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信息 (第8期)

古木逢春书画院—202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画信息(第8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力标注陶瓷艺术精品 多维艺术集群助力文化传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13日,古木逢春书画院院长、内蒙古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梁树荣,携手著名蒙钧官窑创始人周文波、高宏疆及书画院副院长任德顺,共同对院内收藏展示的陶瓷等艺术品开展专业标注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参与标注的陶瓷艺术品品类丰富、规格颇高,涵盖钧瓷、青瓷、蒙钧官窑、汝瓷、德化白瓷、建阳建盏等经典瓷种,另有紫砂壶、象牙果雕、竹节夜光杯等特色工艺精品;器形囊括樽、壶、杯、炉、瓶等传统经典样式;创作者汇集国大师、省大师、市大师等不同层级的业界名家,集中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多元魅力与深厚底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内蒙古陶瓷行业协会所在地,古木逢春书画院创新将陶瓷艺术融入书画院展示体系,为陶瓷艺术传播开辟了有效路径。目前,书画院已构建起集根雕、书画、陶瓷、音乐、诗词、非遗等于一体的多维艺术集群,以实际行动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持续赋能。</b></p> <p class="ql-block">[玫瑰]蒙钧官窑[玫瑰]</p> <p class="ql-block">国宝钧瓷,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蒙元时期广泛普及,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代表。钧窑位列“钧官汝哥定”五大官窑之一,其独特的窑变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美誉。金元时期,钧瓷在民间广泛流传,尤以元代钧瓷最具蒙元文化特色,以其瑰丽釉色和广泛影响,奠定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内蒙古是钧窑系最远、最小的分支,出土和窖藏钧瓷为证,多处疑似窑址尚待发掘。2016年,“蒙钧官窑”团队创立,历经多年艰辛研发,成功复烧断代钧瓷,实现“生在配料、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的三部曲工艺突破。如今,蒙钧官窑已启动全区十二盟市研究院基地拓展计划,致力于推动陶瓷文化传承与地方文旅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蒙钧官窑蒙钧花,</p> <p class="ql-block">北疆文化一奇葩。</p> <p class="ql-block">塞上草原添锦绣,</p> <p class="ql-block">中华血脉传万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钧瓷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变幻莫测的窑变釉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其发展历经唐、宋、金、元、明、清,至现代科技助力,钧瓷工艺不断创新,突破传统限制,走向世界。钧瓷制作工序繁复,需经七十余道工序,成品率低,尤以铜红釉的窑变为其艺术精髓。其釉色如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等,绚丽多彩,极具观赏与收藏价值。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确立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崇高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天青釉色闻名天下。其烧制技艺始于隋唐,盛于北宋,后因战乱失传,至现代方得复兴。汝瓷釉色温润如玉,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誉,存世仅约70件,极为珍贵。其工艺采用“裹足支烧”法,底部仅留芝麻大小支钉痕,釉面细密开片,如冰裂蟹爪,极具艺古木逢春书画院聚力标注陶瓷艺术精品 多维艺术集群助力文化传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拥有两千多年冶陶史、六百余年御窑史,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其工艺融合高岭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历经七十余道工序,形成青花、玲珑、色釉、粉彩四大名瓷。青花瓷清雅淡远,玲珑瓷剔透精巧,色釉瓷变幻莫测,粉彩瓷细腻华美,各具风韵。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竹节夜光杯,甘肃酒泉传统工艺的代表,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更使其声名远播。竹节夜光杯采用祁连山玉石雕琢而成,经三十八道手工工序,杯体薄如纸、光亮如镜,盛酒不裂、碰击不碎。其竹节造型寓意高风亮节、节节高升,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意趣完美融合。2006年,酒泉夜光杯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珐琅彩杯,清代宫廷御用瓷器的代表,起源于康熙晚期,融合西方珐琅彩料与中国瓷器工艺,色彩绚丽、图案精美,极具艺术与收藏价值。珐琅彩瓷多用于宫廷陈设与赏赐,是清代彩瓷艺术的巅峰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也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源与发展: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烧造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唐朝时称越州,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是早期青瓷的重要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鼎盛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唐代越窑青瓷声名远扬,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之。宋代的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将青瓷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工艺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原料与烧制: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其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不过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会呈现黄色或黄褐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造型与釉色: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不同地区的青瓷有不同特点,南方青瓷胎质坚硬细腻,釉色晶莹纯净;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釉面有细密开片,釉色青中泛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代表窑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越窑:位于浙江绍兴、宁波等地,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东汉时期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唐代是其鼎盛期,研制出的秘色瓷专供皇家,至北宋中晚期逐渐衰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其产品有白胎和朱砂胎的“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还有釉面开片的黑胎“哥窑”青瓷,以纹片为装饰手段,素有“紫口铁足”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象牙果雕是一种以象牙果为原料的雕刻艺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料来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象牙果是南美厄瓜多尔、秘鲁等沿海雨林中橡扣树的种子胚乳,属于棕榈科植物。其生长缓慢,15年左右结果,果实成熟需3至8年,落地后经热带阳光晾晒3到4个月,明胶成熟,变为类似象牙的白色坚硬物质,硬度约1.5度,因纹理、硬度、颜色与象牙相似,被称为“植物象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与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世纪,意大利人将其加工成高档服装纽扣。在佛教文化中,象牙果寓意“通过修行达到圆通圆融的真性境界”,印度佛教徒常用其雕刻佛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刻工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象牙果适宜雕刻,其有生长点“芽洞”,剥落外壳后,内部色泽如象牙,伴有深褐色果皮,无网格纹和骨髓组织。雕刻工艺多样,包括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可制成佩饰、挂坠、念珠、小摆件等,经打磨、抛光后,表面光滑细腻,极具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化白瓷,福建陶瓷艺术的瑰宝,以“白如雪、润如玉”著称,被誉为“中国白”。其烧制技艺起源于唐代,明代达到鼎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德化白瓷以瓷塑人物最为著名,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尤以观音、达摩等宗教题材最具代表性。2006年,德化白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陶瓷文化的璀璨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阳建盏,宋代斗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产自福建建阳水吉镇,因斗茶之风盛行而兴盛一时。其釉色变幻莫测,以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纹理最为珍贵,尤以曜变盏最为稀有,现存仅三件,皆藏于日本。建盏采用当地高铁粘土,经十三道工序手工烧制而成,成品率低,工艺复杂。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宋代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重要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宜兴紫砂壶,中国传统手工陶艺的巅峰之作,因产于江苏宜兴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明代兴盛,清代名家辈出,近现代工艺体系日趋完善。紫砂壶以紫泥、红泥、绿泥为原料,质地细腻、透气性强,具有“双重气孔结构”,泡茶香醇持久。其制作全手工完成,工艺精湛,造型丰富,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象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