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之西双版纳基诺山寨

温柔的虎

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旅游时,我们参观了我国少数民族中被最后确定的基诺族人所居住的山寨~基诺山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进行民族调查时首次发现了居住在深山中的他们。1979年,国家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民族,从而结束了其作为“未识别民族”的状态。 ‌ 基诺族群,被称为“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现代社会的第56个民族”。现存的基诺族总人口约有贰万六千多人,分布在四十五个寨子里。我们参观了其中一个以基诺文化为主题的颇具代表性的山寨,这个山寨被确定为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于2006年6月1日正式开始接待游客。 基诺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被发现前,基诺人与外界完全隔绝。而“基诺”这个名字来源于基诺人的口头语言“舅舅”和“后代”的组合,意为“舅舅的后代”。之所以这样称谓,主要是因为基诺族还处于母系社会,女性占据主宰地位,每个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决定权都由该家庭中最年长的女主人决定,由舅舅辅佐。 基诺山寨坐落在热带雨林中,周围是参天大树和各种奇花异草。我们首先登上数十级台阶,穿过一个硕大的隧道型入口处;进入寨子后,导游带领着我们在一户村民家中做客。那户人家应该是村里的富户,拥有一栋很大的也颇有气势的双层竹木屋子,听一位女基诺人讲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女基诺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巴坡自然村寨,一般参观基诺村寨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讲解人以风趣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介绍了基诺族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服饰等,让我们时不时地开怀大笑。 听完讲解后我们便来到了村落中自由参观,只见一座座古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在基诺人的屋中,一层大都存放工具、饲养牲畜和储存粮食,二楼是一个大统间,作为居住、生活的场所。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那么自然,那么淳朴。 在山寨中,我们看到了创世女神阿膜腰北巨型石雕和祭祖先玛黑玛妞的塑像。在基诺语言中,“阿嫫”意为母亲,“腰”指大地,“北”象征创造,全名可译为“造大地的母亲”‌;基诺族以“舅舅的后人”自称,因玛黑、玛妞兄妹成婚繁衍后代,故舅舅在家庭中拥有很高的权威‌。 我们走走逛逛,找到了女性介绍人所说的五神柱。基诺族五神柱是基诺山寨景区内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集中展现了基诺族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在这些神柱上通常雕刻着山、水、鸟、兽等自然元素,象征基诺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原始宗教的传承‌。 我们在参观中遇到了不少生活在山寨中的基诺人,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相遇时总会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我边对着他们微笑致意,边好奇地观察着他们的服饰和装饰,发现每一件都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韵味。 然后我们又观看了一场设在太阳广场里的基诺歌舞及特技表演。基诺族的歌舞表演以‌大鼓舞‌为核心,融合了原始祭祀、神话传说与民族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呈现。舞者双手执槌,边击边舞,鼓点从缓慢祭祀节奏发展为狂野奔放的现代风格‌。 节目中还含有惊险刺激的喷火表演。演员将松香粉末包裹于特制的纸筒里,含于口中。吹气时粉末喷向火把,形成瞬间火焰,通过调整吹气角度和力度,使得火团由小而大、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其中有位演员拥有高阶技巧,在火团瞬间变大时又将火焰回收、吞入口中。此类的表演,我总感觉到有点不人道,一旦失误便将灼伤口腔。 游走在山寨中,四面观赏,热带雨林郁郁葱葱,各种不知名的植物长势旺盛,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站在基诺山寨里远眺,只见远处的山峦重重叠叠,连绵起伏,展开了一卷青灰色的长轴。似是几道淡墨般的轮廓,又象是在宣纸上作画的晕染笔触,显露出锯齿状的山脊。我忽然感觉那是大地隆起的骨骼,被风霜雪月雕琢成了此起彼伏的波浪。 在基诺山寨里,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雨林的神秘:需要几人合围才能丈量的千年望天树笔直地刺向苍穹,在头顶交织成翡翠般的大伞;阳光被筛成碎金,丝丝缕缕地射向大地;藤蔓如巨蟒垂落,盘根错节地匍匐在大树的底部;枝丫上结满了紫褐色的果子,不知是否能摘下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