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在胡适“腰斩”《红楼梦》之前,没人怀疑过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程甲本是小说《红楼梦》的正本。</p><p class="ql-block">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他对西学研究颇深,为何一质疑《红楼梦》,大家就都信了?周汝昌自称是胡适的学生,一辈子沉溺于《红楼梦》不能自拔,如此痴迷者也可信?</p><p class="ql-block">程伟元、高鹗在程甲本、程乙本序言中说得很清楚了,后几十回是搜理整理出来的,现在要公开出版发行——想一想,如非原著,当时的读者不会发问吗?</p><p class="ql-block">小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乾隆年间发行,说明什么?首先,肯定不是悼明之作,否则程伟元、高鹗敢整理成书?要知道,就现代人哪点文字知识,是定然不如当时文人雅士的,何况那些清廷的士大夫?</p><p class="ql-block">所以,把小说的意义任意拔高是不妥的。小说曾名《石头记》、《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确实名不副实,不如《红楼梦》:红楼者,官宦世家也;由盛及衰,梦一场也。这样说,小说是家族兴衰史,与改朝换代无关。</p><p class="ql-block">即便作者是曹雪芹,说的是江南织造曹家的事,清廷抄没曹家也未赶尽杀绝,何来曹雪芹会写尽之说?</p><p class="ql-block">质疑后四十回的人无非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是小说前面伏笔,已说明人物命运:如林黛玉的“玉带林中挂”,意思她是上吊自尽而亡——仔细想一想,这符合林黛玉的性格吗?为什么小说至始至终说林黛玉身子弱,长期幽怨服药?难道不是指向她病绝而亡吗?怎么可能去上吊?这种死法也不符合她洁净的本性呀!</p><p class="ql-block">至于宝玉先是厌恶科举,后又去考试且得中,这就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哪个少年打小喜欢读四书五经?何况有那么多少女陪伴。人长大了,经历了婚姻和家庭变故,想了结自己的前缘,给父母及家人一个交待,如何不合理?尽管他谈恋爱的是林黛玉,可结婚的是薛宝钗,这到现在也多为社会现实,何况是封建时代?别忘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三,贾母既疼爱林黛玉,为何会选择薛宝钗?这更简单了,前者是一个外祖母对外甥女的感情,后者是一个家长对家族兴旺发达的选择,薛宝钗既世故又有财,如何不选呢?试问,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都不谙世事,贾家今后咋办?</p><p class="ql-block">第四,伏笔与成稿的关系。理论上,作者会按图索骥,照着前面设定的方向写作。可是,创作是一项随性而为的事,十年间,曹雪芹写书的心路历程也在发生变化,对笔下人物的命运把持也会重新审视,怎么可能完全一以贯之?如书名不是改了再改吗?</p><p class="ql-block">二是感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文笔高低不一。这个怎么说呢,一个人在青年时和中年时才情是不一样的,在小说创作前期和后期笔力也是不一样的,何况后四十回还有程伟元、高鹗补遗?我现在写作的力道同年轻时完全不一样,不是说我前面写得好现在写得差,而是创作的心境不一样,姚雪垠的《李自成》不也是这样的吗?</p><p class="ql-block">三是人云亦云使然。一个胡适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一个俞平伯先也这么说,后又反悔了,只有周汝昌坚持己见。于是,不少人跟着附和,理由不过如此。试问,没有程甲本、程乙本,有小说《红楼梦》吗?谁喜欢读一个有头没尾的前八十回或七十八回?另外,有谁的续作超越了程本《红楼梦》?</p><p class="ql-block">我最后想说的是,《红楼梦》就是一部通俗小说,所谓“红学”,是一些读书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我们读者大可不必尾随,没意义!</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