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9.14.晨楚雄出发,一路雨。10点多到达昆明机场附近的花之城酒店,开始“一对一服务”😝中餐后,自由活动。雨中打车去西南联大旧址,了却又一个心愿。</p> <p class="ql-block">楚雄往昆明车拍,感受彩云之南。</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云更低,更白更清透,在山间在路上在绿色的植被中,轻飘漫舞。仿佛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雨中奔袭两个半小时,顺利到达花之城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存行李🧳</p><p class="ql-block">大批的来自各地的游客把行李存放在这里,连个凭证都没有。再三问询服务人员,说是有摄像头,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说是凭团牌取行李。可是这期间几次拿取行李箱,整理背包,都无人过问。这种管理令人担忧。还好杞人忧天,一切平安🙏</p> <p class="ql-block">途径云南民族大学</p> <p class="ql-block">下午1点半左右到达西南联大旧址博物馆,需要预约,但60岁以上可以刷身份证直接进入。</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全面保卫中华教育精华免遭日寇的毁灭,国民政府决定将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府进行内迁。抗日战争进行的8年时间里,先后迁入云南的高等院校有中法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医学院等10余所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为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合组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结束办学,历时8年零11个月,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艰苦环境中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泰命适至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月开始上课。不公,宁护失守,武汉優动,长沙危急,长沙临大于1938年2月凼迁,4月抵昆,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此,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八年,于1946年5月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汇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强大师资阵容,从长沙而昆明,间又手蒙自、叙永设立分校,始终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以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食,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作育英才,谓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p> <p class="ql-block">一进博物馆,迎面就是西南联大校训</p> <p class="ql-block">校训体现师生在战火中坚持学术自由与民主精神,被誉为“民主堡垒”。其精神包括教育救国、学术独立和逆境坚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改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自觉服务于抗战救国,顺应国家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锻造时代脊梁,刨造教育传奇,塑造大学之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旷代卓绝的学术殿堂,也是一首传之隽永的雄壮史诗。</p> <p class="ql-block">师生在迁徙中历经艰险,部分师生徒步3200里完成“文军长征”。</p> <p class="ql-block">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师生约375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p> <p class="ql-block">联大的校务工作仍像长沙临时大学时一样,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常委会主持工作,三人轮流担任主席。这8年时间里,因蒋、张还另有任用,所以,实际上西南联大的工作,完全是梅贻琦一个人在独挡。</p> <p class="ql-block">联大迁滇之初,没有自己的校舍,完全靠租借房舍,艰难维持办学。因校舍不敷,在蒙自设置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在此办学四个月。1939年新校舍建成,也只能满足文学院、法商学院和理学院三个学院办学,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依旧靠租借校舍维持。1940年,日军攻占越南,昆明成为前方重镇,联大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以备举校再迁,办学近一年。</p> <p class="ql-block">不久,学校在昆明城西北地台寺附近</p><p class="ql-block">购得124亩荒地(即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址)正式修建自己的校舍。1939年春夏之交,新校舍竣工,文、法、理三学院首先迁入新校舍上课,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依然在“寄人篱下”。由于战时的困难,经费极其紧张,所以新校舍一律建成平房,没有任何一栋楼房,学生宿舍为土墙茅草顶,教室和办公室为铁皮顶,到了1944年4月,因经费出现严重赤字,学校当局只好换上了茅草顶,把铁皮瓦顶卖钱维持教学经费的开支!</p> <p class="ql-block">“干秋耻,終已雪”。历经人载烽火,西</p><p class="ql-block">南联大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为管谢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p> <p class="ql-block">1946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北返之时,西南联大为报答三</p><p class="ql-block">迤父老的养育之恩,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正大门东侧墙上镶嵌着两行金色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落款为朱光亚题。朱光亚为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毕业约4000人。据统计,联大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75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8位内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和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的建设者,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杓丰碑。</p> <p class="ql-block">在简陋条件下坚持科研,华罗庚完成《堆垒素数论》,陈省身推进微分几何研究,冯友兰构建“新理学”哲学体系,工学院为云南设计小型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