女老幼,见到外国游客便笑脸相迎,大方请求合影。起初我们颇觉诧异,后来才知这是印度人的热情好客之道。照片中的印度人,眼睛明亮,笑容灿烂,毫无矫饰。他们喜欢簇拥着我们,比着胜利手势,仿佛我们是久别重逢的老友。这种毫无保留的友善,打破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让人感受到跨越国界的人情温暖。</p> <p class="ql-block">三、粉红之城斋浦尔</p><p class="ql-block">斋浦尔是印度的明星城市,为世人瞩目的标志性景点有风之宫、简塔·曼塔天文台、城市皇宫、琥珀堡、水之宫殿等等。</p> <p class="ql-block">1.斋浦尔风之宫</p><p class="ql-block">印度最著名的宫殿是斋浦尔的风之宫,以其独特的953扇蜂巢状镂空窗户和标志性粉红色砂岩立面闻名,是印度建筑史上的杰作与斋浦尔“粉红之城”的核心地标。</p> <p class="ql-block">风之宫建于1799年,位于拉贾斯坦邦斋浦尔旧城中心,专为王室女性设计,使其能通过窗户观察外界活动而不暴露隐私。</p> <p class="ql-block">2.简塔·曼塔天文台</p><p class="ql-block">别有一番趣味。那些奇形怪状的砖石结构,原是古人观测天象的仪器。Jai Singh二世王子于十八世纪建造此台,用意深远。我抚摸着日晷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热忱。他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星移斗转间寻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法门。今人凭借高科技设备,一按键盘便可知天文地理,却少了一份与天地直接对话的虔诚与耐心。</p> <p class="ql-block">3.城市皇宫</p><p class="ql-block">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旧城中心的古迹建筑群,是印度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迹之一,由王公萨瓦伊·杰伊·辛格二世于1728年始建,后经多代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建筑群包含月之宫殿、姆巴拉宫殿等多座建筑及8座城门,融合拉贾斯坦、莫卧儿伊斯兰和欧式风格,占地达旧城区四分之一面积,现仍为斋浦尔王室居所。</p> <p class="ql-block">部分区域改建为博物馆群,展示历代王室服饰、武器、银器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4.琥珀宫</p><p class="ql-block">琥珀宫立于山巅,需乘吉普车盘旋而上。宫墙采用奶白、浅黄与玫瑰红三色石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果真如琥珀般璀璨。宫内镜宫尤其令人惊叹,无数小镜片镶嵌墙壁和天花板,据说只需点燃一支蜡烛,便能映出万点星光。我想象着昔日的王公贵族在此宴饮歌舞,烛光摇曳,镜光闪烁,该是何等奢华景象。然而繁华终会落尽,唯余空殿迎客,教人顿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叹。</p> <p class="ql-block">5.水之宫殿</p><p class="ql-block">(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四、莲花寺</p> <p class="ql-block">德里莲花寺则呈现另一种风貌。这座巴哈伊灵曦堂形如一朵将开的莲花,纯白无瑕,不分教派,向所有人开放。入内需脱鞋,室内无一偶像,唯有长椅数排,供人静坐默思。我坐在其中,闭目凝神,但闻呼吸之声,竟有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宗教间的藩篱在此消弭,只剩下人类对神性的共同向往,简单而纯粹。</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五、花絮</p> <p class="ql-block">在印度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我目睹了一场古老而庄重的葬礼仪式。按照印度教的传统,逝者的遗体会被置于河坛上进行火化,最终将骨灰撒入恒河——这被视为通往解脱的神圣途径。尽管这种习俗在外来者眼中可能显得震撼,但对信徒而言,这是对生命循环与神灵敬畏的终极表达。出于对当地文化和逝者家属的尊重,我未拍摄现场,但那一刻对生死、信仰与文化差异的思考,已深深印刻在记忆中。这种跨越文化理解边界的体验,或许正是旅行的深刻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细思之,印度这个国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综合体。它既古老又现代,既贫穷又富足,既混乱又有序。街上神牛与摩托车并行,奢华酒店与贫民窟比邻而居,纱丽与西装相映成趣。这种矛盾却不令人感到突兀,反而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和谐。印度教义中的“梵我一如”观念,或许正是这种包容性的哲学基础——万物虽有别,本质却相同。</p> <p class="ql-block">与奥地利朋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重览这些照片,我忽然明白:旅行不只是空间的移动,更是时间的穿越。我们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边界,更是文化与人心的界限。印度之旅让我见识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从而反观自身,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记忆却如琥珀般将那些瞬间凝固。每当我翻看这些照片,印度那片神奇的土地便又一次在眼前鲜活起来。而那些印度友人的笑脸,至今依然温暖着我的心灵。旅行之美,大抵在于此——它让世界变小,让心胸变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