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碰撞中淬炼教学智慧

屋顶的小草

新教材示范课第一次磨课 <p class="ql-block">每一次磨课,都是一场教学智慧的修行。当数学课堂的思维火花在反复研磨中愈发璀璨,那些藏在知识点背后的思想方法便渐渐清晰。今天,在姚秀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新教材示范课的三场独具特色的数学磨课现场,看曹冲称象的典故如何点亮转化思想,看逐层分类的逻辑如何搭建思维框架,看用尺规比较线段长短如何培养严谨的理性精神。</p> 让转化思想看得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孙岚老师:曹冲称象说课</p><p class="ql-block"> “曹冲称象” 不仅是一则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更是小学数学中 “转化思想” 的生动注脚。在本次说课中,孙岚老师以 “如何用数学眼光解读历史典故” 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地展现教学设计的巧思。</p><p class="ql-block"> 课堂开篇,抛出核心问题:“为什么不用秤直接称大象?” 引导学生发现 “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 与 “可以转化的路径” 之间的关联。接着,设计 “模拟称象” 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 “化整为零”“等量替换” 的数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在磨课过程中,团队激烈讨论,怎样让目标达成建立在活动当中,如何让课堂更注重活动性,课堂形式问题,让每个细节都完美的展示出来……</p> 用逻辑链条串起思维脉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潘雨晨老师:逐层分类说课</p><p class="ql-block"> 数学的严谨性,往往体现在分类思想的运用中。本次逐层分类说课,潘老师以 “分纽扣” 为例,展现了如何通过 “分层递进” 的设计,让学生掌握 “按标准分类” 的逻辑方法。</p><p class="ql-block">说课环节中,打破 “直接给出分类标准” 的传统模式,采用 “问题驱动 — 自主探究 — 归纳提炼” 的路径。</p><p class="ql-block">磨课团队重点研讨了 :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分类、怎样让低年级的孩子从活动中体会到逐层分类的必要性和逻辑性,课堂的活动如何有效的进行等问题,并做适当的调整,期待下一次更完美的呈现。</p> 在规范操作中培养理性思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潘萌萌老师:用尺规比较线段长短</p><p class="ql-block"> 用尺规比较线段长短是三年级新教材加入的重要内容,孩子能首次接触圆规和无刻度尺,潘老师从教孩子们怎样使用圆规和无刻度尺开始,再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怎样用圆规和无刻度尺比出线段的长短。课堂以任务为链,串联了知识与活动,让孩子们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探索出圆规的秘密。</p><p class="ql-block">磨课过程中,我们的专家团队特别关注 “圆规使用规范性” 的训练,从教师开始,要规范严谨地使用圆规,给孩子们正确的示范。课堂上,让学生在严谨的操作中体会数学的理性之美。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再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对学生评价的一句话,也都被专家团队里的老师们扣出来打磨。这不仅是为了呈现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更是为了让各位老师在磨课过程中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教学相长。</p> 结语:磨课,是为了让数学更有温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节课,三种思路,却指向同一个核心 —— 让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从曹冲称象的转化智慧,到逐层分类的逻辑严谨,再到用尺规比较线段的长短的规则意识,每一节课都在努力搭建 “生活与数学”“操作与思维”“直观与抽象” 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磨课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相信:好的数学课堂,既能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更能让他们爱上思考的过程。这,便是磨课的意义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