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79)</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 东 方 亮</p><p class="ql-block"> (昔东1938年6月至1942年12月)</p><p class="ql-block"> 第六章 推进前线</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情报线连接前方后方</p><p class="ql-block"> 昔东县的情报网始建于1941年。</p><p class="ql-block"> 那年6 月,为贯彻太行军区发出的《为建设经常性的群众情报工作的指示》,昔东中心县委在皋落召开各县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情报工作。</p><p class="ql-block"> 陶鲁笳一向以政治学角度学习研究战争,对情报工作有足够认知。他说,“情报工作是战场的眼睛、鼻子、耳朵,是我们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精准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搞好情报工作,一要加强情报源建设,即情报侦探、收集工作;二要做好情报传送,即情报网建设;三要充分利用情报,做好战情研判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心县委开会后,周璧、杨辛克召集公安局、武委会有关人员具体研究,决定充分利用村级的“白皮红心”两面政权,建立情报体系。县委、县政府曾在皋落举办情报员培训班,培训各区选拔的专门人才,确定情报内容和送递方法。</p><p class="ql-block"> 情报网主要由公安局掌握。重要的情报线有6条,县内县外各3条。</p><p class="ql-block"> 县域内情报线,以皋落为中心,分别通往县城、东冶头、凤居,每条线设若干联络点,主要掌握传送从抗战前线获取的日伪情报。情报员分布于县城、县城周围和所有区,各村都有人负责报送情报,还规定定期或不定期互通情报。敌人一出动,多少人,是鬼子还是汉奸,到什么地方,我方都了如指掌。县区村于是构建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情报网络。</p> <p class="ql-block"> 通往县外的情报线,一条为皋落至马岭关,通往河北赞皇、内邱,专门与驻扎河北的一地委(冀晋地委)联系。在昔东的小东峪、库城设立转换站。晋冀边境的地质断层,造成嶂石岩和黄安垴的巨大落差,情报员行走其间异常艰难,是他们靠双脚与血汗,搭建起连接军地、上下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另一条,皋落至辽县寒王,经和(顺)东松烟、辽县城、麻田,通往八路军总部,然后到汪支队队部、晋冀豫区党委行署、129师师部。设在昔东的转换站为库城。</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条,皋落通二地委(晋中地委)与二专署驻地和(顺)西,只是中间有平辽公路阻隔,情报传送、通讯联系不太顺畅。</p><p class="ql-block"> 情报网建设,重在情报源。昔东县敌区的情报工作,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路。</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敌伪情报,仅是利用乡村两面政权从敌人那里获取,或者派遣侦察人员实地侦察所得。1940年11月,遵照晋冀豫区一地委(冀晋地委)指示精神,昔东县成立点线工作委员会,早从这年5月开始到129师师部轮训队和太行区党委特训班学习的一区区长王殿邦,此时回来兼任点线工作委员会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这年12月,129师新10旅政治部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敌占区及接敌区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的方针,派遣敌工干事李珂等3人打入县城敌营内部,同昔东县点线工作委员会密切配合,开展内线情报工作。</p><p class="ql-block"> 次年9月,点线工作委员会撤销。</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初,太行二军分区(晋中军分区)调平昔寿独立营政委刘增钰回分区敌工站,专门负责开展包括昔阳在内的平辽公路沿线的敌伪军工作。2月,派遣刚从抗大政工队(即敌工队)学习归来的毛联晋打入县城敌人内部,开展情报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专门的城工站、敌工站,用以联系内线人员,接转情报,再与县内外的情报线相衔接,构成完整的对敌情报体系。</p> <p class="ql-block"> 情报线上,考察忠诚,检验担当,寄托奉献。</p><p class="ql-block"> 情报线是战略生命线。一封封敌情、战报,一个个指示、命令,在前线后方间衔枚疾走,上传下达,循环往复。战情急,使命重,保密性强。除有专人传送外,收发双方都有特别规定的代号、密码。看过一件早已解密的档案,太行一专署发给昔东县长的文件,特意标明:昔东县府代号为“寒露",太行一专署代号‘’青川",由专署通讯处分发传送。电影上才有的神奇、惊险谍战场景,活生生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情报线是交通动脉线。通往县外的情报线上,设有若干换差站,也即转换站,组织民夫队、畜力队等,接力承担转送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有多少领导干部、特工人员、伤员病号,从这站到那站,自这手传那手,环环相扣,地地衔接,经一路变幻莫测的暴风雨,闯一路飘逸不定的红绿灯,直抵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在那生死难测的动荡日子,有几多粮食、装备和其它战略物资,从人力到畜力,自后方达前方,不损不丢,账物两清,一双双铁脚板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拨拨硬汉子斗罢艰险又出发,直至任务完成。</p><p class="ql-block"> 陶鲁笳曾多次行走情报线,或到边区、地委、专署开会和请示汇报工作,或下乡调研。</p><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晋冀豫区党委在桐峪召开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议,陶鲁笳和周璧、杨辛克先在皋落等候平东县委书记程平到来,而后各骑一匹高头大马,各跟随一名马夫和警卫员,沿皋落至寒王一线奔驰,到和顺县松烟镇与和东县委书记张桂如等会合,一路翻山越岭,走根据地,过敌占区,竟然有惊无险,如履坦途。</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后,陶鲁笳对此仍念念不忘,赞叹那时的情报线安全高效,畅通无阻,感恩根据地人民以身相许,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夏,昔东县政府接上级指令:护送769团伤员到辽县。时任县政府民政科长孙家吉义主动请缨,承担护送任务。</p><p class="ql-block"> 那天黄昏,孙家吉全身武装,带领几个武工队员和民兵来到皋落转运站,接受从河北转送来的769团17个伤员。</p><p class="ql-block"> 孙家吉麻利地办完交接手续,精神抖擞,大踏步走在前面。武工队员和民兵抬着、架着伤员紧随其后,沿皋落至和东的情报线进发。夜黑天低,阴云密布。一行人下青沙岩岭,经赵壁、梭罗峪,又翻过山岭,到达井沟。</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食物补给点,孙家吉先将伤员安排在堡垒户、共产党员王子元舅父家里藏匿,随后与地下党员陈信取得联系,准备好干粮、鸡蛋。</p> <p class="ql-block"> 次日黄昏从井沟出发,前面须经三都敌据点,碉堡内敌人的枪口正对着昏暗的地面,偶尔有几点明光闪烁。孙家吉手握手枪,小心翼翼地在前面探路,中间为被护送的伤员,武工队员、民兵押后,迂回辗转,左躲右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终于安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p><p class="ql-block"> 行至和顺牛川,一行人开始爬山,羊肠小道,坑坑凹凹,跌跌撞撞,历经艰辛到达和东松烟转换站。</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经过9天奔波,徒步跋涉240里,终于将伤员如数交给驻辽县的769团。</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70):浪淘砥柱竞风流)</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出版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余部,有作品获省内外多个奖项,并被转载、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