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课铃刚响,三年级的孩子们就像刚出笼的小鸟,呼啦啦涌向教学楼后的草坪。李明蹲在蒲公英丛前,手指轻轻拨开草叶,"看!它的后腿像弹簧一样!"他的喊声引来了四五个同学,围成一圈观察那只蹦跳的绿色蚂蚱。</p> <p class="ql-block">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特意设计的"课间自然观察"活动。自从发现孩子们总低头刷短视频,她便鼓励大家把目光投向校园里的花草虫鱼。现在,逮蚂蚱、追蝴蝶、数花瓣成了课间最热门的游戏。</p><p class="ql-block">"它为什么是绿色的?"扎羊角辫的晓雅捏着放大镜追问。科学课代表陈一诺推了推眼镜:"上周科学课讲过,这叫保护色,藏在草里不容易被发现。"他边说边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蚂蚱的简笔画,旁边标着"咀嚼式口器——吃叶子"。</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站在树荫下微笑着看着这一切。她知道,比起课本上的文字,孩子们亲手触摸过蚂蚱带刺的后腿,观察过它如何用强壮的下巴啃食草叶,这些体验会记得更牢。就像那只被放回草丛的蚂蚱,教育也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跳跃、去探索。</p><p class="ql-block">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的笑声惊起了几只蜻蜓。这堂没有课本的自然课,正在悄悄种下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