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天道与人生</b></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或者说造物主,令日月星辰循轨而行,并赋予万千生物以生命,生灭轮转,自成天道。人之生命,乃灵肉结合体,同万物一样,是以一种生灭变化的状态存在。 人仅有一次的生命,自呱呱坠地、成长直至生命终结,同样跳不出天道。</p> <p class="ql-block"> 生命无常、人生短暂,其价值意义几何?古往今来,对人生的叩问浩如烟海、论述汗牛充栋。受时代所囿,认知者深浅高低不同,观点千差万别,然核心终不离“生死”二字。从未见死而复生者,故对人生短暂的喟叹,对殁后未知的惶恐,使生者无不恋惜生命。生命与人生是两个关联却不同的概念。生命是人生片段,在于把握当下,发挥现在,是鲜活的现在时;人生则是此状态的绵延,不可逆转,在于体味、积淀、追寻意义,即可回望过去,亦可展望不确定的未来, 囊括着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p> <p class="ql-block"> 佛教以“四圣谛”为根基,认为生命“三世因果”流转,死亡并非终点,人生本质是苦,根源在于无明与执念,唯有修行破除“我执”,才能脱离六道轮回,证得涅槃;基督教认为人因原罪与上帝疏违,唯有信仰基督方可获得救赎进入天堂,与神同享永恒,获得永生。尽管世间流传着神奇、灵异的关于宗教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但宗教的轮回或天堂说并未让信徒之外的普罗大众获得信服的科学实证。</p> <p class="ql-block"> 儒家的生死观为:生乃道德实践之始,死则精神不朽为终,重在现世的修齐治平。还认为,人生若仅限生存繁衍、物质满足,则人与动物物何异?人生的价值与厚重绝非以时光长短而度量,寿长而灵魂空虚者,其人生轻如鸿毛;寿短而思想光耀、创造非凡价值、演绎感天动的故事者,其人生光照日月,重如泰山,就如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文采飞扬的王勃年寿短便夭亡,然耄耋村夫俗子与他们岂能相提并论。重身后名节,也为儒家的人生观。曹丕受儒家影响极深,其在《典论》中这样定义人生价值:“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对后世文人士大夫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道家视生死为阴阳一体,非辩证之两端,乃起点与终点之玄同,如浩瀚宇宙与精微粒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本质上并无二致。放眼天地间,人生百年,蜉蝣一日,皆循天律,各自完成了自然赋予的使命,各自有生命存在的理由和刹那芳华。在永恒天地日月面前,人的生命何尝不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庄子认为:道为万物宗本,无处不在,亦无差别对立,即佛家的心外无物,无分别心。</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命运皆是命定安排,非人力能改之,试乎前世因果、孽缘前定,四柱八字刻着人生轨迹密码,此乃典型的宿命论。一些超然洒脱者认为死后若无生命轮回,一切归入尘寂,何必执着于此世!若可百千轮回,又何必纠结于此世得失!最终,对生命与人生的探究与理解,千问千答。无论唯物主义、理性主义、虚无主义、荒诞主义,实用主义······终无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