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年没动笔写文章了,近期老有写点东西的冲动,于是又坐在电脑前,但语言明显乏力。退休后几次外出旅游稍远一些的地方都是坐飞机出行。于是想起坐火车去新疆工作的经历。那是一段难忘、有趣的过往,今天摘录一、二以解手头之痒。 2014年初到2018年8月,在新疆工作的4年多的时间里,往返于唐山至乌鲁木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主要还是乘坐火车。在2016年前唐山到新疆没有直通列车,每次到新疆都需从北京站出发。2016年新开通了乌鲁木齐至齐齐哈尔的列车,在唐山过往可以直接上下车,但是这次列车是“K”字头的一趟快车,快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快”中途遇到“T”、“Z”字头列车,快车要给这样的列车让路。“T”字头代表特快,“Z”字头代表直达,有人开玩笑地说:“K”是快车,“T”是特快,“Z”是贼快。坐乌鲁木齐到齐齐哈尔这趟列车从乌鲁木齐到唐山需要近50个小时。车上大多是男乘务。有一次我乘坐这趟列车,有一位男乘务看起来有50岁左右,挺热情的,问起为啥这个岁数咋还跟着跑车,他笑着说:“一是工资高,二是跑一趟回家休息的时间长。”还有就是坐这趟列车东北人较多,一上车就能感觉到浓浓的东北味道,说话、办事都带有东北老乡的气息。有一次的晚上一对母女上车,老列车员热情地帮忙往货架上放东西,嘴里问着吃饭了吗,当听说小女孩还没有吃饭,就马上联系列车买食物的乘务。看他忙完后,“我说坐我床上歇会。”他摆摆手说:“那可不行,我坐在过道的座儿上是工作,坐您那就是违规。”说着从兜里拿出焊烟问我:“卷根不”我说:“不会”。“岁数大了,晚上爱困,抽上几口。就不困了。”他说着起身去吸烟处。列车在茫茫的夜色中行进。这趟列车我没坐过几次,去新疆还是从北京站乘坐的次数多。也就是“Z”字头的列车,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直达需40的小时。早上从唐山站乘坐动车上午11点到北京,下午3点才从北京发车去乌鲁木齐,这段时间可以逛逛北京城。下车后,扫一辆共享单车,既方便又快捷。到大栅栏看看德云社的小剧场,到天坛公园听听回音壁,到王府井小吃街吃吃小吃。下午坐上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躺在硬卧铺上听着歌曲开始40个小时的旅程。春夏秋冬,列车外面的景色不停地变换,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心情愉悦,心情好就爱聊天,跟天南海北的乘客聊天南海北的话题。在列车上也了解很多天南海北的趣事,如各城市马拉松比赛的报名费,山东大煎饼的味道,咱们唐山土话怎么变成普通话说他们才能听懂等等,有一次在车上和一位年轻人聊天,说着说着他对开滦动了心,非要和我一起下车到我们单位来工作。还有一次在列车上认识了一位男列车长,因我的床位紧邻列车员休息的床位,有一位男列车员工作比较消极,列车长批评他,他还不服,列车长说:“咱们这趟列车有“内高班”,你可要认真起来。”听说这趟列车有“内高班”我也来了兴趣。在新疆早就听说过“内高班”。内高班,即内地新疆高中班,通过在内地提供四年制高中教育,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我和列车长聊起来才知道,今年放暑假这次列车比平常列车多加了三节车厢,乘坐的全部是“内高班”的学员和教师。“内高班”的教师在放暑假返疆时要全程陪同,列车员在列车上还要按阶段总结“内高班”学员乘车情况并上报列车长存档。坐火车去新疆,有时火车票不是说买就可以买到的,特别是买硬卧下铺,要提前20天在网上购买,我每次回唐山,都让年轻人在网上提前买好票。如果没买不到直达北京的票,就在兰州或是西安等地转乘,顺便在兰州吃碗正宗的兰州拉面,到西安看看大雁塔。几次来回坐火车一路上参观了不少景区。其实来回坐火车,在车上发生的人和事有很多,由于年久了有的已变的模糊、有的寻不到头尾。许是真的老了,刚想好的事键盘一敲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