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7日上午,我们乘坐游船游览马鸣村的寿溪河后,来到马鸣老街游览。</p> <p class="ql-block"> 马鸣古村依托马鸣老街、蚕花楼、马鸣驿等设施,马鸣村已开放购物、餐饮、酒店、民宿、游船等业态,通过推出早茶文化、蚕桑文化、非遗体验、光影传承、老街观光、时尚购物、特色美食、游船体验等系列产品,打造度假目的地型省AAA级旅游景区村庄。</p> <p class="ql-block"> 马鸣老街位于马鸣村委西侧50米处,始建于唐宋,繁华于明清,老街全长50米,宽2米至4米不等,有居民二十余户,明清建筑保存完整,有面店、小吃店、杂货店、理发店、茶馆等数十家,但茶馆最有特色,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这里的茶馆就开门迎客,"茶馆"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特征,在江南一带都有喝早茶的习惯,老人们在这里赶集、喝茶、吃面、闲聊,过着休闲的日子,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江南市井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老街依然保留着它古老的模样,石板路、木板房、小桥流水、里弄人家。漫步在老街上,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明清时期那个悠然自得的年代,过着江南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 何家剃头店,何家祖籍诸暨,世代次剃头为业,所谓"剃头担子一头热",抗日战争时期挑担迁居马鸣。现店内存有一张老式剃头椅,墙壁上有一面镜子。镜前台板上放着剃刀、刮刀、梳子等各种剃头工具。一只脸盆放在木头架上,是专门给剃头的人洗头用的。至今在马鸣老街上何家剃头店已传承至第三代,每天早上陆续有老人前来理发。</p> <p class="ql-block"> 楼家茶馆位于马鸣老街上,清末至解放初期称"正乐茶馆",为旧时马鸣老街上四大老字号茶馆之一(另三家为民乐茶馆、发兴茶馆、聚兴茶馆),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5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茶馆。因店主姓楼,当地茶客习惯称作"楼家茶馆"。茶馆内,泥地坪、板桌、条凳、烧水土灶、老式茶壶、茶杯,至今保存完好,原汁原味,老茶馆是马鸣村一大特色。在江南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茶馆"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特征。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这里的茶馆就开门迎客,老人们到茶馆喝早茶,热闹非凡。方圆十里内的村民到马鸣老街赶集、喝茶、闲聊,过着悠闲的、与世无争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马鸣老街蚕丝共富工坊,是马鸣村以马鸣老街旅游资源和蚕丝被特色产业为基础,打造的集中展现蚕丝被手工技艺、吸纳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共富工坊,主要生产、加工手工丝绵被。依托马鸣老街旅游优势,为12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蚕丝被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步云桥,为"马鸣双桥"之一,位于马鸣老庙前,横跨寿溪(庙前河),俗称"庙桥"。始建于南宋,原为三孔平梁石板石栏桥,竖壁型桥柱,同治六年(1867)重修,登云桥位于步云桥西侧,现无存。步云、登云,寓言平步青云。</p><p class="ql-block"> 1979年,步云桥重修后为单孔古石墩加钢砼新梁平桥,古朴中充斥着理代。桥长12.8米,宽2.6米,南北两端各有9级石阶。此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早些年可谓水乡常见便民之桥,是马鸣村以南百姓北上德清重镇新市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北端尽头,是一条水流淙淙、绿荫掩蔽的庙前河,走过河上的步云桥,就见一座黄墙黛瓦的平房,就是裴蒋纪念馆,现正在修建,房门的上方"裴蒋纪念馆"的匾额也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原展示着唐朝末年浙江西节度使裴璩及其副将蒋都尉的生平、事迹等。据史记载,裴、蒋两位将军,曾率兵在此抗击黄巢起义军,保卫了马鸣当地一方平安,后人为纪念他们,在此修建了庙宇和纪念场所。</p> <p class="ql-block"> 马鸣老庙,始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名与裴璩、蒋都尉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相传是为纪念他们平定黄巢之乱的功绩而建,直到现在马鸣一带的百姓仍旧称马鸣老庙中的两位主祀神为"裴蒋二土主"或"裴蒋二大明王"。