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红书忆征程,寄深情祝昌盛——读书笔记分享会【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征文活动公告</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if3lm?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41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b>以“不堪回首”为鉴,传爱国强国之魂</b></p> <p class="ql-block"> 我独特的逻辑思维与众不同,源于智慧流露。而我编写的每一篇文章,必须有灵感作为基础,没有灵感绝对不会主动出击去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必须贴合天人合一。出于对两个栏目主持人的尊重,作为崇拜的老师,把《教师交流园地》与《读书笔记分享会》的两位栏目主持人,统称为“主持师”,围绕“主持师”创作这篇文章。从称呼而言,绝对不是简单的称谓升级,而是精准契合二者“以主持为形、以引领育人为内核”的共同角色为特质:“主持”侧重流程把控,而“师”蕴含传道、授业、解惑的深意,然而两位主持者,虽依托不同的栏目,但都超越了单纯的环节关联,以“引领人、滋养人”为核心目标,前者搭建教师互相交流平台,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打破了认知的边界,正确引导教育者,深耕强国志的播种;而后者以书籍为纽带,带着不同年龄层次,从阅读中感悟历史、树立信心,用文字的温度传递爱国情怀,如同“精神引路者”般用各自栏目的优势资源,为社会大众搭建“感知家国、滋养精神”的桥梁。众所周知,两个栏目,虽定位不同,但共同肩负文化传承,与价值观传递的使命,前者助力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筑牢强国教育的根基,而后者借经典,唤醒社会大众家国情怀、凝聚精神共识,这种“非娱乐化、重价值传递”的属性,正是与“师者”育人的本质互相通融。此外,栏目所有人要知道“主持师”的称呼,比“主持人”多了一份对其专业价值,与精神贡献的尊重,既肯定他们对自己栏目的运营能力,更要认可他们以栏目为载体、为家国教育,与情怀传递所做的努力,让“师”的称谓,与他们“以行动育人、以初心传志”的实践高度契合,也让栏目角色的精神分量,感觉显得更加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师交流园地》栏目主持人“心境的颜色”</span></p> <p class="ql-block"> 不堪回首:【释义】表示重大人事变迁的感慨。【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南唐的李后主李煜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他的作品也大多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史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虽然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只求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此年冬,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李煜穿戴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把他软禁起来。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一天,李煜作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这首词传到新皇帝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留恋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书笔记分享会》栏目主持人“风清杨”</span></p> <p class="ql-block"> 道一声“不堪回首”,这一声说得很轻松,谁知道成语典故的过程,是令人那样的痛苦。这一声代表的,不仅是李煜个人的亡国悲歌,更是成了一段跨越百千年历史的警钟长鸣,时刻提醒着人们,它深刻揭示出:个人才情是小事,若脱离家国责任便是大事。再惊艳的才华如同过眼烟云,更如梦幻泡影,终将沦为无本之木;领导者若沉溺享乐、灯红酒绿,漠视国运,最终南唐的李后主李煜,自己亲手将国家与黎民百姓万丈推向深渊。李煜的词作至今仍被谈情说爱的年轻人传颂,好像也做成了歌传唱“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细腻共情穿越时空,可这份文学天赋,不用在治国之上,却丝毫未能弥补他治国的昏庸,让人读之摇摇头,表示轻视一国之君:面对宋朝的步步紧逼,不做好应战的准备,军事一盆散沙,已经陷入了被动局面,实际上,无整军备战的魄力,身心感到疲倦,然而没有了守护百姓的担当,反而在花前月下,带着强欢的假面具消磨时光,以软骨头妥协求安稳,最终落得国破家亡而被俘、毒杀身亡的悲惨结局。南唐李后主李煜的悲剧印证了一个真理,说明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家国的责任,从来都不是,个人建立享乐基础之上,把国家的安危和老百姓抛在脑后,然后去追求国民之外的“附加题”。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做官的大忌。殊不知,每个身处其位者,尤其是国家朝廷的领导人,必须扛起弘强国志的“必修课”。认真学习成语典故,一个人学不够多,若是这样学习的人数太少了,中国人都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p> <p class="ql-block"> 从“不堪回首”的成语典故里,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才能更清晰辨明一个真理:国家存亡与百姓安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身份地位,永远比个人才华更加重要;假如没有家国情怀、心中无民的当局领导者,纵然有惊世的才情,其终究是“假才华”,这样的国君,亡国结局必然是咎由自取,没有人同情,反而遗臭万年。为了女人,所谓的爱情,宁要美人,不要江山,把一个国家弄成这个样子,把老百姓生死存亡,弃之不理,说他两三句不好听的话,一点都不会过分。李煜的词作诚然细腻动人,“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哀怨至今仍能引发共情。我们睁开大眼睛,看看那些共情都是什么人。