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 戈宝权手稿 孙戈提供</h5><br> 这是中国翻译家戈宝权在1954年翻译出版的《普希金童话诗》中的一首普希金于1830年9月在波尔金诺写下的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的手稿。看到这种稿纸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日子,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涌上心头。我们年轻时写东西就是用的这种稿纸,在一个个的格子里写字戏称“爬格子”,一页纸就写500个字,如果要写上几万个字,那要厚厚的一沓。现在有了电脑,爬格子不再在纸上爬了,而是在键盘上一个个的打,还能直接修改,不必涂涂改改,写好了存在硬盘上又不会丢失,提高了书写效率。科技的进步真的是给人带来了便利。 <h5>《童话》 马福琳娜 绘 莫斯科儿童文学出版社 1974年版 <br>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br></h5><h3> 这部普希金的《童话》集,由莫斯科儿童文学出版社在1974年出版,包含了六篇普希金独立创作、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童话诗杰作。我国的翻译家冯春在1990年直接按照原版结构翻译出版了这本诗集。</h3>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伊森别尔格 绘 圣彼得堡尼·因都特内照相制版印社 1890年版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br><br></h5><h3>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在1817~1820年间创作的第一部童话长诗。诗中讲述了年轻的公爵鲁斯兰迎娶美丽的基辅大公公主柳德米拉,在送入洞房之际,柳德米拉被矮人黑海魔王用法术掳走。从此开启了一段惊天动地的鲁斯兰营救柳德米拉的冒险历程,最后在智慧老人芬兰隐士的帮助下,终于救回新娘柳德米拉。<br> 这首长诗的取材来自俄罗斯丰富的民间传说,特别是奶妈从小就一直给普希金讲述的那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欧洲骑士的传奇,还有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和文化代表性的“壮士歌”等。使整首诗融合了民间传说、英雄史诗和浪漫元素,体现出在幽默戏谑的笔调中透露出叙事诗的庄重的鲜明的普希金式风格,成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h3>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装饰板 维·亚·帕宁(1926~2009) <br> 20世纪90年代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插画 亚·伊·马雷金(1890~1942) <br> 1914~1930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插画 亚·伊·马雷金(1890~1942)<br> 1914~1930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 </h5> <h5>《鲁斯兰与巨头》墨水瓶 弗·肖鹏仿自叶·亚·兰谢列原作 <br>19世纪80年代 青铜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div><br></div><h5> 这只墨水瓶表达的是《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长诗中的一个核心情节,即鲁斯兰战胜并俘获魔王切尔诺摩尔的“胡须之战”。作者叶·亚·兰谢列巧妙的将墨水瓶的基座雕刻成充满叙事张力的生死战场,高度具像化地表现了鲁斯兰骑在切尔诺摩尔胡须上象征着它抓住魔王魔力胡须的这一弱点将其制服(魔王的胡须就是他的命门,犹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一只装墨水的墨水瓶雕刻成如此惊心动魄,堪称是这一工艺品与文学场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h5>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象棋套装 埃·伊·叶罗普金娜 1980年 <br>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锦盒 格里高利·德米特里耶夫(1888~1939) 1936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锦盒 阿·亚·布洛欣(1904~1969) 1937年</h5><h5>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br></h5><h3> 这种锦盒非常漂亮,以前人家家里一般用来放一些珍贵一点的小东西,漆面锃亮顺滑,图案以传说故事居多。