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老侯的电话,我还真的没发觉北马巷岭西自然村的在嵌入岸里的一通修路碑。此路是在S302省道修之前东姚通往合涧的必经之路,只是此碑被后人砌于岸内,离地二米多高,你不仔细抬头看,真的发现不了。</p><p class="ql-block"> 1989年版《林县志》里小店乡北马巷村包括:北马巷、岭西、南庄3个自然村。《重修林县志》里东姚区北马巷包括:北马巷、李家西坡、南庄3个自然村。《乾隆林县志》里东姚乡山则西乡约北马巷包括:北马巷、南庄2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当地传说,明朝年间,有两名官吏骑马路过此地时,两马突然停下,齐向村庄张望。村民们感到很惊奇,便称村庄叫“马向”村。后来,有人分析是马嫌街道狭窄不肯过去。便又把村名称“马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分为南北马巷两个村,位于村北的称为“北马巷”村,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下午安空调回家途中经过此路,看不清碑上面的字。我没想到一位大姐就敢把梯子借给我抄阅碑文,奈何天公不作美,露着太阳竟然下起了小雨,我趴在梯子上细辨着碑上的字,手机屏有雨珠怎么也打不出字来。</p><p class="ql-block"> 此通碑名为《厥声载路》,碑文内容如下:只為義氣高百尺,故勒芳名壯千秋。色花嶺,東西兩鎮之要路也,山徑崎嶇,人行甚苦。古道嵬䃶,馬馳多阻,徃來動艱,步之思蹀躞,深不平之慮,此固為患於前,而亦為患於後也。幸本邨有王公諱雲,一者須起善念,廣出囊資,鳩羣工而平險,督大匠而成夷。王道平平,車聲聞鄰鄰之响。履道坦坦,馬鳥聽蕭蕭之斯。凹凸悉除,一日用力於仁矣,顛躓無患。百年不受其益歡,所以王邨父老咸相聚而議曰:"有美必著,有善必揚″。公之陰騭,真可流芳,勒諸頁䂥,以誌不忘,是為序!文童侯進修撰書,大清光緒叁拾貳年歲次丙午葭月中旬吉旦竪。</p><p class="ql-block"> “厥聲載路”出自《诗经·大雅·生民》,原句为“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聲載路”。但此通碑上的"路″字,我怎么看是"讠″右面一个"各″字呢?"厥声载路″,描绘的是人们欢歌笑语的声音充满道路,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此通碑文说今天东姚镇上庄村与桂林镇岭西村搭界为"色花岭",而不是今天岭西村人说的"东岭″!"东西两镇″指的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东姚镇和合涧镇,那个时候还没有小店镇。一七九一年以三井韩家食宿小店为依据,起名小店村。一九四二年小店村解放,属三井五区管辖。一九四四年林县全境解放,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一九五六年乡政府设在康街,称康街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乡政府移至桂林村,改为小店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撤社改乡,一九九四年撤县改林州市,又与一九九八年撤乡改镇,称林州市桂林镇。</p><p class="ql-block"> 《重修林县志》东姚区辖一百二十七村: "秦家坡、付家東溝、上土門、下土門、崔衔村、圪倒村、池坡村、棋梧村、井西溝、西門嶺、王家莊、南溝村、狼池村、西岡村、南罔后、羅捲村、北峪村、嶺西村、北马巷、南莊、南马巷、俞湾村、李家西坡、千家罔、侯家窑、南廟村、斗峪溝、桃河村、雷街村、李家窑、劉家迪、河西村、連家村、小辛莊、付家峪、王家窑、鳳落店、馬家莊、郝家莊、興泉村、南辛莊″都归东姚管辖。</p><p class="ql-block"> 此通碑文可以看出当年从东姚镇上庄经色花岭,"山径崎嶇,人行甚苦!古道嵬磯,馬馳多阻,往來動艱!″这也许就是马巷村来历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此通碑文说修路者为王云,查《王氏家谱》为十六世,七品衔。《东姚镇上庄族系》上庄村王氏始祖王海,后人称"石碾王″。明初自山西省壶关县西柏林村东迁河南林县东姚上庄定居。当时门前有石碾一盘,凡后人有石碾之说者,皆同宗也。王海生有三子:长曰“离县”,次曰“离府”,三曰“离省”。离县后代失传,离府出继下庄黄姓,离省生有五子,后人通称“老五门”。长门迁居东姚镇小南沟,二门居留上庄,三门迁桂林镇岭西,四门迁临淇镇牛庄,五门迁临淇镇后坡。目前,上述五村及东姚镇北巷口,茶店乡西峪、山拐头、贝村、老监凹,桂林镇桂林、大店,采桑镇南岗后等地,都有本支后裔。分支选介1.桂林镇岭西分支:本支始祖是上庄老三门之后七世祖王自殿。明朝嘉靖年间,自上庄迁居岭西。现已传到了第二十二世。十六世王张合从岭西迁往南岗后,十七世王有明迁居桂林。</p><p class="ql-block"> 当地岭西村民说王云多年无子,得子之后把此路都铺成石板而为其刻的碑。“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阴骘”最初的意思是默默地使安定暗中安定。后来“阴骘”逐渐引申为阴德,即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好事。人们相信,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庇佑和福报。比如《文昌帝君阴骘文9》中,“阴骘”就是指人要多做善事,而且是不为人知、不求回报的善事。文中劝导人们“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意思是多多地施行阴德,这样的行为能够感通上天。</p><p class="ql-block"> 葭(jia)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今119年,时过境迁,当年王云行善修的石板路早已销声匿迹,被今天的水泥路所替代,村里的拐弯抹角石头房子墙,连同这通没被毁坏的碑,向我们世人依然仿佛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永远不可复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