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同心聚湖岭

木樨

<p class="ql-block">图文:木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20845</p><p class="ql-block">音乐:《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是温州青翰社瑞安分社的十周年庆,在秀兰姐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踏上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岭</span>秋日之旅。这个承载着浓厚人文底蕴与自然风光的地方,我们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庭院、林荫小道之间,也漫步在溪流与心形桥畔,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半,我们四辆车、一行十九人,准时抵达了集合地——湖岭牛博物馆与社群活动中心。多亏了郑秀兰姐姐的周到安排,大家一到来便如归家般自在。我们很快便摆开了龙门阵,一边畅聊说笑,一边品尝香韧的牛肉,再沏上一壶热茶,随手拍几张合影,气氛轻松又温暖。</p> <p class="ql-block">  农村文化建设真是深入人心!你看,那墨香四溢的书法室里,村民们可以在这静心练字,——秀兰姐姐就是这儿亲切又专业的书法老师,带着大家感受笔墨之间的韵味。一旁的茶桌边,乡亲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品清茶、聊家常,笑声不断,格外温馨。这些充满温度的公共空间,不仅点亮了村民的日常,更让整个乡村洋溢出文化的芬芳与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  门口木质栏杆旁,我静静倚靠,手拿手机想拍下远处的大树与古建筑。阳光洒在脸上,微风轻拂,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自然与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湖岭牛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建筑外观如牛角般独特,馆内通过丰富的藏品与科技展陈,系统展示牛在农耕文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尤以镇馆之宝“黄金牛头”和“全牛宴”模型著称,是了解牛文化与湖岭地域特色的生动窗口。</p> <p class="ql-block">  中国牛种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牛品种,其中黄牛作为特色资源有69个品种。常见种类包括黄牛、水牛、牦牛、犏牛及乳肉兼用的三河牛等,用途涵盖役用、肉用、乳用。目前正从传统役用向肉用方向改良,并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p> <p class="ql-block"> “牛”字演变丰富。甲骨文是牛头正面象形,突出犄角。金文更显圆润厚重。小篆线条化,字形修长规整。隶变后笔画平直,为现代楷书奠定基础,写作“牛”。草书奔放简练,行书流畅实用。这些形态生动记录了汉字从图形到符号的艺术升华历程。</p> <p class="ql-block">  这场“成语接龙我最牛”展览趣味盎然!九块刻满“对牛弹琴”、“牛气冲天”等成语的立方木块错落展示,吸引众人围观。大家兴致勃勃地辨认文字、拼接答案,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互动游戏,寓教于乐,气氛热烈。</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湖岭牛肉,是刻入味蕾的乡土印记。其肉质细腻,肌理间镶嵌着如玉脂般通透的筋膜,经数小时古法秘制,化为酥烂脱骨、浓香四溢的盘中至味。这不仅是地道风物的代表,更凝结着一方人家的烹饪智慧与质朴情感,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滋味。</p> <p class="ql-block">  秋日暖阳下,石板路映着斑驳树影。她肩扛木棍,两端的竹篮里满载着旅途淘来的特色小物——或许是手作工艺品,又或是当地风物。两侧老屋与绿树静立,仿佛也在温柔注视这段闲适时光。我举起手机,为朋友定格下这惬意悠然的一刻,让欢愉与秋光一同驻留在画面里。</p> <p class="ql-block">  横塘牛头的“牛运当头”牌匾前,我们留下了一张张笑脸,这里是湖岭牛文化嘉年华的打卡点之一,红底金字的招牌在白墙黛瓦间格外醒目,仿佛也在祝福我们此行顺遂吉祥。庭院中的红色窗棂与长椅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穿越回某个旧时的午后。</p> <p class="ql-block">  “新洋滩百姓书屋”是一家社区公益书屋。其木质外观与青绿字体的招牌、悬挂的红灯笼共同营造出古朴温馨的氛围。作为“共享社·幸福里”的基层文化空间,它为百姓提供了一个静谧的阅读场所,旨在推广阅读、服务社区,是点缀在街角、充满书香的文化驿站。</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转道新洋滩,它是三十三溪流域的一处天然浅水滩景。这里溪水清澈见底,两岸滩林郁郁葱葱,环境清幽宁静。人们可在此体验亲水嬉戏、露营烧烤的乐趣,感受夏日清凉,是近年来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露营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心形的“LOVE”楼梯静默矗立于金黄草地上,我们怀着雀跃拾级而上,用镜头定格下一张张灿烂的笑颜。远处河水在秋阳下粼粼闪烁,缓缓流向远方。四周层林尽染,秋意正浓,而我们的故事,也随之被温柔书写,将欢笑与温情深深镌刻在这幅静谧的秋日画卷里。</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开阔的草地上,我们用最自然的姿态记录下这份快乐。小径旁的石头堆、雕塑、溪流与远处的帐篷营地,都成了我们旅程中的点缀。湖岭的秋,不只是色彩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栖息。</p> <p class="ql-block">  宽阔的草地上,石块星罗棋布,几顶帐篷零星点缀,如同散落的帆。天光温和,云层舒卷,微风如轻纱般拂过面颊。我们并肩而行,静听秋声,共享湖岭间的宁静片刻。在这恬淡的时光里,彼此陪伴的温暖,早已胜过千言万语。</p> <p class="ql-block">  在如茵的绿草地上,我们迎着风,笑着朝镜头比出胜利的手势。身后是湛蓝的天空与大朵白云,连绵的山丘勾勒出温柔的天际线。一道彩色横幅在身后猎猎飞扬,仿佛也加入了这场欢快的仪式。那一刻,我们的身影,成了这片辽阔天地中最明亮、最鲜活的一抹色彩。</p> <p class="ql-block">  人至晚年,光阴渐缓,世事渐远,拥有一项真正的爱好,犹如在生命的秋野中开辟出一片可耕耘的精神园地。书法之于我们,不仅是腕力的收放,更是心绪的沉淀。习字即习心——须静得下、稳得住、等得及,方悟“笔修心,墨养人”的真意。</p> <p class="ql-block">  在青翰社,大家获得的远不止书写的乐趣。这是一个没有年龄压力的地方,无论过往何种身份,在这里都只是“笔墨同好”。彼此笑语点评作品,不知不觉间走出孤独,重建温暖的联系。一手好字,成为重新确认自我价值、获得愉悦的凭借。在2025年“乐龄杯”全国书画大赛中,青翰社有20来人入围,我也是幸运者之一,10来位入展,取到了可喜的成绩。有老有所乐,更老有所为。书法传统,却不暮气。青翰社恰是这样一个安顿岁月的角落——长者不再被动“度晚年”,而是主动“经营生活”。他们以笔为杖,稳步艺术之路;以墨为镜,照见从容的魂灵。愿每一个生命秋季,都有热爱可奔赴。</p> <p class="ql-block">  今日乘兴漫笔,拙得数句,虽无锦心绣口之才,亦足录一时之逸趣。敝帚自珍,谨以俚言记怀,博方家一哂。</p><p class="ql-block">青翰相携湖岭乐,秀兰设宴碧滩东。</p><p class="ql-block">嘉肴美馔谐书语,玉液琼杯助逸翁。</p><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吟啸处,幽襟挥墨笑谈中。</p><p class="ql-block">何须更觅丹丘境,一晌清欢已化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