记得我在工作后,有一中学的同学送我一只毛胚的类似锦盒的香红木盒子,我不会绘画,就用广漆漆了下,红木的纹理透露出来,也是油光锃亮,煞是好看。现在也不知放哪去了。</h3> <h5>《沙皇萨尔坦的故事》中的《格威顿王子玩具草图》 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1949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天鹅公主》玩具草图 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 1949年 <br>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沙皇萨尔坦的故事》中的插画《三个姑娘在窗下》 塔·阿·马弗利娜(1902~1996)20世纪70年代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沙皇萨尔坦的故事》中的场景《布阳岛上的城市》 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 1949年 彩绘石膏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 </h5> <h5>《天鹅公主》 奥·尤·克列维尔(1886~1975) 1949年 彩绘石膏 </h5><h5>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 <h5>《格维顿王子》 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 1949年 彩绘石膏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 <h5>《布扬岛上的城市》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 1949年 彩绘石膏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 <h5>《天鹅与老鹰之战》 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 1949年 <br> 彩绘石膏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 <h5>《海中木桶》奥·尤·克列维尔(1887~1975) 1949年 彩绘石膏 <br>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br></h5><div><br></div><div> 普希金的另一首童话诗《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是一个魔法、阴谋、冒险和伸张正义交织在一起的经典童话故事。沙皇萨尔坦娶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为皇后,但他的三位姐姐心生嫉妒。在萨尔坦出征期间,皇后生了小王子,取名格维顿。但三位姐姐却给萨尔坦送去假信,说皇后生了一个怪胎。受蒙蔽的萨尔坦大怒,下令将皇后和怪胎装进一只密封的木桶丢进大海。虽然皇后在木桶中悲愤万分,但小王子却在桶中奇迹般的迅速长大。木桶在海上漂了许久,被冲到一座叫布阳岛的小岛上,小王子打破木桶和母亲一起脱险。他们在岛上寻找食物时,遇上一只有巫师变成的凶残的老鹰在追猎一只白天鹅。小王子用弓箭射死了老鹰,救下了白天鹅。为报答救命之恩,白天鹅为小王子母子在布阳岛上建造了一座雄伟华丽的城市,并使用魔法将萨尔坦引到布阳岛上,使萨尔坦认清真相,父子相认、夫妻相聚,小王子也和白天鹅结为伉俪。当然三个姐姐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终赦免了她们)。这个故事宣扬了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思想,也是普希金的人道精神。<br></div><div> 奥·尤·克列维尔是苏联时期的重要雕塑家、装饰艺术家、陶瓷设计师,列宁格勒皇家瓷器厂首席雕塑师,他在彩绘石膏、釉下彩瓷、彩陶壁画等多个方面作品斐然,以其对俄罗斯文学的精妙立体诠释而闻名。1949年是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奥·尤·克列维尔创作了大了的普希金作品的彩绘石膏作品,以《沙皇萨尔坦的故事》、《金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系列作品惊艳艺坛。克列维尔有句艺术哲学金句颇能体现他的创作精神:神话在指尖化为土壤--我们不是埋葬旧时代,而是将它烧制成新时代的基石。