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访南太湖法华寺

zmzg长乐

清晨的风带着太湖的湿润,我踏着朝霞,来到了南太湖主峰弁山的东麓。这里静卧着一座跨越千年时光的佛教名刹——法华寺。 <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太湖沿岸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寺院之一,更自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敕建至今,已历经近一千五百年的风雨。唐末以后,寺院虽屡经毁建,如今殿宇重光、气象一新,但那份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禅意与风骨,始终如一。</p> 走近山门,一方厚重的开山碑默然矗立,仿佛时间的见证者。穿过门洞,一条长长的朝拜道在眼前延展。缓步其上,足音敲响青石,在清寂的晨间格外空灵,如叩心扉。 步道尽头,照壁庄严而立,“八百里湖山第一人间”九个大字墨韵遒劲,令人顿生敬畏。 <p class="ql-block">此时晨光熹微,香客尚稀,整座古寺浸润在一片幽静之中。走到天王殿前,我燃起一炷清香,看烟丝袅娜,徐徐升向天空。转身倚栏,俯看放生池中锦鲤悠然摆尾,偶有香客手持香烛轻步经过,一切宁静如画,祥和如诗。</p> 这一方空灵净土,仿佛红尘中的清凉界,总能让浮躁的心归于沉静。举目四望,绿树掩映间的黄墙红檐、乌瓦木阁,色彩明艳却又和谐庄重,在翠色包围中自成雅卷,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古刹特有的韵味。 <p class="ql-block">法华寺还有一个美丽的别名——“白雀寺”,得名于一段灵瑞传说。南北朝时,达摩祖师座下弟子道迹禅师曾在石斗山(白雀山前身)日诵《法华经》。奇妙的是,每当她诵经之时,便有一群白雀绕飞起舞,如闻法音、似参禅意。时人视作祥兆,遂改山名为“白雀山”,寺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称奇的是,道迹禅师圆寂后真身不腐,舌根生莲,莲尖正指佛坛观音圣像。世人深信其为观音化身,遂于其归葬处建“真身殿”。梁武帝闻此事迹,亲临瞻礼,并下旨敕建法华寺。自此,白雀山法华寺与真身殿声震江南,成为万众仰止的千年道场。</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徐行,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真身殿次第呈现,庄严肃穆,令人顿整衣冠、肃然起敬。步入天王殿,外看雕栏玉砌、纹饰精美,内瞻弥勒含笑、诸天威仪,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凛然而立。仰首之际,恭敬心、欢喜意油然而生,仿佛佛法慈悲正遍照身心。</p> 继而来到寺之核心——大雄宝殿。此处为供奉释迦牟尼佛之所,亦称享堂。“大雄”二字意蕴深厚,既赞佛祖无畏如勇士,亦喻其威德能伏四魔、普济众生。立于殿外,但闻经声隐约、炉香袅袅,尘世浮躁渐渐消尽,唯余一片澄明。 而我此行最为向往的,是真身殿。重建后的真身殿为江南明清楼阁式宝殿,形仿木塔,古朴典雅,殿内供奉道迹禅师真身舍利塔。近殿之时,肃穆之气迎面而来,木构雕工精绝、肌理清晰;殿内光影柔和,舍利塔寂静而立,令人自然屏息,唯恐惊扰安详。 作为湖州四大名刹之一,法华寺不仅是千年历史的载体,更与南太湖的山水灵韵深度相融。踏上被岁月磨得温润的青石古径,每一步都似在与过往对话;指尖轻触梁代遗砖,粗糙的肌理间仿佛流淌着千年时光的私语,那些尘封的故事正悄然诉说。 <p class="ql-block">若在此祈福许愿,香火缭绕中便多了份与古刹的共鸣;若静坐抄经,笔墨起落间,尘世的喧嚣自会渐渐消散,只留内心一片澄澈明亮,宛若被太湖的晨雾涤荡过般清净。</p>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时寺院于原望湖亭旧址建起七层观音塔,为古刹再添圣景。可惜此次未能登临,无法凭栏远眺万顷太湖,亦不能俯览全寺格局,虽成小憾,亦存念想。 <p class="ql-block">离别之时,晨光渐暖,香客渐增,而寺仍清净如初。回望这座千年古刹,黄墙红檐在朝晖中流光溢彩,心中涌起深深眷恋。法华寺如智慧长者,以宁静与庄严抚慰每一位来访者,让我在这个清晨,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平静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我点了一碗干挑面。与丰乐面馆那粗犷浓郁的市井风味不同,这里的干挑面更显精细雅致,但缺了几分镬气和人间烟火的生动。</p> 此刻我并不匆忙,悠然喝着咖啡,享受这一段独处的闲适时光。这家新开的酒店,从服务员到领班都热情周到,令人如沐春风。那一份恰到好处的体贴,仿佛秋香般淡雅的甜,悄悄藏在每一根面条、一份水果、一块点心里。 是啊,人间如此美好的清秋时节,并非岁岁都能相逢。得好好接住这一刻,将它收进心底——往后回想,萦绕于味的,都是甜的。