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4日上午乘游船从重庆出发前往宜昌,路过涪陵,下船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揭开这座沉睡长江千年的“水下碑林”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我们随众多游客走进水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白鹤时鸣,石鱼肇瑞。在万里长江的三峡上游。有一道石梁静默水中。</p><p class="ql-block">她的身上遍布纹身,每逢初春水落,便玉立江心,盈盈款款,耳古不移。她是千年传说的裁体,她是浩荡长江的年历,她就是——涪陵白鹤梁。</p><p class="ql-block">涪陵白鹤梁是长江三峡地区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她汇集了数百位历代文人的题刻墨宝,记录了自唐代以来长江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情况,在水文、民俗、艺术、文学,史学等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长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是三峡工程中工序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涉及学科最多的文物保护项目。它解决了水下原址保护与常规参观相饽的世界难题,是工程领域与文物保护领域相结合创举,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创新和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解说员在认真的解说…。</p> <p class="ql-block">在这神奇的石梁前拍张照。</p> <p class="ql-block">白鹤梁,原名“白鹤滩”,因古代常有白鹤栖息而得名。它是位于重庆涪陵长江北岸的一道天然石梁,全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15米,仅在枯水期才会部分露出水面。</p><p class="ql-block">自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起,古人便在此刻石记水、题诗作画,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形成了一座珍贵的“水下历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水下碑林</p><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的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作为世所罕见的 “水下碑林”,它用3万余言计165段题刻和18尾“石鱼”表现了鲜活的民俗、绝伦的书法、精巧的石刻和美妙的诗文,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书,当您有幸畅游长江,醉心于波光激滟的涪陵江城时,别忘了,还有一块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江底静静地发出不甚眩目然而却永不熄灭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水下石刻艺术群。不仅石鱼造型栩栩如生,而且诗文词句流畅优美,题刻书法更是异常珍贵,字体篆,隶、楷、行、草皆备,风格颜、柳、欧、苏俱全,年代唐、宋、元、明、清书法杰作都有涌现,是一条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梁上翰墨</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上书法艺术绝妙,刻工精湛,囊括了唐宋以降千百余载各派书家遗墨。题刻书法出自历代文人墨客、名家里手者自不待言,就是许多不见经传、不留姓氏的民间书者的作品,也别具一格。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宋代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铭,虽寥寥七字,却是其书法艺术臻子成熟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此外,现存题刻中还有八思巴文(蒙文的前身)题刻一幅,大意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荣誉”,也极为珍贵。还有谢彬、姚觐元、施纪云、张师范等名家留题,或雄浑刚健,或隽永秀美,可谓叹为观止矣。</p> <p class="ql-block">站在博物馆的小窗口前眺望长江水面美景。</p> <p class="ql-block">雾茫茫一片,长江水面宽阔开阔。</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我们正在江心,眼前的透明观景窗,将带我们“穿越”到水下40米处的石梁本体。透过玻璃,大家能清晰看到石梁上的题刻—这里共有165段题刻、3万余字,还有18尾石鱼、2尊观音像等雕刻。其中,最具科学价值的是“石鱼水标”,古人通过观察石鱼露出水面的程度来判断长江水位,这比欧洲最早的水文观测记录早了近干年,堪称“世界古代水文站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此刻水下静静陈列的,不仅是冰冷的石头与文字,更是古人与长江共生的智慧—文人墨客在此题诗寄情,水利官员在此记录水位,一代代人用刻刀在石梁上留下了长江的“记忆”。如今,我们透过现代科技与千年遗产对话,也在续写着保护文化、传承文明的新故!</p> <p class="ql-block">大家可以近距离透过观景窗欣赏题刻细节,也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了解每一段题刻背后的历史。愿这次“水下探秘”让大家读懂白鹤梁,更读懂中华文明与自然共生的千年智慧。</p> <p class="ql-block">我们即将登滚动电梯上地面返程。</p> <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建设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1972年1月29—2月3日,3月9—10日,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处、重庆市博物馆,派庆水文总站组成的长办、重博枯水调查组,对白鹤梁石鱼题刻进行了全面调瓷。</p><p class="ql-block">2.1973年3月8日,为保护白鹤梁题刻,帝陵县革命委员会额发了洛革通少[731守第72号《认真保护文物古迹的通告》。</p><p class="ql-block">3.1974年,水利部长江委员会四川分队、重庆市博物馆举办了《长江上游水文考古展發》。</p><p class="ql-block">4、1974年9月,《中国建设》杂志用英、俄、法、幽班牙、网拉伯文介绍白鹤梁。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 国际水文工作学术会议,中国代表团作有“涪浓白鹤梁题努”的研究报告,受到各国专*的高度重税。</p><p class="ql-block">5,1978年,为了加强保护和管理白鹤梁题刻,涪陵县人民政府将白鹤梁题刻公布为具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6、1980年7月,白鹤果题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头“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6年,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考寒白鹤梁题刻。</p><p class="ql-block">8、1988年1月13日,白鹤莱题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9.1990.1991年,周家文物局为了抢教和保护白鹤梁,投有专款对白鹤梁进行保护,悠算了防浪堤。</p><p class="ql-block">10、199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视察涪陵,提出建设水下博物馆的但议。</p><p class="ql-block">11.1994年3月,中国文物研究所、建设部勘测设计研究院、国家地震局 感控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有关工作人员进人自熱乘,进行调查測工作。</p><p class="ql-block">12、1994年10月14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視察涪陵,对白鹤梁保护作了重要指示:“白鹤樂题刻要作为一级文物保护抢敷⋯⋯</p><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黄真理博士一行与倍酸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就白鹤紧题刻保护递交了由其设计的保护方案,即“黄真理方案”。</p><p class="ql-block">19、2000年—2003年,重庆市文物局组织人员对白鹤梁题刻硅胶翻換。</p><p class="ql-block">20、2001年2月25日—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修润教授极富创造性的对白的渠愿刻提出了,“无压容器”保护方案。</p><p class="ql-block">21、2002年1月15日—16日,重庆市政府在:北京市“重庆饭店”召开了“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的研究报告论证会”,9位院士出席了此次论证会。</p><p class="ql-block">22、2002年2月15日,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大冶胶祖园林工程公司、重庆浩瀚工群公司正式进入白鹤梁,开始实縮本体保护工程、以便为2003年实施二期保护工程、修建“无压容器”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23、2002年,文物博物工作齐头并进,完成了白鹤桑题刻水下取址保护工程的化学保护、湘浆、钻孔、锦钉加園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24.2003年2月13日,在洛酸长江岸边举行了白的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正程建设开工仪式。</p><p class="ql-block">25、2005年4月15日,时任康庆市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川乎提出启动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6.2005年12月2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市“重庆饭店”召开了自鹤梁题刻水下原址保护工程“变更”专家论证会。</p><p class="ql-block">27、2006年12月18日,国家文物局第20次局委会通过白鹤梁古水文题刻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28、2009年5月18日,白鹤果水下博物馆终于在长江三峡音酸水城落成。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内河水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下博物馆的光影里,题刻上的墨迹未干似的,原来历史从不是冰冷的石头,是代代相传的水文记忆。</p><p class="ql-block">告别时仍念那石鱼,它曾丈量江水枯荣,如今静静躺在玻璃穹顶下,成了跨越时空的“江河档案”</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