<br></div> <h5>《奥涅金与连斯基的决斗》 伊·叶·列宾(1844~1930) 1901年画 <br> 布面油画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插画(我和我小说中的人物) 尼·瓦·库兹明(1890~1987)20世纪30年代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叶甫盖尼·奥涅金》插画 尼·瓦·库兹明(1890~1987)<br>20世纪30年代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 </h5> <h5>《叶甫盖尼·奥涅金》插画 尼·瓦·库兹明(1890~1987) 20世纪30年代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叶甫盖尼·奥涅金》插画(涅瓦河畔的普希金和奥涅金) 尼·瓦·库兹明(1890~1987) 1937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叶甫盖尼·奥涅金”茶具套装 安·安·奥利 制模 约·阿·夏尔列曼 绘图 2014年 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div><br></div><div>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誉为是俄国文学的奠基之石,我国的翻译家吕荧于1944年在重庆翻译出版了这本诗体小说,当时名为《欧根·奥涅金》。1982年,翻译家冯春以全诗体中文译本《叶甫盖尼·奥涅金》出版了这本书,随后也有其他翻译家相继出版中译本。<br> 《叶甫盖尼·奥涅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出身于圣彼得堡贵族的奥涅金厌倦了都市的浮华生活,无所事事,精神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成为一个贵族圈的“局外人”(他的“局外人”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来到乡村,认识了青年诗人连斯基。连斯基带他去拜访当地的地主德米特里·拉林,他认识了地主的两个女儿奥尔加和达吉亚娜。纯洁的达吉亚娜爱上了奥涅金,并写了情书给他。可是奥涅金觉得婚姻会束缚自由,拒绝了达吉亚娜。不久在一次舞会上,奥涅金无聊地追求奥尔加来打发空虚,此时奥尔加已是连斯基的未婚妻。这下激怒了连斯基,向奥涅金提出决斗。最终,连斯基死于奥涅金的枪下。奥涅金带着痛苦和内疚再一次出走,在外漂泊多年。多年后,奥涅金重回彼得堡,在上流社会中重见达吉亚娜,此时的达吉亚娜已是一位公爵夫人。奥涅金却爱上了她,不断写信追求她,但达吉亚娜抱着对丈夫的责任和道德感,拒绝了奥涅金。<br></div><div> 最终奥涅金的命运如何,作品没有交代,普希金用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景作为结尾:达吉亚娜拒绝奥涅金并离开房间后,留下奥涅金一个人呆立着,内心受到巨大冲击。翻译家冯春这样翻译道:<br> “她还走了。叶甫盖尼站着,<br> 仿佛被一声霹雷惊呆。<br> 这时心头是怎样万感交集呀!<br> 可是突然响起了马刺的声音,<br> 达吉亚娜的丈夫出来了,在这当儿,<br> 读者啊,在主角最感狼狈的瞬间,让我们离开他,久久地......<br> 永远地”。<br><br> 他的结尾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不自觉地身临其境,而手法更是精彩,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我想起了读中学时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一种结尾手法,那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br></div><div> 这本诗体小说按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的评价是“作品通过奥涅金与达吉雅娜的爱情故事,细腻刻画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对俄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与呈现”。它“将现实主义的社会描摹与抒情诗的艺术特质完美融合,描绘了一幅19世纪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br> 2019年在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上上演过以话剧形式结合了多种舞台形式的《叶甫盖尼·奥涅金》。<br></div>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卷首插画 阿·米拉舍夫斯基(1893~1976) 1948~1949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插画 米·叶·马雷舍夫(1852~1914) 1887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插画 弗·阿·米拉舍夫斯基(1893~1976) 1948~1949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插画 米·叶·马雷舍夫(1852~1914) 1887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插画 拉·阿·谢里亚科夫(1824~1881)</h5><h5> 仿自尼·伊··索克拉夫原作 1873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br></h5>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插画 仿自弗·叶·马科夫斯基原作 1867年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 </h5> <h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杯碟 弗·格· 鲍格丹诺夫 2013年 </h5><h5>俄罗斯皇家瓷器厂 藏</h5><div><br></div><div> 1833年,被普希金称为是他的第二个“波尔金诺之秋”,他创作了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部诗,不仅是普希金个人艺术成熟的标志,更是他将俄罗斯文学推向了“民族与世界共振”的关键一步。