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伴着一代人青春脚步,已渐行远,可以时光流水,却无法冲淡那个年代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是上千万人用青春和热血浇铸的时代里程碑。知青虽已成为历史的概念,但知青的故事却永远可歌可泣,知青永远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符号!”</p> <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想想下乡五十多年啦,岁月在记忆里酿成醇厚的酒,那火塘边的青春,至今仍燃着不灭的光。</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初到青年点一个月,女青年便开始轮班做饭了。此时我们知青尚无栖身之所,女青年借居社员家中,男青年则挤在小队部的大通铺上。每当轮到我做饭,凌晨四点便要披星戴月,从村东南角社员家奔向队部。暗夜如墨,我怕狗也怕人,脚下的路似在摇晃…</p><p class="ql-block"> 二十余人的饭,我从来没有做过饭。现在我要凭着那口的大锅做饭。当时感觉好难啊!只能硬着头皮做吧,先点着火,锅太大了,我只能蹲在灶台上贴大饼子,火小了,玉米饼子便溜进锅底水中,成了糊糊;火大了,饼边又焦成炭色。夏天湿柴烧得浓烟呛喉,眼泪混着汗珠子往下掉,却舍不得歇手——怕误了大伙儿上工的时辰。那份手忙脚乱里,藏着对“责任”二字最质朴的敬畏。饭菜都做好了,品尝一下,感觉我做的饭好难吃啊!后来向老知青讨教,灶火渐渐驯服。从贴不好的玉米饼,到能烙出金黄的蒙古族酸菜馅饼、葱油饼,刀下的土豆丝、黄瓜丝也能细如发丝,连刀不断。再后来青年点盖起新屋,有了专职炊事员,我便扛着锄头扎进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力气全撒在泥土里。</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望,那灶台上的烟火,田埂上的脚印,都是青春最滚烫的注脚。苦过,累过,却从未退缩过——那是属于我们的,燃烧着的岁月。 </p> <p class="ql-block">照片A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