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三问:何为哲?为何学?何以得?》

木舒心斋

<p class="ql-block">  昨日听了经典研究引路人——朱静老师的直播课“走进哲学门”,我有些遗憾没赶上直播,只能观看回放,直到半夜12点才听完,随后引发了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摸索、困顿、求索,于纷繁世事中品尝烦恼,于至暗时刻中渴望光明。直至那日走进哲学之门,恍然惊觉那里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如获至宝,我搂着它不肯放手,于是它开始在我的脑海与生命中融化。那些对生命最本真的困惑与解答,悄然汇成一条属于自己的哲学溪流。它并非源自书本的教条,而是从我亲身经历的磨难、无望、困顿,乃至好奇与欲望中生长出来的活的思想。哲学高吗?玄吗?不,它是融于血脉、指引呼吸的生命实践。其维度,在我体悟中,渐次展开为三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一,哲学是“损之又损”的简朴之力,是应对烦扰的清明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 我越发深信,大道至简。真理的核心往往纯粹而凝练。一句能说明白的,绝不说两句。那些冗余的字句、繁复的论证,常常非但不能阐明事理,反而成为自我与他人的烦扰之源,正所谓“烦恼自扰”。真正的智慧,在于直指本质的洞察力与毫不拖泥带水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这份体悟,在张松辉老师《道德经》课上听到了完美的回声。老子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我们所追求的“道”,正是通过不断剔除表面的浮华与枝蔓,最终抵达那个无为而无不为的纯粹境界。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异曲同工。它们共同告诫我们:最简单的方案,往往最接近真理。哲学于此维度,赋予我一种生活的减法智慧,教我识别何为必需、何为虚妄,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高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二,哲学是“暗夜启明”的救赎之光,是直面苦难的共情之音。</span></p><p class="ql-block"> 七年前,我全心投入学习,并非为了学问本身,而是源于生命中一场巨大的困顿。那时,心情沉至谷底,前路一片迷茫。哲学于我,恰如绝望中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一位耐心的倾听者,“是面对面跟你谈心的那个人”。它理解我所有的委屈,洞察我全部的不安,并以其广博与深邃,缓缓拨开我心中的迷雾,让我得见云后的太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这份救赎般的体验,在我前年去希腊践行哲学研学时,让我理解了为何哲学在西方始于苏格拉底的街头对话——它关乎生活、关乎德性、关乎如何“认识你自己”。而斯多葛学派的大师们,如塞涅卡、埃皮克提图,则教导世人如何在命运的无常与打击中保持内在的坚忍与自由。在东方的土地上,佛教哲学直指“众生皆苦”,并提供了离苦得乐的法门;王阳明的心学则在“百死千难”中证悟“知行合一”,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步入哲学门的路途中,哲学从知识变为了解药,是抚慰灵魂、赋予勇气的终极关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三,哲学是“无形之气”的宇宙根基,是无用之大用的终极实在。</span></p><p class="ql-block"> 九月第一节《周易》精读课,万献初老师问了一句:“风有方向吗?”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对呀,风有方向吗?下课后我好奇地问老师:“风是怎么产生的?”老师答:“风产生于动力源。”“那身体的气和风是一回事吗?”回答是否定的,不是一回事,但有相同之处——风和气的产生都离不开动力源。这让我浮想联翩,从中也悟到了很多。最终我意识到,哲学看似“什么都不是”,它无法被看见、被触摸,甚至常被诟病为“无用”。但它恰如维持我们生命运转的“气”,看不见,却真实地在体内流动,支撑一切生机。它不仅是人体的气息,更是弥漫于天地之间、支撑整个宇宙运行的根本力量与秩序。它是“无为”的,不刻意干涉,却拥有着“无限级”的力量,是一切存在的基底。</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重新查阅中西哲学概念,发现这个概念完美地契合了中国哲学的核心——“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个道,是万物之宗,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终极法则。庄子的“无用之用”更是深刻地阐明:哲学看似无用于世俗功名,却有着安顿生命、烛照宇宙的“大用”。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追问“第一因”,斯宾诺莎沉思作为万物本源的“实体”,海德格尔探讨“存在”本身……他们都在试图描述那个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宇宙之“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悟道:属于每个人的“哈姆雷特”</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越来越感知到,人人都应懂点哲学。我深以为然,但此“懂”非指知悉所有学派理论,而是在自我经历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回响。哲学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向我们提出永恒的问题,却从不提供唯一的答案。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哲学的领悟,也必然烙上独特的个人印记,折射出各自的生命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听完朱静老师直播课后,结合自身经历对“何为哲、为何学、何以得”这三重追问的回答。虽然浅薄,但却是我真实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4日晨</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