这部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老渔夫捉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央求老鱼夫放了它,并答应满足老渔夫的要求作为报答。老渔夫放了金鱼,但不要报答。老渔夫回家后无意中说出了这件事,他的老婆是个极其贪心的女人,知道后逼着老渔夫去找金鱼要东西。老太婆的贪心一次比一次过分,先要新木盆,然后要大房子,再要当贵妇、女王,金鱼前几次都满足了她。可是老太婆最后竟要当统治大海的女霸王,并要金鱼伺候她。金鱼忍无可忍,一句话也不说直接回头游进了海里。等渔夫回到家一看,宫殿、仆人、财富都没有了,只剩下原来的破泥棚和破木盆。<br> 我国在明清年代的东南沿海有个口耳相传的的民间故事《渔夫和蚌姑娘》,和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说的是差不多的故事,小时候听大人都讲过,所以读到普希金的这部童话诗就有似曾相识的会心。这部童话诗用简单的道理告诫人们一不能太贪心,二要见好就收,否则就如我国有句俗语讲的那样“想发财,穷得快”,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br></div> <h5>《金鸡的故事》伊·雅·比利宾 绘 苏联财政部国际货币发行管理局总部 1962年版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金鸡的故事》插画(沙皇达顿与星象家)伊·雅·比利宾(1876~1942)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金鸡的故事》插画 安·伊·康达马洛夫 1900年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金鸡的故事》插画 安·伊·康达乌诺夫 1899年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div><br></div><div> 《金鸡的故事》是普希金在1834年创作的又一童话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达顿的国王,因年老体衰,无力抵御邻国的侵略,便求助于魔法师。魔法师送给国王一只神奇的预警金鸡,国王对魔法师承诺不迎娶邻国的沙玛汗女王。然后国王将金鸡放在高耸的木杆上,一旦有敌来临,金鸡便会转动着身体鸣叫提示敌人来临,国王据此早做准备,两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当金鸡第三次发出预警时,国王带兵出击,却未遇到敌人,只见到邻国美丽的沙玛汗女王。国王倾倒于女王的美貌,违背了不迎娶女王的承诺,当魔法师赶来阻止时,国王将其杀死。正当国王带着女王回到国内时,那只金鸡突然飞过来将国王啄死。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任何背信弃义之人必定没有好下场。<br> 我国曾有《神笔马良》和《七色鹿》的类似童话,特别是小时候看童话电影《神笔马良》,到现在还有记忆。不论是我国的童话还是外国的童话,都印证了我国的一句古训“天道好还,报应不爽”。所以做人还是要善良点,最起码是不做坏事和恶事。<br></div> <h5>《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插画 未知画家 1894年 </h5><h5>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插画 玛·尼·奥·莫察洛娃(1899~1958) 1948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插画 玛·尼·奥·莫察洛娃(1899~1958)1948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插画 拉·费·施泰恩(1854~1896) </h5><h5> 1891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插画 叶·伊·巴什科夫(1920~2002) 1963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插画 叶·伊·巴什科夫(1920~2002) 1963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div><br></div><div>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我国流传甚广,现在的小孩基本都知道。