宋朝时期,康王赵构在临安登基后,鼓励蚕桑业发展,特敕封蚕神马鸣王菩萨为"马鸣大士",谕旨蚕乡立庙奉祀,于是蚕农就在庙的主神殿后建起了马鸣王殿。意味着本以供奉"裴蒋"两神为主的庙宇渐渐地融入了马鸣王的元素,暗含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蚕丝业在农家经济结构中成为继传统种植业后又一大主业。庙宇功能扩展为祭祀马鸣王菩萨,逐渐演变为马鸣王庙。1972年被毁,1994年恢复重建。我们现在看见的马鸣老庙正在大规模修建。</p><p class="ql-block"> 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候,路过斜对面的一座马桥时,骑的那匹马对着河对岸叫了三声,他当时非常兴奋,便提笔写下了"马鸣老庙"几个大字,村名也是因庙名而得名"马鸣村"。</p> <p class="ql-block"> 蚕与农民的生活更加密切,日益成为蚕乡的命根,随之而衍生了一些关于马鸣王的祭祀和民俗活动,逐渐有了庙会……,从此,马鸣庙前夹河搭台,唱"对台戏",远近闻名,并且影响不断扩大。马鸣老庙不仅是村民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承裁着蚕花小会等民俗活动。每年清明前后,村民在此举行高杆船技、对台戏等表演,祈福蚕桑丰收。</p> <p class="ql-block"> 清末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前,马鸣老庙前,夹河搭台,演唱"对台戏",远近闻名。马鸣老庙虽小,名不见经传,却曾经是江湖戏班子梦寐以求以图出道的舞台,也是众多戏子艺人折戟沉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演对台戏的时间是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庙前河两岸共搭三个戏台,戏台由附近各村轮流搭建。三个戏台,一个是供奉马鸣王菩萨看的,演出前一天,村民从庙里抬出菩萨来,放于台上,然后上香跪拜,祈求蚕丰田茂。另两个供演戏用,一南一北,夹河对峙。</p> <p class="ql-block"> 演出时间是"晨开月闭",即日出开演,月上闭幕。这三日,马鸣庙前河道封港,不准其他船只来往,专供人们看戏时停泊。这里河道密如蛛网,家家户户都有船,方圆数十里的农民乘船涌来看戏,船只挨得密密的,船与船之间都铺了长木板,在上面可以自由来去。</p> <p class="ql-block"> 岸上人更多,看戏的、游春的、做小生意的,把马鸣老庙围得水泄不通。附近河道两边的船只也停得挤挤挨挨,西边一直要停到邻县德清油车桥水北村。</p> <p class="ql-block"> 古樟树,马鸣老庙前一有棵百年香樟古树,树干粗壮,树围6米,虬技伸展,繁叶盖云,郁郁葱葱,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洒在地上,见证了老街近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光影故事馆,位于马鸣老街尽头。2023年2月,马鸣电影机展示馆迎来"新生"--"光影故事馆"全新亮相。这是浙江省第一个露天电影文化主题馆,是浙江电影起航地标志性建筑,是水映洲泉的一颗文化明珠,也是当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之一。占地600平方米,场馆面积400平方米,着重介绍电影文化发展史及桐乡水乡电影的光辉历程和独特魅力。不仅展示了水乡电影的发展历程,也保留着百余台电影放映机及各类老电影胶片,藏品有浙江第一部电影《人小志大》的历史珍贵文件及各类电影放映机,成为乡村电影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 馆内设有各种电影文化墙、设备展示区域、影像资料区、四代电影放映人、怀旧放映厅等,其中怀旧放映厅可同时容纳100人观影,集光影教学、艺术交流、电影放映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光影故事馆拥有一支20多人的光影志愿服务团队,是一家综合文化艺术类较高的文化艺术藏馆,已成为中国美院校外实践基地、桐乡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9月9日上午9:45分,我们五人再次来到光影故事馆,等到10:00点钟,观看老电影"林家铺子"。</p> <p class="ql-block"> 打铁铺,是马鸣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店铺,以铁器锻造为核心业务。店铺保留了传统铁匠铺的工艺流程,游客可现场观看铁器锻造过程,常见产品包括锄头、镰刀等农用工具。</p> <p class="ql-block"> 在马鸣老庙东侧,有一将军湖,相传唐朝乾符五年(878年),裴璩和蒋都尉平复黄巢叛军时,曾牵战马饮水于此,是以名为将军湖。将军湖形状极像蚕茧,明清时期这里也称"蚕花湖"。每年清明前后,蚕花水会便在此进行举行,表演高杆船技、对台戏等。</p> <p class="ql-block"> 高杆船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表演的师傅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爬上竹竿,模竹成蚕宝宝在上面吐丝作茧,寓意老百姓在养蚕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收成。