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行摄(5) 敦煌月牙泉

方乃松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 月牙泉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其水质甘洌,清澄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波微沙荡,水色悠悠,“月泉晓澈”也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四周都是高耸的沙山,从而形成了环形山洼,当风进入泉区后会行成上升旋风,把泉四周大量流沙带上山顶,或抛向山峰的另一侧。因而,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月牙泉“绵历千古,沙不填之”的神奇。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水位10米左右,在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br> 月泉阁旁、月牙泉边,百余年的胡杨、旱柳枝繁叶茂、屹立不倒。 由于周边地区生态恶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水位总下降幅度达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关闭机井、压减耕地的“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至2010年10月,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