可是,这份文学才华横溢,在南唐覆灭,国家灭亡,山河不在,百姓流离的现实,摆在老百姓眼前,明眼人能看得出来,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李煜沉迷情爱、耽于享乐,将治国责任抛诸脑后。这种人不配做国主,也许是唐朝改朝换代的国运到了,于是任宋朝威胁步步紧逼却毫无作为,或许是国运到了山穷水尽,毫无反抗的能力,最终让国家走向覆灭。后人对李煜的称赞,多是聚焦于其词中缠绵的爱情,与个人的悲戚,而正在热恋之中的青年人都知道,爱情终究不能当饭吃,更换不来百姓的安宁、国家的存续安稳。正如孔子所言:“有周公之才,且吝啬傲慢,不足为观。” 孔子这句话说透了,好像专门为李煜量身定做。即便是,拥有周公这样济世之才的人,如果缺乏了个人担当能力、心怀私念严重,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贪图个人享乐,将“小我”重于“大我”,无论是谁都劝不了他的行为,显示自己的傲慢之心,我走我的独木桥,你走你的阳关道,其才华也不值得推崇。李煜的悲剧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他空有文学天赋,却没有“为国为民”的内核,作为一国之君,都没有守护家国的志向,国家不在心里,老百姓不在心中,也没有体恤百姓的仁心,李煜如此“才华”,也无法挽救国运、庇护万民,从实际上来说,自然而然算不得真正的“才华”。也许,在李煜那个年代,承认李煜有才华,但是到了现代人,不一定承认李煜的才华。</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用心反观现代人,特别是那些心中有爱国情怀、眼里有老百姓的当代中国人,哪怕才华都不及李煜,可是,他们日夜为家国而努力奋斗、为老百姓谋求幸福安康而践行初心使命,远比几句优美词句更有分量千万倍,这些有担当爱国的现代人,更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历史存在的价值,值得后人借鉴和珍惜,但从来不仅是,铭记过往的特殊经历,更重要的是,为当下给予明确的方向,给后人正确引导的文献。读了成语将李煜的“不堪回首”成为镜鉴,当今时代,已经有无数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国家”两字的厚重,在各自战线上,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国情怀。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眼前,感受到也看到《教师交流园地》与《读书笔记分享会》两个栏目,最懂得爱国情怀,应该从这里出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闭环的“弘强国志”最有成效,尤其是,在主持人“心境的颜色”与“风清杨”的引领下,成为传递爱国精神主要力量,更是践行强国之志的重要载体,这两个栏目主持人,在美篇平台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功在当代,利在春秋,功不可没。这并非我一人之言,是有目共睹,我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一篇文章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虽然我不是数学天才,但是,最简单的演算还是可以的。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人投稿?有多少人阅读?阅读量的人数就是接受教育人数。从多方面推算,两个栏目的主持人,包括管理员在内,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 说老实话,就算我不说,在这两个圈子活动的人都知道,甚至不在圈子活动的人也懂得,《教师交流园地》与《读书笔记分享会》虽覆盖范围各有侧重,却共同为方便学习与健康成长,搭建了各自喜欢的广阔平台。前者虽带有一定职业属性,国家行政,范围略窄一些,却完美诠释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硬道理,读过孔子的书,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知道这么一回事,相传孔子在路上遇见7岁的项橐,便向这个小孩子请教,而这位孩童在礼制、天地自然等各方面学问,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让孔子发自内心认可项橐为老师,这个故事,也让教师之间的交流,打破了固化边界;后者则显现极强的包容性,原则上基本不会受到年龄的限制,从3岁进入幼儿班就开启读书认字之旅的孩子,到成年人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理念,读书人,各种身份都有,做官、学者、农民、公务员、工人、扫大街清洁工、幼儿班、甚至博士后,只要能够与书籍相伴,便能够在《读书笔记分享会》分享读书感悟。尽管二者覆盖的范围都有大小之分别,但是,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助力教育普及与知识传递,最终每个栏目为弘扬爱国精神,各自根据实际出发,以独特方式,注入了坚固而不可摧毁、不可动摇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心境的颜色发起的《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活动,以三尺讲台为阵地,将历史的启示融入教育的温度。他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跳出“只传知识”的局限,在课堂上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既带着学生品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智慧,讲述孔子拜7岁项橐为师的故事,教会学生以理性眼光看待历史——不盲目崇拜古人,也不否定传统价值,而是从经典中汲取谦逊求知的态度;更以李煜的悲剧为戒,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国”的关系,让“拒绝享乐、勇担责任”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扎根。教师是强国志的播种者,心境的颜色搭建的交流平台,让这份育人担当在教师间传递,让爱国精神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成长中最坚实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读红书忆征程,寄深情祝昌盛——读书笔记分享会【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征文活动公告。由风清杨主持的《读书笔记分享会》,始终以书籍为情感纽带,让爱国情怀在全民共读中自然生长、代代传递。