但在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如果家长不给小孩讲这个童话,恐怕知道的小孩就很少了。尽管这部童话片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就引进在我国上海、重庆、天津播放了,但在50~70年代官方是禁止播放的,所以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不知道。可是在俄罗斯,普希金的《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833年,也就是普希金的第二个“波尔金诺之秋”,他根据流传于欧洲民间的童话故事并在俄罗斯本土流传的《白雪公主》型故事变体,创作了诗歌体童话《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内心邪恶的皇后由于嫉妒美丽的公主,便寻找理由命仆人秘密将公主遗弃在森林深处。公主后被七位勇士发现,收留在森林中的小木屋里。勇士们视她为妹妹,但日久生情,都爱慕公主,以至于集体向她求婚,七位勇士同时向一位公主求婚,这倒也是很童话的。但公主心有所属,婉拒了勇士们。皇后通过魔镜得知公主未死,假扮修女来到小木屋前乞讨,公主在木屋前给了假修女面包,假修女拿出一只鲜红的苹果,诱骗公主吃下它。公主的爱犬似有灵性,试图阻止公主去吃毒苹果。但最后公主还是吃了,瞬间中毒倒地。爱犬悲愤地舔了舔毒苹果,也殉情公主倒地而亡。七位勇士回家看到后异常伤心,将公主装在水晶棺木中放在山洞中。深爱着公主的王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公主,用真挚的爱情打破死亡的魔咒,使公主复活。<br> 在生活中苹果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水果,但在神话、童话里苹果大多是成了引诱人、给人带来灾难的毒果。从古希腊“不和女神”厄里斯,怒掷一个刻着“献给最美者”的金苹果到英雄珀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现场,最终引发了特洛伊战争;到英雄赫拉克拉斯盗取赫斯帕里得斯的金苹果;再到我们熟悉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被蛇引诱偷吃了金苹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这就是神话中有名的三个金苹果。我年轻的时候读《共产党宣言》,里面有一句话“屈身拾取金苹果”,这对我印象很深,一直记到现在,苹果虽好,却也要吃对了才好。<br></div> <h5>《青铜骑士:彼得堡故事集》 别列阿 绘 列宁格勒文学出版社 </h5><h5> 1964年版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青铜骑士》插画(涅瓦河边的彼得一世) 亚·尼·别努阿</h5><h5>(1870~1960)1905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青铜骑士》插画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青铜骑士》插画(青铜骑士追逐叶甫尼盖)亚·尼·别努阿</h5><h5>(1870~1960)1905年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青铜骑士》插画 伊·伊·叶尔绍夫(1916~1985) 1947年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div><br></div><div> 普希金和妻子定居彼得堡后,写下了《青铜骑士》这部深刻揭露当时阶级矛盾的一部诗。诗中讲述了发生在1824年的故事。那一年的11月,彼得堡遭遇了史上最大的洪水,冲毁了大量的房屋,死了500多人。也彻底冲散了小公务员叶甫盖尼(此叶甫盖尼并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贵族叶甫盖尼,他是代表广大普通底层贫民的小人物)和未婚妻帕拉沙的安稳的生活。幸存的叶甫盖尼划着小船划向远离市中心的瓦西里岛上的帕拉沙的简屋,面对“残破的柳树和破门板”,帕拉沙已香消玉殒,叶甫盖尼彻底绝望,痛不欲生的叶甫盖尼从此疯癫,并四处流浪。当他流浪到彼得堡参政员广场,见到青铜骑士雕像(彼得大帝),用手指指着青铜骑士说着:<br> 好啊,你这奇迹的创造者,<br> 你等着瞧吧!<br>当晚,叶甫盖尼产生了幻觉,青铜骑士从基座跃下,策马穿越街道追杀他。最终人们在被冲上岸的破门板上发现了叶甫盖尼的尸体,“发现了......我冰冷的尸体“。<br> 这首诗是俄罗斯精神的撕裂性自白,暗喻专制权力对个人生存的碾压:一个民族若不敢凝视自身神话的血腥基础,终将在历史洪水中与自己的青铜幻影一同溺亡。也提出了一个现代终极悖论:“当国家神话碾碎了个人幸福,谁有资格说‘牺牲值得’”。