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石窟造像最东端~ 大师绝笔~大凌河畔万佛堂~

智慧星辰of文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仲春时节,踏上辽宁义县的土地,探访中国东北最古老、最宏大的石窟群——万佛堂石窟。这座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的千年佛窟,历经一千五百年风雨,依旧矗立于大凌河北岸的福山峭壁之上,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诉说着佛教东传的沧桑与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佛堂石窟是昙曜法师主持修建的最后一处石窟,与天梯山、莫高窟、云冈、龙门等并列为北魏佛教艺术的瑰宝。石窟分东西两区,西区为元景将军为孝文帝祈福所建,东区则是韩贞等人开凿的私窟。走入石窟之间,斑驳的岩壁上仍可见北魏风格的石刻造像、藻井飞天,以及被誉为“魏碑极品”的《元景造像碑》。这些遗迹不仅展现了北魏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佛教从西域一路东渐、最终扎根东北的历史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义县万佛堂石窟系昙曜法师开凿石窟的收官之作。</p><p class="ql-block">昙曜法师,和万佛堂石窟西窟的开凿者元景将军一样,在正史的记载中,文字少之又少。唯有《续高僧传》寥寥数语: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p><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昙曜法师为北魏僧,其实,并不确切,更确切地说是北凉僧。昙曜法师,凉州人氏,现甘肃省武威县人。师承北凉国师昙无讖。</p><p class="ql-block">提起昙曜法师却不得不说一说赫赫有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两座石窟可谓北魏佛法盛行及皇朝盛世之时的壮举。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昙曜法师开凿石窟的开篇之作是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收官之作是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p><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开启了中国佛教“凉州模式”,便是昙曜法师的开篇之作。</p><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里的佛像千姿百态,或雕或塑,精美壮观。其中的一尊是无谶应蒙逊的要求,为蒙逊母车氏所造的祈福像,高约丈六,体态饱满厚重,略微前倾,庄严肃穆,又不乏亲和明朗。</p><p class="ql-block">昙曜法师那些年跟随师父昙无讖在这里开窟造像,耳濡目染师父如何指挥,如何设计,如何打造细节,如何解决难题。昙曜从中领略了师傅的伟大,学到了本领。且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这批工匠,日后成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p><p class="ql-block">43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灭了西夏和北燕北凉,一统北方游牧民族。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共计约十余万人至平城,他们中不乏高僧、艺术家、经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家,更有一大批百工伎巧、能工巧匠,后来他们在昙曜营造石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这十万人中,有僧侣3000多人,更有四位高僧大德,玄高、惠崇、师贤、昙曜。这3000僧人实际上就是佛教"凉州模式"的创造者,被复制粘贴到了平城,打造了“平城模式”,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p><p class="ql-block">到了太武帝拓跋焘期间,因为灭佛运动,玄高和惠崇被害。师贤还俗从医游历江湖,而昙曜避难中山,深居简出。</p><p class="ql-block">后文成帝复佛,公元460年,师贤去世,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于平城近郊开凿云冈石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460~465年)就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和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此时,敦煌莫高窟业已存在,始创于前凉升平十年(366),但北魏时期莫高窟并不非常有名,反而是因为昙曜开凿云冈石窟参考借鉴了很多莫高窟可取之处,使得莫高窟日渐声名显赫起来。</p><p class="ql-block">延兴二年(472),昙曜奉献文帝之名,在开凿云冈石窟之余,完成了鹿野苑石窟的开凿。石窟建成后,献文帝坚决禅让退位给孝文帝,冯太后开始对昙曜法师心怀芥蒂。481年,因法秀叛乱,昙曜法师受到牵连。483年,昙曜被褫夺职位,逐出武州山,远离了北魏的政坛,开始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493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开凿,名义上仍为昙曜法师设计指挥,其实此时昙曜法师因为政治斗争早已游离于朝堂之外。从这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同时还开凿了巩县石窟和附近的几座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太和二十年(496年),太子恂受反对南迁的贵族蛊惑唆使,发动变乱,但很快被孝文帝镇压。在朝廷追查太子余党时,有人诬告皇叔元景参与了叛乱。孝文帝明察秋毫,不但未杀元景,反而处死了诬陷之人,加封元景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远派至塞外之地营州,以镇守边关。这一举动是变相保护了元景将军。远离争斗的最好方式,就是远离利益中心,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又有军权在握,足以自保。因此,元景对孝文帝感恩戴德,常思回报。后来,在得知孝文帝染病后,元景亲请昙曜法师,并邀请他到营州凌水之畔、福山之侧开凿义县万佛堂石窟,为孝文帝元宏禳灾祈福。</p><p class="ql-block">昙曜法师苦心经营数年的石窟开凿团队,此时也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而已。树倒猢狲散,且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多数人都选择了孤立他而自清。</p><p class="ql-block">与其说,元景将军上奏请求昙曜法师来到义县营造万佛堂石窟,倒不如说,是变相地把他从漩涡中解救出来,远在边关,营造石窟,且奉着皇命,能有一方石窟作为他奉佛的庇护之所,也算是昙曜法师的一个相对安稳的晚年归宿了。</p><p class="ql-block">福山古雅、幽静,凌水轻烟漫笼,波光潋滟,确是一处修行弘法的好所在。但昙曜法师在福山并未完成他的设想,只开窟一区便圆寂了。弟子道悦继承他的遗志,又历经十年,凿成九窟,雕塑大小佛像一万三千尊。</p><p class="ql-block">石窟矗立于山水之间,气象非凡。窟内法像威严,笑佛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千手观音为明代学士贺钦父亲所捐建。西六窟交脚弥勒系北魏孝文帝“帝佛合一”之尊,清风瘦骨,长眉细目,高鼻薄唇。两块镇窟之宝《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和《慰喻契丹使韩贞等造窟题记》被康有为、梁启超推崇备至。是北魏帝国的东极拷贝“洛阳样式”,是延伸着天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盛象的最大佐证。</p><p class="ql-block">至今万佛堂石窟的塔林中,还建有昙曜法师的舍利塔,受后世佛弟子供奉瞻仰。昙曜法师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他以大无畏的气度,展开一连串复兴佛教的工作,无论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或译经,都将佛教带向复苏、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功在千秋,利于万代。</p> <p class="ql-block">石窟入口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石窟外景</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洞连廊</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殿外景</p> <p class="ql-block">石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造像</p> <p class="ql-block">微笑佛,东方第一笑</p> <p class="ql-block">从福山远眺大凌河</p> <p class="ql-block">昙曜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魏碑极品~元景造像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