人在杆上翻、杆在船上立、船在河中行是高杆船技的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对台戏,演对台戏亦称"打对台",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这种"对台戏"现象的出现,属于艺术上的一种竞争。过去,民众都喜欢观看戏曲,视为一种主要的文娱活动。逢年过节,都要演戏,为了演出精彩,激励演员,往往同时邀请两个戏班,相互"打对台"。</p> <p class="ql-block"> 将军湖两岸的戏台,是2005年由村民集资建造,坐落于南北两岸,飞檐翘角,为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裴璩(842-904年),字原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裴弢为唐兵部尚书,祖父裴休为唐宣宗时宰相。</p> <p class="ql-block"> 裴璩主要生活于唐僖宗和唐昭宗在位时的晚唐时期。在裴璩任职浙江期间,正值黄巢军队以燎原之势横扫江南各地。乾符五年(878年)五六月,黄巢自宣城挥师东进,攻润州(今镇江)。随后,为避免与朝廷主力部队交战,黄巢军主动自润州境内撤出,向南攻打杭州。黄巢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为保家乡平安,各地纷纷组织乡兵,保境安民。时任浙江镇海节度使的裴璩在御儿乡(今崇福镇)西北、现马鸣村一带率军迎战黄巢军,御儿乡百姓也组织乡兵,与朝廷军队共同打击黄巢军,确保了一方平安。乾符六年,朝廷以御儿乡(今崇福镇)百姓起兵保护乡井有功,升御儿乡为义和镇。后人为纪念英勇善战、抗敌有功的裴将军,就在现在的马鸣村附近修建了一座庙宇。唐天祐元年(904年),裴璩安然离世。</p> 将军湖 红堡360驿站 <p class="ql-block"> 高杆船技展馆。高杆船技,流行于浙江省桐乡市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 高杆船技基本的表演形式是"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厄独特而又巧妙,呈现出鲜明的水乡、蚕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桐乡市申报的"高杆船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录。</p> <p class="ql-block"> 高杆船技传承人物:</p><p class="ql-block"> 屠荣祥,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是高杆船技第四代传人,出身高杆世家,8岁跟父亲屠子兴学撬高杆,很快学会撬高杆全部技术,掌握表演程序,10岁开始独立表演高杆船技。后形成了独自高杆船技表演绝活。长期组织参加蚕花胜会高杆船技表演,2000年开始,在乌镇旅游景区为游客表演高杆特技。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非遗薪传"特别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 屠松根,1964年生,桐乡市洲泉镇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杆船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74年,屠松根开始跟随兄长屠荣祥学习高杆船技,经过多年的训练,熟练掌握了高杆船技全套动作的表演技艺。1999年,首次在双庙渚蚕花水会上表演高杆船技,此后一直表演到2021年第十四届双庙渚蚕花水会。</p><p class="ql-block"> 2015年夏末,屠松根带着高杆船技参加《传承者》节日录制。电视舞台上,屠松根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所有评委、嘉宾的掌声与喝彩。</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21日,屠松根带着高杆船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清明特别节目《诗歌忆清明》的录制舞台。该节目于清明节期间播出。</p> <p class="ql-block"> 马鸣文学社实为马鸣老街文学社的简称,是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村民自发成立的乡土文学创作团体,以记录乡村变迁、传承地名文化为核心,已产出38万字的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由马鸣村村民(包括社长蔡国其等)自发组建,目前,社团拥有32位会员,成员多为初高中学历的普通村民,因热爱文学与乡土文化而走到一起,创造内容以现代诗、散文为主,语言风格质朴。其代表作品《马鸣地名故事》等。</p> <p class="ql-block"> 守渔铺俗称"望渔铺",养鱼人放养小鱼在河中,河两头用竹篱笆隔挡,竹篱笆俗称"簖"。簖内侧设渔铺,全天候有专人看守,连吃饭、睡觉都在铺上,过往船只经过,需放下簖,船离开后要拉起簖,以防鱼向外逃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