<br></div> <h5>《鲍里斯·戈都诺夫》安·尼·季洪诺夫 编 弗·斯维塔利斯基 绘 </h5><h5> 莫斯科Academia出版社 1936年版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鲍里斯·戈都诺夫》插画(普希金与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 尤·抗·柳克申(1949~)<br>2005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鲍里斯·戈都诺夫》插画(普希金与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 尤·抗·柳克申(1949~)<br>2005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鲍里斯·戈都诺夫》插画(格里戈利的逃跑) 弗·安·法沃尔斯基(1886~1964) 1954~1955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鲍里斯·戈都诺夫》插画(鲍里斯威胁舒伊斯基)<span style="font-size: 17px;">弗·安·法沃尔斯基(1886~1964)1954~1955年</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span></h5><h5><br></h5> 《鲍里斯·戈都诺夫》是普希金在1825年完成的一部历史悲剧,他模仿并成功运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自由形式,突破了17世纪以来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结构形式(“三一律”是西方戏剧创作的核心理论之一,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以时间多跨度、场景多变化、情节多交织展现戈都诺夫皇朝的兴衰更替。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沙皇费奥多尔一世·伊瓦诺维奇时期的权臣鲍里斯·戈都诺夫谋杀了年幼的皇子德米特里并篡夺了沙皇皇位。但他深受罪恶感折磨,唯恐真相败露。多年以后,当年逃亡的僧侣格里高利假冒已死的德米特里皇子,在波兰的支持下杀回俄国复国。百姓和旧恨到戈,戈都诺夫在精神崩溃中猝死,伪德米特里入住克里姆林宫,但民众以令人窒息的沉默以对。这种沉默说明了人民看清了所有沙皇的虚伪本质和权力赖以建立的罪恶根基。 <h5>《小悲剧》法沃尔斯基 绘 莫斯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莫扎特和萨列里》插画(有盲乐师的场景)弗·安·法沃尔斯基(1886~1964) 1951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莫扎特和萨列里》插画(弹琴的莫扎特和萨列里)弗·安·法沃尔斯基(1886~1964) 1949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刻有“盲乐师、莫扎特和萨列里”的雕版》弗·安·法沃尔斯基(1886~1964) 1961年 黄杨木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刻有“莫扎特弹羽管钢琴”的雕版》弗·安·法沃尔斯基(1886~1964) 1961年 黄杨木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div><br></div><div> 1830年,普希金创作了四部简短而深刻的诗体戏剧,总称《小悲剧》,这四部作品虽然短小,但每一步就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直刺人心深处,剖析人性的激情、欲望和弱点。《莫扎特和萨列里》就是其中的一部。该部戏剧只有两场,人物就两个,沃尔夫冈·阿玛德欧斯·莫扎特和安东尼奥·萨列里。戏剧讲述了萨列里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位功成名就、备受尊敬的作曲家,但他看到莫扎特好像没什么努力就创作出无比美妙的音乐,心中愤满不平,遂生出要除掉莫扎特的恶念。一天,莫扎特来到萨列里家里,弹奏了一曲他新创作的乐曲,萨列里打心里觉得这首乐曲美妙绝伦,更坚定了他要除掉莫扎特的恶念。他邀请莫扎特共进晚餐,并在莫扎特的酒杯里下了毒,莫扎特不知情喝下了这杯毒酒,并在交谈中说了“天才和邪恶是两种不相容的东西“。莫扎特走后,萨列里独自一人背负着谋杀的罪恶感,更被莫扎特的那句话所折磨,他意识到他的那种罪恶手段证明了自己永远无法理解真正的天才的那种纯粹、光明、与邪恶无法共存的精神高度。<br> 当然,这部喜剧是普希金的文学创作,莫扎特的真正死因是患上“急性粟粒热”而离世,这我在萨尔斯堡的游记中有描述。<br></div> <h5>《普希金(戏剧手稿)》复制件 1999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br></h5><h3> 这张普希金的戏剧手稿,从策展方的排列顺序来看,可认为是《小悲剧》的手稿。</h3> <h5>《驿站长》插画 姆·瓦·多布任斯基(1875~1957) 1905年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棺材匠》喝茶场景(复制件) 普希金 绘 1999年 </h5><h5>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br></h5><h3> 1830年,普希金用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小说集包含了五篇短篇小说。