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笔记总结:结直肠肿瘤病例白光内镜下特征及其超声内镜对其浸犯层次的诊断……

马玲

<p class="ql-block">今日学习笔记总结:结直肠肿瘤病例白光内镜下特征及其超声内镜对其浸润层次的诊断</p> <p class="ql-block">在今日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探讨了结直肠肿瘤在白光内镜下的典型表现。通过观察多个临床病例,发现肿瘤形态多样,包括隆起型、凹陷型以及混合型病变,其表面色泽、边界清晰度及伴随的血管纹理变化成为识别良恶性病变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进一步分析显示,白光内镜下肿瘤边缘不规则、表面糜烂或溃疡形成,往往提示病变已向深层浸润,尤其在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区域,这类特征更为常见。此外,部分病例中可见到“岛屿样”改变或“脑回状”皱襞,提示可能存在黏膜下层侵犯。</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超声内镜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对肿瘤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性。通过高频探头对病灶进行分层扫描,可清晰辨识肿瘤侵犯至黏膜层、黏膜下层或肌层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p> <p class="ql-block">在对比白光内镜初步判断与超声内镜精确诊断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白光下看似局限的病变,实则已累及黏膜下层,提示仅依赖白光观察存在局限性。因此,结合超声内镜评估,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病变的纵向扩展情况。</p> <p class="ql-block">此外,学习中还总结了部分特殊病例,如肿瘤表面覆盖正常黏膜或伴有炎症反应时,易造成白光下误判。此时,超声内镜的辅助价值尤为突出,能够有效识别“隐藏性浸润”,避免漏诊。</p> <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白光内镜与超声内镜的联合应用,为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分期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应更加注重两者的互补性,提升对病变浸润层次的判断能力,为患者制定更为科学的治疗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