秉持“风清月明”的初心,栏目打破年龄壁垒:既引导3岁孩童从启蒙绘本中初识家国模样,在童趣画面里种下热爱的种子;也陪伴长者于历史典籍中回望民族征程,在泛黄书页间重温岁月峥嵘。此次,栏目特别发起“读红书忆征程,寄深情祝昌盛”红色经典征文活动,邀大众共品《红岩》《青春之歌》等经典——从革命先辈的坚守与担当里,汲取穿越时光的精神养分,让初心力量浸润心灵。我们在这里读书,是为了求学问,读书明理,越读越明,道理明白了,爱国就没有问题了。许多道理都是我们从读书到的,不读书根本不懂道理。读书从来不是为了消遣时间。也不是为了炫耀一个人的学问。比如说,我们读到这个成语,有种灵感马上闪现,不得不写,不能不说。正因为读了这个成语,才能让我们认知李煜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有一种时代感,总想历史成语典故,明辩“不堪回首”的事实真相,然后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用智慧寻找李煜被毒致死的根源,从中懂得国家安宁,是多么可贵而珍惜当下;征文活动阅读红色的经典,主要是居安思危,继承先辈奋斗的火种,从而坚定国家必然繁荣昌盛的信心。阅读四书五经,作为智慧基石,用国学经典修养自己的身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座右铭,以国家经典作为阅读红色经典的精神底色,用老祖宗的智慧作为坚强的后盾,有这份底色和后盾,我们“弘强国志”就比较容易了。每当我们翻开书本指尖阅读,带有文字的温度,当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分享,好像是以新中国革命先烈在对话。让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身份的人,在红色经典里找与国家同频共振,这份情感让爱国情怀,在阅读中越发厚重。《教师交流园地》主持师“心境的颜色”,与《读书笔记分享会》主持师“风清杨”:前者是深耕教育、播种强国的红色种子;后者是推动全民普遍阅读、用读书方式唤醒爱国情怀,人人有国,人人爱国,人人为国。永不叛国,永不做卖国贼。如果我们不通过长期读书,就会变成墙上草,随风飘动,容易动摇,将会失去信心。现在,我们中国人,有了足够的坚强后盾,主持师风清杨日前发起读红色书籍,必定更加坚定国人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两者的行动虽载体不相同,但是有着同样的方向,目标一致,理想相同,殊途同归。两个栏目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的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集体观念,有团队精神,更有国家情怀,爱国如爱家,将国家与自己永不分割。不像李煜只追求个人享乐,而是将对国家的热爱,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转化为“为强国做事、为后代育人”的真实践行。这两位主持人常年读书,读书明白很多的道理。深知个人的力量或许是微小的,但是,当教师们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当读者们,从书柜拿出书籍阅读,找到了凝聚共识,无数份“小我”的共同努力奋斗,最终将会成为汇聚,以爱国精神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合力。</p> <p class="ql-block"> 老实人讲真话,以事实为依据,不是说贬低谁的问题。首先说我自己,写一篇文章都感到很困难,逻辑思维不清晰,如果没有老祖宗赐予我智慧,我也写不出这篇文章。文学方面,我无法与南唐的李后主李煜相提并论,相比之下,天地之别,确实如此。这两位栏目主持人或许也没有李煜笔下“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华丽辞藻,我们再谦虚一点,可能也没有李煜惊艳世人的文学才情,但是,这两位“主持师”心中装有家国,希望国家强大,不受外国欺负,同时也藏着一份责任,才发起“弘强国志”、读红书【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征文活动,这份“有国志、心中有民”的赤诚,远比李煜的词句更珍贵,也更有厚重。李煜的才华困于个人情爱与悲戚,终其一生被情所困,都跳不出“小我”的局限,心中只有我,却没有国家,更没有老百姓,由于自私自利的情况,加上贪生怕死,连自己的国家与百姓都护不住,事实证明了李煜越怕死,死得越快;而“风清杨”以读书为纽带,让读书人心中充满正能量,用红色的经典唤醒社会大众,以忠诚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心境的颜色”以教育为桥梁,发挥教师队伍的智慧,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着强国的种子,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这两位主持师的行动没有华丽包装,却实实在在为家国富强做了大量的工作。人在做,天在看。这份“以己之力护家国”的初心使命,正是李煜一生中,都缺失的宝贵品质。南唐的李后主李煜,上表卖国求荣,拿出什么真功夫、真本事,跟两位主持师相比呢?两位主持师,同时发起“为国为民”的大愿,让爱国春风吹遍全国各地,远比那位亡国之君更值得敬重。凡是有网络的地方,都有这两位主持师的爱国声音和爱国笔墨留香。</p> <p class="ql-block"> 走进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榜样。我们当以李煜的“不堪回首”为心戒,更加应该以“心境的颜色”、“风清杨”这样的行动者为好的榜样。无论是在校的教师,坚守课堂、培育国家栋梁,还是普通老百姓,通过阅读厚植情怀;无论是,在何种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还是在生活中,践行爱国小事,都是在以自己的方法方式,为强盛国家的伟大事业增添砖瓦之力。我们只有将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家国的安危的命运保持紧密相连,把爱国精神、强国志,以感恩之心,真正转化为报国之善行,才能够让故国“不堪回首”这个成语悲剧,永远成为历史,永不复返,让悲剧成为句号。在我们报效国家的能力范围之内,跟着两位主持师,一起践行国富民强之路,让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与奋斗中,走向更加安稳、更加强盛的未来,展望未来更加辉煌。</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14日(星期日)</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计:6229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