策展方对此的评价是:“这部小说集引领了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阁走向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他关注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驿站长》和《棺材匠》是其中的两部。<br> 《驿站长》讲述了一个名叫维林的身处社会底层的善良而卑微的驿站长为过往的贵族官员提供服务,经常受气挨骂。但他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冬妮娅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让女儿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有一天,一位帅气的骠骑兵军官明斯基路过驿站,被冬妮娅的美貌所吸引。他假装得病留了下来,期间赢得了父女俩的信任。不久后明斯基设计诱骗带走了冬妮娅前往彼得堡。驿站长发现女儿被骗离开,伤心欲绝,担心女儿会被玩弄后抛弃。他历尽艰辛赶到彼得堡,找到了明斯基,要求将冬妮娅还给他。明斯基拒绝了他,并将一沓钱塞给他。这使他作为父亲的尊严受到无情的践踏,也印证了他对女儿悲惨命运的想象。驿站长心灰意冷地回到驿站,在孤独和悲痛中苦度时光,最终凄惨地死去。小说通过驿站长的悲剧人生,揭露了19世纪俄国社会贵族和贫民的深层的阶级矛盾,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悲情。画中表述的正是明斯基装病躺在床上,维林和女儿冬妮娅在照顾他的场景。<br> 《棺材匠》是《别尔金小说集》里的另一篇诙谐的小说,说的是有一位名叫阿德里安·普罗霍洛夫的棺材匠,举家搬到了一个新地方。他的手工业者的新邻居们前来道贺,并开玩笑地要他请大家喝酒。棺材匠先请大家喝茶,气氛活跃起来,关系逐渐热络,进而请大家喝酒。在喝酒中,大家跟他开玩笑说祝他生意兴隆,多多死人,为他的客户“干杯”。这话使棺材匠觉得很不吉利,回家后他嘟嚷道“既然要请客,不如请我真正的客户来!”。结果晚上他梦见他以前的“客户”果真纷纷而来,十分恐怖。棺材匠吓得魂飞魄散,醒来后发觉这是一场噩梦,家中的阳光依旧,家人都还安然无恙,邻居们仍然谈笑如常。故事在轻松和解脱的氛围中结束。小说诙谐地探讨了职业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态,最终的结局表明所有的恐惧都来自内心的焦虑,现实生活仍然是温暖和平和的。图中表达的正是棺材匠和邻居们喝茶的场景。</h3> <h5>《黑桃皇后》插画 ( 持牌女人) 瓦·伊·舒哈耶夫 (1887~1973) 1992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黑桃皇后》插画 (伯爵夫人手持长柄眼睛) 瓦·安·米伸(1939~) 2001年 蚀刻版画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h5> <h5>《黑桃皇后》插画(丽莎维塔·伊万诺夫娜持信)瓦·安·米伸(1939~)2001年 蚀刻版画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黑桃皇后》插画(疯狂的赫尔曼)瓦·安·米伸(1939~)2001年</h5><h5> 蚀刻版画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黑桃皇后》插画(第五章章首装饰画)瓦·安·米伸(1939~)2001年 蚀刻版画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br></h5><h3> 《黑桃皇后》是普希金在1833年写的一部批判唯利是图、贪婪毁灭人性的作品,是普希金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小说讲了这么个故事:主人公赫尔曼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又贪婪成性,听闻有一位80多岁的伯爵老妇人掌握着赌桌上稳赢的三张牌的秘密。赫尔曼处心积虑引诱老妇人的天真善良的养女丽莎维塔,并在深夜潜入伯爵府。她拿枪逼问老妇人三张牌,老妇人惊吓过度当场归西。然后老妇人以鬼魂现身,告诉了赫尔曼三张必赢的牌(三点、七点、A)并要求赫尔曼不再祸害丽莎维塔。赫尔曼带着全部积蓄去赌场,前两张牌(三点、七点)使他赢得巨款,但压到第三张牌时,竟翻出了一张黑桃皇后,输光了一切。赫尔曼受不住这打击,瞬间人发疯了。最后,丽莎维塔嫁了别人,而赫尔曼却在疯人院里呓语着牌面数字“A”。<br>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不仅会使人失去理性,更会失去人性,最终必被命运反噬,千百年来,无一例外。</h3><div><h3> 1949年,由苏联著名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执导拍摄了这部同名电影,1950年代引入我国经配音后正式公演,和《列宁在十月》、《母亲》、《乡村女教师》等众多苏联影片,成为了那一时期我国观众的集体文化记忆。</h3></div><h5><br></h5><h3> </h3> <h5>《上尉的女儿》插画(普加乔夫)弗·谢·瓦西里科夫斯基(1921~2002)1984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上尉的女儿》插画 鲍·伊·科仁(1909~1942) 1939~1940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 <h5>《上尉的女儿》插画(玛莎·米罗诺娃)弗·谢·瓦西里科夫斯基(1921~2002)1982年 全俄普希金博物馆 藏<br></h5><div><br></div><div> 普希金在晚年完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策展方称之为“是19世纪俄国小说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确实也是这样。普希金在写作前对18世纪俄国著名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亲自到起义发生的实地进行考察,收集民间传说和歌谣,积累了普加乔夫大量的生活场景和起义实例,使得小说中普加乔夫的形象甚是丰满。为了能顺利通过审查,小说采取“家庭叙事”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和爱情来讲述故事,从而软化了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直接描写。<br>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彼得·格里尼奥夫受父亲之命前往遥远的白山要塞服役,途中遇到暴风雪迷路,被一流浪汉引到客栈避险。为表示感谢,格里尼奥夫将自己的兔皮袄赠予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殊不知这位流浪汉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起义军领袖普加乔夫。在要塞里,格里尼奥夫爱上了上尉要塞司令的女儿玛莎,哪知另一军官施瓦布林也爱慕玛莎却不成功。于是施瓦布林就中伤玛莎,格里尼奥夫为此和施瓦布林决斗并受伤,玛莎也被施瓦布林囚禁了起来。普加乔夫领导的起义军攻占了白山要塞,当格里尼奥夫被绑到普加乔夫面前准备受绞刑时,普加乔夫认出了他,为之前格里尼奥夫赠与他的兔皮袄的恩情而放了他,并把被囚禁的玛莎也救了出来。起义最终被镇压,普加乔夫被俘。格里尼奥夫因与普加乔夫的关系被怀疑通敌,遭到逮捕和审判。玛莎只身前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陈述真相,当面求情。女皇被他们的爱情和普加乔夫的义气而感动,最终赦免了格里尼奥夫,与玛莎团聚。但普加乔夫仍被处死。在处决现场,普加乔夫认出了格里尼奥夫,点头向他告别。<br> 小说展示了人物的忠诚、诚信、荣誉和感恩的品质,把一个农民领袖塑造的既威严又富有人情味,读来荡气回肠,意犹未尽。<br> 据即将在乌镇木心美术馆举办的《普希金,朝霞的孩子》策展人、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介绍,苏联在1947年拍摄了同名电影《上尉的女儿》,他12岁时就已看过。在1977年重新播放,他又看了一遍,最近还看了一遍。扮演普加乔夫的是俄罗斯著名演员邦达尔丘克,此人还演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而出演格里尼奥夫的是当时苏联的第一小生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此人还出演过由苏联著名导演亚历山大·法因齐穆尔根据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写的意大利小说《牛牤》导演的同名电影中的主角亚瑟,文革后我曾买过这本书。<br></div>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遥远的回响》,主要展出了我国历代翻译家翻译出版的普希金的各种题材的作品,以及介绍普希金对我国文化的兴趣。在普希金的藏书中,就藏有我国的书籍82种,包括《三字经》、《四书解义》、《中庸》、《赵氏孤儿》等。在他的作品中,多次用到中国元素。普希金写过一篇《园亭题记》(我国翻译家查良铮 翻译),描写的就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八角亭。普希金生前曾多次表达想来访问中国的愿望,但由于沙皇的阻扰,未能成行。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他一定会如愿来到中国的,一定会登上长城抒发他的浪漫主义式的英雄豪气!<br> 参观普希金的展览,那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回。那一段时光,书籍给了我很多很多。那些在无聊的日子里读进心里的文字,那些在日记本里反复涂改的句子,不是流逝的过往,却是藏在我现今文字中的一笔一画,都是我在文字中嬉笑怒骂的底气。走出展馆,炙热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我忽然明白,有些时光虽然无聊、虽然无奈,却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墨香的熏染,成了一辈子挖不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